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17日訊 開篇語: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顧這段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史,是為了總結經驗,把握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把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浙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改革開放煥發了浙江人的聰明才智,使浙江從資源小省一躍而成經濟大省。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浙江,以改革開放40周年、“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為新起點,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提出,要推進“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為此,本報今起特辟《改革開放40周年·京華特稿》專欄,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回顧改革開放的昨天,暢談改革開放的今天,展望改革開放的明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值此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時,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全面梳理闡釋我們黨是怎樣提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鑄就震撼世界的中國發展奇跡,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艱辛開辟到愈益寬廣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和國家面臨著向何處去的抉擇。鄧小平同志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這樣三大決策:
第一,為開啟改革開放閘門,提出了三個“大政策”:一是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幫后富,走向共同富裕;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八億農民獲得土地經營自主權;三是倡導興辦經濟特區,推動形成全國對外開放格局。這三個“大政策”,對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起了披荊斬棘的作用。
第二,率先提出并始終強調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這條基本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魂。黨的十三大對基本路線作了科學概括。此后,鄧小平同志不斷強調基本路線不能改變,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實踐證明,黨的基本路線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到發展、人民生活走向富裕的唯一正確路線。
第三,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鄧小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大報告據此制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明確了大致的時間表,使之基本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線圖。
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出現嚴重曲折。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受命于歷史關頭,深化對黨的基本路線認識,確立黨的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底蘊,成功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21世紀初,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首次明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就職伊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作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斗目標。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源頭。對如何實現“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推出了兩項重大舉措:一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明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更加理順了各項工作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這是新形勢下治國理政方略的主體和核心;二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抓住了發展的要領,深化了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這是引領我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的科學指引。
十八大以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涵,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這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奠定根基到豐富發展
改革開放作為黨領導的第二次偉大革命,取得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之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開篇之論。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改革開放新鮮經驗的原創性總結。這個總結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最為突出。南方談話集鄧小平同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大成,比較全面地論述了他長期思索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黨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指出:鄧小平理論堅持用寬廣眼界觀察世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形成了新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鄧小平理論的提出在黨的指導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創新理論,肩負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任。繼往,是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開來,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對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堅固基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的認識。它有兩個重要創新:一是黨的性質從過去長期講的“一個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發展為“三個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是對黨的階級性質和群眾基礎、民族基礎的新表述,是對黨的先鋒隊性質的新認定。二是黨的先進性內涵從過去長期講的“一個代表”——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發展為“三個代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新變化體現了對黨的先進性的認識,同世界先進生產力和人類文明進步發展方向的密切聯系。
進入21世紀后,國內改革進入攻堅期,國際環境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中。我們黨深刻把握新的階段性特征,深入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堅持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其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效;再次,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文明發展道路;最后,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
需要指出的是,全面從嚴治黨在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全面從嚴治黨是偉大的自我革命,著力解決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四風”問題,開展反腐敗斗爭。一個時期,西方學者鼓吹的“只有實行兩黨制才能反腐敗”的論調甚囂塵上,那種認為中國共產黨不可能反腐,“反腐黨亡,不反腐國亡”的謬論廣為流傳。黨中央以猛藥去苛、重典治亂的決心進行自我革命。經過短短五年多時間,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反“四風”和反腐敗斗爭,是黨的作風建設的撥亂反正。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為共產黨走出腐敗變質的“歷史周期律”初步找到了“秘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提出改革到健全完善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1987年4月,他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概念由此而來。
鄧小平同志對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論述,是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他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首要一條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我們事業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提供保證。我們實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符合中國實際。西方國家的多黨競選、三權分立那套體制,不適合我們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他大力倡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大力推動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他反復強調,改革就是要使黨和國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備、周密、準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我們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條例,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這些思想,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
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十六大進一步明確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十六大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作了進一步歸納,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半個多世紀以來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2011年慶祝建黨90周年大會上對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根本成就作了新的概括: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自我完善和發展形成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一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個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還有建立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概念的明確,對今后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各級監察委員會,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國,對于鞏固、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深遠影響。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即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個非常重要的創新思想。過去講的四個現代化主要屬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層面的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屬于社會制度上層建筑,是具有頂層設計性質的現代化。它需要對各項重要制度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
作為推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十九大后全面成立了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這是對公權力監督的重大改革。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有利于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監察實行全覆蓋,健全黨領導反腐敗工作的體制機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豐富和發展。
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國,是鞏固、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要求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機制;強調提高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司法的公信力。深入推行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從建設精神文明到建設文化強國
改革開放伊始,迫切需要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鄧小平同志最早闡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科學內涵。當時制定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正確說明了共產主義理想、道德同廣大群眾現階段的“共同理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基本要求(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關系,把先進性的要求同廣泛性的要求辯證地結合起來,更加有利于團結各界人士來建設社會主義。
為了使全黨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同志強調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兩手抓”,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硬,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還非常重視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對廣大青年要抓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艱苦奮斗教育,要讓青年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了一個初步概括,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的初始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淵源于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在實踐中特別注重這三點:一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堅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并把它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三是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些思想,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進入21世紀,我們黨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更加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這一時期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特別強調四點: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以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任務。二是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它要求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形成新的社會風尚。三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既能保持民族性,又能體現時代性。四是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十六大以后,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文化事業欣欣向榮,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從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入了新時代。
十九大的一個創新理念,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一起,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涵, 提出“四個自信”。這反映了黨對文化地位和作用認識的深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別強調這樣三個方面:
一是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九大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準則。
二是大力強調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不僅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而且其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也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諸多難題的重要啟示。
三是大力要求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它關系到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求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夯實其根基,達到長遠發展。
【作者為中共黨史專家,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市公安局赴渭南市公安局學習考察“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應用工作
市商務局為固陽縣銀號鎮德成永村量身打造精準脫貧路徑
怡人田園在此間——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觀摩側記
“綠城歌臺” 唱不盡綠水青山
體驗母親角色
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蟠龍社區開展創城宣傳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
西門子攜手澳柯瑪在新區建立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
嚴朝君:集全市之力真抓“大比武”對標對表做到“走心扶貧”
江寧新型研發機構市級備案數繼續領跑全市
三年幫扶結碩果 勵志商丘學子上大學
你在我心中是最美!象山區新竹社區居民選出5位“最美樓棟長”
派獎解讀之一:一等獎可中2400萬!
2018中國(西安)國際3D打印博覽會今開幕
一季度國企結構優化效益改善
厲害了!武漢植物園3個苦苣苔科植物新品種,獲國際認證
長治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許可(2018\0423-0504\企業設立登記)
雙峰縣中小企業“上云”工作推進會暨“上云”協議簽訂活動成功舉辦
蕪湖市婦聯工作走向“新征程”
茅田衛生院精準扶貧送溫暖 走訪慰問獻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