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枝、除草,8日,天還沒亮,名山區萬古鄉沙河村村民高明秋就到茶園勞作。已脫貧的他,自從改良茶葉品種后,家中的6畝茶園一年能收入2萬余元,“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全家人的生活因此改善不少。”
沙河村位于我市生態茶產業文化旅游經濟走廊沿線。近年來,該村通過改良茶葉品種、提升種植技術,以及發展獼猴桃種植、發展鄉村旅游等,讓不少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致富路。如今,這個在2016年“摘帽”的貧困村,變成村美業興的旅游新村。
住新房子 過好日子
脫貧攻堅以來,沙河村共脫貧49戶、166人,羅顯林就是其中之一。在擺脫貧困的過程中,如今79歲的羅顯林也見證了沙河村的發展和變化。
嶄新的房屋、寬敞的入戶路,坐在院子里烤火的羅顯林,臉上不時浮現出笑意。
“原來住的房子是爛瓦木架房,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黨和政府找工人幫我進行維修加固,不久前又幫我修了兩間新房。”羅顯林說。
對羅顯林而言,加固老房子、修建新房子、拓寬入戶路,以及收入的增加,是最大的實惠和變化。而對沙河村的村民來說,沙河村近年來的變化可不僅這些。
作為中國至美茶園綠道的一段,近年來,沙河村整治河道、新增游道、實施小農水項目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同時,沙河村利用“農民夜校”平臺,為村民免費培訓種植養殖技術,并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吃“旅游飯” 走致富路
沙河村脫貧戶羅一壽的1畝多茶園,以前種植的綠茶因品種等原因產值低,加上缺乏管理技術,一年下來僅有3000多元收入。2016年10月,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他將茶葉改良成“黃金茶”。
“以前,1公斤綠茶能賣12元到24元不等,而1公斤‘黃金茶’能賣1500元,種植‘黃金茶’能大大提高我的經濟收入。”羅一壽說,他種植的3000多株“黃金茶”茶苗,全部由扶貧資金購買并免費發放給他,3年后投產,至少能增加1萬元收入。
“沒想到我的茶樹也能變成‘搖錢樹’,茶山也能變成‘金山’。等掙到錢,我就開一家茶家樂。”羅一壽說,沙河村有豐富的茶葉資源,又緊鄰紅草坪萬畝觀光茶園,當地黨委政府鼓勵村民升級茶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守在家門口致富。
脫貧戶羅懷林在2016年已經通過幫扶開辦起茶家樂。從2016年10月至今,羅懷林家的人均純收入達9460元,他也被評為精準扶貧創業示范戶。“現在收入增加了,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我正打算添置輛小轎車。”羅懷林說。
沙河村黨支部書記羅顯錦介紹,沙河村現有茶園2772畝,全村產業發展以茶葉種植為主。因位于生態茶產業文化旅游經濟走廊沿線,又鄰近紅草坪萬畝生態觀光茶園,目前全村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走茶旅融合的發展路子。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蔣陽陽
新區又添新綠 綠滿柳東大行動顯成效
周末外出帶傘
三亞兩區三部門對標整改推進項目建設見成效
我市啟動“最美人物”評選表彰
柳江區:履職盡責主動作為 當好職工“娘家人”
昔日貧困村今成旅游新村——看名山區萬古鄉沙河村的蝶變
看到家長護理誤區心里干著急 恨不得把所有育兒知識都傳授出來
雙清區舉辦“講文明 樹新風”萬人簽名活動
市國資委監事會工作扎實有效 穩步推進
新時代再出發 第四屆臨沂企業十大新聞揭曉
春耕備耕時節,我市各農業縣區的20多位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企業代表齊聚一堂,交流今春種些啥、怎么種——如何科學種田,“土專家”來支招
太湖縣周密部署雨雪冰凍天氣應對防范工作
長蕩湖轉型再次走在全國湖泊可持續發展前列
2018年“禾商論壇”拉開帷幕
占領制高點 創新重落實 我市國企代表暢談思想政治工作
隆昌市多措并舉積極開展招商引資
中德(歐)雙方企業和專家代表接受主流媒體采訪
時間不對應、距離遠…海外學子趕不上秋招怎么辦?
萬家山社區舉辦健康知識講座
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深化環境監測改革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