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湖濕地是廣東省最大、最典型的內陸淡水湖泊濕地,總面積約55.5平方公里,各類資源豐富。
■《東江時報》記者黃岸媚
濕地公園和城市濕地公園的定位和標準不一樣,前者對自然生態資源的要求更加高,尤其是國家級濕地公園,在面積、濕地率等方面,都有非常苛刻的要求。潼湖濕地緣何能納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名單?有什么得天獨厚的優勢?東時記者就此進行采訪。
濕地形成多方來水“漬水成湖”
市林業局相關專業人士介紹,要達到國家級濕地公園的條件非常苛刻,首先要求濕地生態系統在全國或者區域范圍內具有典型性;或者區域地位重要,濕地主體功能具有示范性;或者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或者生物物種獨特。此外,還要求自然景觀優美和(或者)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國家濕地公園的建筑設施、人文景觀及整體風格應與濕地景觀及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最苛刻的是,國家濕地公園面積應在20公頃以上,濕地率原則上不低于30%,國家濕地公園中的濕地面積一般應占總面積的60%以上。
然而,這些條件對于廣東省最大、最典型的內陸淡水湖泊濕地、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的潼湖濕地來說,卻完全不是個門檻。
根據資料記載,潼湖是廣東的古湖泊之一。歷史上,由于東江洪水頻發,東江支流石馬河的下游也受東江汛期高水位影響而出現頂托,灌入地勢低洼的潼湖區域,再加上潼湖區域三面環山的地勢所匯集的地表徑流,多方來水“漬水成湖”,形成了范圍廣闊的天然通江淡水湖泊——— 潼湖。根據現有資料記載,潼湖歷史上可查詢的最大水面面積曾達到約110平方公里。
據1777年《粵中見聞》載,潼湖春夏水闊彌茫數十余里,冬月水落魚蝦窩聚。可見春夏滯洪成湖,冬季水退為沼澤。明末清初時,湖區周邊立村漸多。當地人流行客家話,也通粵語。1913年湖面已有90平方公里,至上世紀50年代,經過潼湖一期和二期整治,以及觀洞水庫建成,潼湖水患大為減弱,潼湖面積也縮為66平方公里,且多為水草沼澤,最深2米多。
1966年部隊進駐潼湖圍墾。上世紀70年代后只存沿甲子河兩岸人工圍堤間帶狀沼澤和河床。到上世紀80年代,潼湖核心區的周圍,稻田被改造成魚塘和菜地。
局部分布小型湖泊
在潼湖濕地內,或三五只成群或單個展翅飛翔的水鳥,隨意在各個湖泊里穿梭,成為攝影愛好者鏡頭捕捉的畫面。夕陽下,成片的蘆葦隨風搖曳,成為游客拍照最好的背景。
根據資料顯示,潼湖濕地為河-湖成沖積平原,南北兩側侵蝕剝蝕中低山丘陵發育,山體陡峭,地形切割強烈,高差大(海拔標高200~400米),濕地內局部有微突起的侵蝕殘余山(高40米以下),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狹長形河湖沖擊平原。濕地周邊中低山丘陵低矮植被發育,局部見少量針葉林,濕地范圍內湖心沙洲發育,局部分布小型湖泊,堤圍低矮植被發育,湖岸局部見水浮蓮。潼湖濕地外圍東、北兩面環山,地勢均較高,西、南地勢較平緩、多為魚塘、村莊。濕地內高程多在6~8米左右。
氣候水質濕地網格狀水系發育
潼湖濕地的氣候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空氣濕潤,分干濕兩季,干季短、濕季長,降水量的月、季分配豐枯不勻。夏半年受東南季風影響,雨水充沛;冬半年受西北季風影響,雨水稀少。災害性天氣以洪澇較多。
在水文水質方面,濕地網格狀水系發育,為東江河2~3級水系,四周大小水庫密布,濕地四周有繁多的直徑小于0.5公里的零星小湖泊,構成潼湖濕地整體的一部分;每逢暴雨和雨季,東江河水高出濕地水面,河水倒灌,必須關閘排澇;枯水期,濕地水面標高多在5.0米左右,僅高出河東面0.5~1.0米。當前湖面平均水深約1米。下游修建了潼湖、東岸、建塘等水閘或排澇站,中下游人工渠化成南北二大干流。潼湖水具有人工調控的特征,河水去向及水流方向隨季節及人工調控方式而不同。
潼湖濕地的地表水以河流、水庫、魚塘等形式分布,區內有老瀝河、社溪河、甲子河、梧村河、水圍河、東樓河等6條溪流分別從北、東、南注入湖區,通過東岸涌、謝崗涌流人石馬河和東江。
土壤類型潛育土肥力水平均較高
在土壤方面,潼湖盆地盆底濕地和基塘等區域主要分布的土壤類型為潛育土。除部分區域因受人為干擾程度較大 (如曾有的數十家磚廠等),土壤的自然屬性較低外,潼湖公園規劃范圍內尤其是潼湖盆地盆底的潛育土的肥力水平均較高。
根據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未~20世紀90年代,潼湖地區對土壤的人為干擾強烈,低山和丘陵區森林植被覆蓋較差,土壤侵蝕模數曾經達到11000噸/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較為嚴重。土壤侵蝕物質多堆積移動至潼湖盆底(濕地)和河溪入河口,加重了水澇災害。
潼湖濕地白鷺閑庭信步。 本版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周楠 攝
植被資源各類植物豐富共生同長
潼湖濕地是廣東省最大的內陸淡水濕地,靠近東江流域,有豐富的水產資源,為許多鳥類提供了棲息地和繁衍地。潼湖濕地的天然濕地范圍寬廣,雨季時是蓄水的湖泊、水庫;旱季則是耕地、菜地,在調控洪水、調節河川徑流等方面功能巨大。
潼湖濕地植被資源豐富,各類植物共生同長,共有維管植物64科155屬203種,當中一部分種類更是適應性較強的雜草型種類。植物群落可以分為陸生植物群落和水生植物群落兩類。其中陸生植物群落可分為旱生植物和濕生植物兩大類型;水生植物群落可分為浮水植物與挺水植物兩大類型。
旱生植物是陸地植被的主要組成部分,分布于堤岸、路旁、荒地及農田等。濕生植物主要分布于河灘、湖灘、溝渠河涌的邊緣地帶,群落面積不大。雖然面積不大,但為鳥類在湖中、河畔進行覓食棲息,以及兩棲爬行類的棲息繁殖提供了理想場所,同時也為當地的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浮游植物在潼湖濕地水域有著廣泛分布,面積較大,主要由蕹菜、鳳眼蓮、空心蓮子草組成。其中鳳眼蓮由于缺乏管理和水體營養物質的增加而得以迅速生長,潼湖地區部分河段已經被鳳眼蓮密密麻麻堵住,嚴重影響了水體交換和自凈功能,并對防洪、排灌產生了一定影響。浮水植物在潼湖濕地是鳥類的另一個重要的棲息場所,黑水雞、水稚等保護動物均棲息于其中。極少受到人為干擾,如同一個個水中的島嶼,為鳥類、兩棲類及魚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覓食與繁殖場所。
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河湖灘地周邊,水流平緩、水深較小的地段。主要有高桿莎草、象草,數量和面積均較小。
動物資源共有鳥類7目23科51種
在潼湖濕地,鳥類是這里最有特色、最有保護價值的生物群落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每當日落時分,一群群的白鷺在此停留、棲息、覓食,風光秀美,大有“落霞與孤鶩齊飛”之意境。
據統計,潼湖濕地共有鳥類7目23科51種,其中1種(褐翅鴉鵑)為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黑水雞、白翅浮鷗、蒼鷺、大白鷺、中白鷺、牛背鷺、夜鷺、黃葦鳽、栗葦鳽和大麻鳽)是廣東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
潼湖濕地的鳥類群落按其棲息活動的生境類型可以分為農田鳥類群落、水域鳥類群落、草灘鳥類群落和森林鳥類群落。
潼湖濕地魚類資源有11科25種,以生活在水體中下層的雜食和肉食性種類為主。該區域主要為養殖魚類,兼有入侵種類。養殖魚類有10種,包括鯽魚、青魚、胡子鯰、草魚、鯉魚、鰱魚、泥鰍、黃鱔、斑鱧和奧尼羅非魚。
峨眉山市:卞茜看望慰問文化界人士 送去新春的美好祝福
海南洲際油氣境外發行5億美元債券 解決"短融長投"難題
海鹽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效果評價考核位列全市第一
伊濱經開區袁溝村貧困戶:“這筆錢,一定要還!”
干貨!電信詐騙套路多 教你識破詐騙分子的把戲
潼湖濕地緣何躋身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名單?
2018年本市體育工作會議召開
讓脫貧大數據實現云上管理——訪西安網算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煜
浦口規劃分局管線中心開展規劃測量技術規程學習會
“雙十一”未到,“淘寶大鎮”宿遷耿車數以千計電商在備戰
江陽區:重拳整治“升學宴” 整頓作風樹立新風尚
鳳陽全面啟動春季學生資助工作
奮斗成就未來——市委四屆四次全體會議側記
市園林管理處黨委召開紀念建黨97周年表彰大會
金湖縣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
魏偲瑤:熱心公益的陽光少年
寶雞貧困戶身患癌癥 醫院竟……
尼山書院第二季數獨公益講座結課 八月天熱,數獨更火
市婦聯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白云區城改辦應邀參加白云區政府辦公室城市更新業務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