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為殘疾兒童撐起一片藍天
—記全國“五好家庭”徐東清家庭
“我有一個好媽媽,一個最最好的媽媽。”這是腦癱患者冉巍發自肺腑的一句話。
他的媽媽叫徐東清,創辦了南陽弘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接收了近100個腦癱、智障、自閉癥孩子,為這些孩子的康復教育搭建了平臺。
母愛創造兒子康復奇跡
1996年,冉巍出生時,因大腦缺血缺氧導致腦癱。醫生的診斷使徐東清陷入了痛苦的深淵。為了讓孩子早一天能夠站起來,她踏上了艱難的尋醫之路。
她和丈夫帶著患病的兒子去鄭州、西安、北京等地求醫,只要打聽到有好醫生、好的治療辦法,她都要嘗試一下,費用花去了不少,效果仍不太明顯。
2004年,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為了減輕長期為孩子治病造成的家庭負擔,徐東清決定學習按摩治療技術,并取得了高級技能職業資格證書。回到南陽后,她堅持每天給孩子按摩,并試著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手腳的協調能力。2007年,奇跡發生了,孩子不僅能夠自己試著站起來,而且會走路了,還能說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雖然吐字不清,但這已足以慰藉徐東清夫婦傷痛的心。
大愛撐起殘疾兒童一片天
由于走路不協調,她規定兒子每天練習爬一個半小時以上;兒子膽小不敢走快,她緊跟身后,邊走邊鼓勵。每天讓兒子自己穿衣穿鞋,鍛煉其生活自理能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兒子能自由走動并且生活能自理。
2008年年底,徐東清創辦了南陽弘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孩子在這里得到規范科學的功能訓練、肢體按摩,還能學習基礎文化課和生活技能。6歲的大囡、小囡是一對雙胞胎姐妹,都是腦癱。了解到姐妹倆家境困難,徐東清免除了姐妹倆的全部費用,無償為她們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在生活上,徐東清也無微不至地關心呵護她們。15歲的馬杰,智障且四肢嚴重不協調,咀嚼功能差、吞咽困難,徐東清把做好的可口飯菜,一勺一勺地喂他吃,生怕熱了燙嘴、涼了傷胃,一頓飯總是吃上近一個小時。
許多殘疾兒童因四處求醫家庭早已家徒四壁,無力承擔康復和托管費用。“我實在是見不得家長和孩子掉淚”,遇到此類情況,徐東清總是減免費用予以接收。教材、教具、教師工資、生活費用,巨大的開支壓得夫婦倆喘不過氣來。為省錢,每天天不亮,丈夫就蹬著三輪車前往蔬菜批發市場買菜,還在院里支起了地鍋。每逢周末,徐東清和丈夫就到附近的樹林撿拾木柴回來燒火做飯。
徐東清夫婦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對待這些殘疾兒童。天氣好的時候,會帶著孩子們前往公園、花鳥市場游玩;患有孤獨癥的孩子深夜里哭鬧,徐東清會把孩子攬入懷中,講故事、唱兒歌,平復孩子的心情……
愛心感召締造“東清媽媽團”
徐東清的丈夫在單位是業務骨干,是單位的領導班子成員。徐東清創辦南陽弘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后,一家人吃住都在中心。冉巍的爺爺是門衛,2014年臨近春節,老人突發腦出血。經搶救雖然轉危為安,但半身不遂,冉巍自告奮勇當了門衛,成為徐東清的小幫手。
隨著規模的擴大,徐東清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她決定“招工”。她用細節感動了一批有愛心有擔當的社會人士和特教專業人才:楊亞楠、冉生玲、李春煥……33人的“東清媽媽團” 公式力同心,不計得失,讓康復中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南陽弘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被省康復教育研究中心認定為智力障礙兒童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教育的孩子有93人。
從一個人的戰斗到“東清媽媽團”共進退,徐東清始終對特殊兒童不拋棄不放棄,她用質樸的行動演繹人間真情,詮釋愛的真諦。(南陽日報記者 蘇中)
集中開展養犬登記年檢整治工作
貴溪市教育局建立鄉鎮中學“母嬰哺乳室”
灌南縣交通部門積極組織申報交通工程專業技術資格
六舉措扎實做好9.18警報試鳴保障工作
“愛心椅”現身公交站點
大愛為殘疾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記全國“五好家庭”徐東清家庭
玄武內秦淮河水系北支整治完成
36℃!明高溫中迎“立秋”
245家“四小”公共場所完成摸底登記
3月27日晚8點鎖定央視 《記住鄉愁》講述堯壩古鎮的故事
即墨區慈善總會一屆十二次理事會召開
九江外國語學校開展衛生健康科普講座
王曉深入鄖西和鄖陽區工業園部分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檢查時強調細致排查安全隱患 確保安全生產萬無一失
東升鎮召開教育宣傳工作會議
阜南縣舉辦“阜南柳木--2018網絡媒體達人阜南夏季采風”活動
鄧國強涉嫌嚴重違法接受監察調查
省環保攻堅行動中涉及威海的突出問題已全部完成
淮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開展“瞻仰革命英烈 重溫入黨誓詞”革命傳統教育
永壽促就業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檢測數據顯示:西安多所小學三年級學生一半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