聊城山陜會館戲樓 林志濱 攝
在聊城山陜會館戲樓的墻壁上,留有滿滿的墨跡,有些已模糊,有些依然清晰。這些墨跡并不是正式的規章、文件,而是藝人當時隨手即興一寫,與今天“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鴉幾乎無異。但是,戲樓上的“涂鴉”今天已被玻璃封閉保護起來。
這是為什么呢?
聊城山陜會館戲樓上的“涂鴉”,記載了當時在此演出的戲班名稱,這些戲班有外地的,也有聊城本地的,如“同治六年五月初六日春臺班在此一樂也”“東昌府萬慶班在此一樂也,咸豐四年”“咸豐六年正月初一日本城盛鳳班在此一樂也”。
戲樓上的“涂鴉”還記載了當時演出的劇目:“光緒十四年六月廿六日茌平縣城北馮官萬慶班在此一樂也。頭天:□□堂記、其(棋)盤會……二天:林(臨)童(潼)山、桃花寺……三天:鬧坤(昆)陽、黃河陣……”“涂鴉”甚至還有打油詩,流露了對“戲東”“班主”以及時局的不滿。
今天,我們跟隨這些戲樓上的墨跡回到百年前,一探戲曲在聊城的發展歷史。
記者 林志濱
緣起:山陜梆子來聊城落地生根
自明代以來,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自南向北從聊城穿過,古老的東昌大地迎來了崛起的契機。長達400年間,運河之上貨船林立,沿岸商賈云集。當時,最活躍的當屬山陜商人。
京杭大運河不只帶來了經濟的繁盛,也促進了聊城文化如戲曲的發展。聊城山陜會館便是山陜商人為休息娛樂而建的,在這里,他們享受著在異鄉難得的鄉情,并因思鄉而帶來了家鄉的戲曲——山陜梆子。
可以說,山陜梆子(秦腔)是如今山東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劇)等劇種的源頭。聊城市文廣新局工作人員韓銀亮稱,這些梆子聲腔均來源于山陜梆子,是戲劇界的共識。
韓銀亮說,“秦腔”要流傳,需要一些原動力。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途徑:通商、征戰(移民)、民間習俗活動。因山陜商賈經商,促進了家鄉戲曲傳播到各地。這是普遍認可的一種重要傳播形式。也就是說,商路即戲路。山陜客商懷著對鄉音的眷戀,經商所到之處,都帶著家鄉戲。
山陜梆子傳入聊城、菏澤、濟寧等運河沿岸城市后,與本土方言和風土民情相適應,與本地原有土腔小戲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山東梆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山陜梆子經過聊城等地本土人演唱后,往東、往南、往北傳播,向南發展是河南梆子即豫劇;往北發展是河北梆子,在臨清較為流行的吹腔便是受此影響;在山東本地則發展為山東梆子,唱腔高亢,并發展出不同的流派分支,如萊蕪梆子,在魯西南一帶則稱為棗梆子。”韓銀亮說。
見證:墨跡多處記載聊城本地戲班
山陜梆子傳至聊城后的發展情況,在聊城山陜會館戲樓墻壁上的墨跡中可尋找到相關蹤跡。
需要說明的是,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因為藝人不慎導致舞臺失火,聊城山陜會館戲樓及兩側的鐘鼓樓被燒毀。
所幸,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山陜商人從山西聘來工匠,從陜西運來材料,對戲樓進行了重新修建,并于當年竣工。此后,戲樓雖然進行多次修繕,但內壁一直未繕飾。
于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戲樓墻壁上的墨跡,便起自道光二十五年,歷咸豐、同治、光緒、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總計百余年。其中,這些墨跡有的已模糊不清,不過,多數依然可辨。
從這些墨跡中,我們可以看到戲曲尤其是梆子戲在聊城的發展。
“演出結束后,藝人晚上就住在戲臺兩側,以及戲臺上面的閣樓上。”聊城山陜會館館長林虎告訴記者。因此,演出之余,藝人喜歡在戲樓的墻壁即興寫上一筆,或作備忘,或就是單純的“涂鴉”,與今天“到此一游”幾乎無異。
戲樓墻壁上的墨跡中關于聊城本地戲班演出的記載便有不少,如,“東昌府萬慶班在此一樂也,咸豐四年”“咸豐六年正月初一日本城盛鳳班在此一樂也”。再如,“光緒十四年六月廿六日茌平縣城北馮官萬慶班在此一樂也。頭天:□□堂記、□□店、其(棋)盤會……二天:林(臨)童(潼)山、報(抱)凌(靈)牌、桃花寺……三天:鬧坤(昆)陽、黃河陣……”
這些墨跡記載了百余年間各地戲曲班社的演出活動以及演出的各個傳統劇目。戲樓墨跡還寫下了藝人對“戲東”“班主”甚至是朝廷和時局的牢騷和不滿的打油詩。據了解,聊城山陜會館戲樓墨跡中能辨識的戲班名稱共29個,各地戲班演出劇目可準確辨認的近150個。這些劇目,對于研究中國戲曲有著重要的價值。
傳承:聊城豫劇“二度梅”享譽全國
根據戲樓墨跡記載,聊城本地戲班如咸豐年間的“本城小三班”“本城盛鳳班”、光緒年間的“茌平萬慶班”都曾在這里演戲。
據老藝人回憶,上世紀三十年代,聊城最著名的戲班是李家班,劇種便是河北梆子。常演的劇目是《轅門斬子》《桑園會》《喜榮歸》《牧羊圈》《八蠟廟》《鐵公雞》《三岔口》《長坂坡》等。該戲班的藝人有的也會唱京劇,這在戲樓墨跡中有所體現。
民國初年,聊城京劇十分盛行,連小學生都能唱上幾句,有的學校甚至開了京劇課。
另外,清末民初,山西、陜西、河北、安徽等省的戲班都曾來聊城山陜會館演出,其中有些是戲班路過臨時安排演出,但多數是山陜商家為滿足自己的思鄉需求、聯絡鄉情、答謝地方鄉紳民眾而約請戲班演出。
這樣的演出活動,加強了各地區間的戲曲文化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戲曲文化在聊城的發展。
其間,緣起于山陜梆子的梆子戲,尤其在聊城等地得到了極大發展,其影響覆蓋了晉冀魯豫邊區的廣大地帶。各地梆子戲互相影響,而又各有特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齊頭并進之勢。豫劇(河南梆子)名家馬金鳳便是山東人。在山東、河南一帶,有一句流傳甚廣的順口溜:扒了房子賣了磚,也要聽桂花的《桃花庵》。這說的便是豫劇名家張桂花。
聊城市豫劇院黨支部書記張玉臣告訴記者,該院的前身便是原壽張縣山東梆子劇團,1998年正式改為現在的名稱。2012年根據省有關部門要求,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在聊城市豫劇院正式掛牌成立,旨在推動山東梆子這一地方戲曲的發展。
如今,聊城市豫劇院院長章蘭是豫劇“二度梅”大獎得主,在全國戲曲界有較高知名度。近年來,該院原創山東梆子大戲《海源閣》《蕭城太后》等影響巨大,多次進京演出,登臺梅蘭芳大劇院,收獲業界贊譽。
“山東梆子戲在聊城得到了較好的傳承發展。”張玉臣說,章蘭院長的父親章兆林是山東梆子戲名家,作為花臉演員的他有“黃河兩岸第一黑、平原一聲雷”的美譽。
聊城市豫劇院文化惠民演出。魏濤 攝
QFII最愛醫藥和化工股還在加碼戰略性新興產業
冀南新區:把小微權力曬在陽光下
華州區創建宣傳公益廣告全覆蓋
西安市環境保護局未央分局關于2018年2月2日擬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作出審批意見的公示
衢化司法所開展“法治知識進萬家”主題活動
百年前聊城人聽什么戲?這處戲樓上的“涂鴉”告訴您
施工頻頻挖斷水管,居民用水受影響
他在東莞長大 現在是美國大學的“棒球學霸”
陸豐市稅務部門開展稅收知識進校園活動
清涼一“夏” 花石荷花與你有約
2017成都白領工作滿意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藍紹敏專題調度外秦淮河斷面水質達標工作 緊扣目標 合力攻堅 盡快實現水質常態穩定達標
6條公交線路走向有變下月恢復正常
市行政執法局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專題報告會
諸暨農機“保姆式”服務“耕”出大市場
市外匯局組織參加全省貿易信貸調查業務視頻培訓
省內首個消費糾紛訴調對接試點工作室在洛陽掛牌成立
關于聘用周盛濤等22名同志有關事項的通知
我市成為全省新獲立法權市中首個開展立法后評估的城市
11月嘉興市區CPI同比上漲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