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徐玉慶,1932年出生于開封市,中國共產黨員,著名畫家。1957年畢業于當時的河南藝術學院,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歷任開封市十四中教員、開封日報社美術編輯、開封市文化館宣傳組組長、開封市豫劇團美術設計、河南省美協理事、河南省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山水畫藝術委員會顧問、開封市美協名譽主席、中國宋畫研究會會長、開封市書畫函授學院院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開封市老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及協會發起人之一。
著名畫家、開封市美術家協會原主席徐玉慶先生,于2018年8月19日13時30分,因突發心臟病去世。謹以此文,寄托沉痛的哀悼。
先生,您是否在天堂中揮灑丹青,畫最美的畫兒?您是否還在傾訴鄉戀,用您的畫筆和那顆赤子之心?
著名學者陳寅恪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大半輩子住在趙宋皇城根下一所斑駁小院中的徐玉慶先生,白發齊耳,留著魯迅式的胡須,他踩踩腳下“城摞城”的厚重沃土,抬眼望著巍峨的龍亭及遠處的千年鐵塔,深情地說:宋代繪畫尤其是北宋繪畫取得的巨大成就,千百年來,一直被專家學者視為一座后人難以逾越的巔峰!這位86歲的老畫家,此刻的眼神暖暖的、亮亮的,一如這晚霞氤氳的陽光。
一年前采訪徐老先生的情景,在淚水中清晰回放,想不到如今竟成為永遠的定格。
溯源
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金馬影業公司來河南拍攝中國第一部戲劇寬銀幕影片、豫劇電影《包青天》,徐玉慶先生擔綱舞美設計。徐先生早年喜歡臨摹宋畫,更是以光耀古今的宋代山水大家董源之神、李成之貌、范寬之骨為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為在電影《包青天》中還原宋代風俗文化原貌,徐玉慶先生一頭扎進大宋文化的研究之中。
他驚喜地發現,宋代畫家追求林泉高致和無我之境,創造了中國繪畫史上的黃金時代,并全面影響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軌跡。由于重文抑武的北宋朝廷的倡導扶持,北宋繪畫從宮廷直向民間,耕織、捕魚、放牧、春游等現實風俗生活走入畫卷,畫家在創新精神、繪畫技巧上的突破,特別是在探索自然、反映時代風貌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張擇端的鴻篇巨制《清明上河圖》以及美國學者費正清所說的中國“商業革命”就是那個時代的生動呈現。
徐玉慶先生帶領開封美工團隊,在兩個月內,彩繪搭制布景,設計廳室府衙。當時弄不來古典家具,他們想方設法,用泡沫板精心刻制,抹上石膏再刷漆,做出的宋式公案、屏風、桌椅,以假亂真;用碘化鋁代替金箔制作的開封府匾額和楹聯,古色古香。徐玉慶的較真精神和藝術才華受到了香港導演李鐵和河南導演楊蘭春的高度評價。后來,他作為宋都開發委員會成員,參與規劃、籌建開封清明上河園、包公祠、天波楊府、鐵塔銅佛殿等景區仿古建筑,處處融入其心血智慧并留下了他的藝術佳作。
這只是作為中國畫畫家的徐玉慶在藝術人生中溯根求源、承繼傳統的一個契機 ,他后來總結為“繼承傳統、深入生活、反映時代、強化個性”。這16個字像他本人,質樸卻內涵豐厚,成為他藝術之路上下求索的清晰脈絡。
1981年,徐玉慶先生始任開封市美協主席。在這之前,他和牛光甫先生,在當時的“毛澤東思想宣傳站”(后來的市群藝館)開辦多期“相國寺書畫學習班”,使開封后來涌現出一大批國畫、書法、雕塑、工藝等藝術人才,為開封書畫名城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任市美協主席后,他全力躬耕,開辦繪畫班,組織各種展覽交流活動,大力扶植新人新作,在新成立的開封市書畫函授學院上課并指導教學。他前瞻性地創辦了宋畫研究班。在無資金、無資料的困難情況下,他用自己的筆會收入為研究班購買了《歷代繪畫全集》中的兩宋畫集,并支付畫材和裝裱費用,精心組織指導開封畫家不但臨摹、領悟、研討宋代名畫,從前人藝術寶庫中汲取精華營養,而且要像宋代畫家那樣深入生活,進行藝術創新,鼓勵大家借鑒宋代畫風技巧,創作出嶄新作品。
開封畫家臨摹復制的近200幅宋畫精品,于開封博物館展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西安、杭州、洛陽等市的畫家紛紛來汴交流學習。可以說,是徐玉慶先生為以后全國宋畫研究點燃了第一把火。中國著名畫家何水法先生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議,杭州與開封應聯手啟動宋畫研究工程,并努力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宋畫研究使一大批中青年丹青高手走出開封,聲名鵲起。上世紀90年代,全省組織美術大展征集作品,宋畫研究班成員創作的8幅作品全部入選并獲7銅1銀;在全國第六屆、第七屆美展中,開封畫家可謂異軍突起。徐玉慶先生在研究宋代畫家梁楷《潑墨仙人圖》的基礎上創作的人物畫《慈母手中線》,摒棄了人物畫常用的勾線方法,用酣暢淋漓的潑墨手法,處理人物的服飾結構,書法用筆繪就的小桌和油燈,襯托以淡墨暈染的窯洞窗欞,使精心刻畫的人物表情更加栩栩如生,而軍裝的紅領章、紅五星和油燈的紅火苗,是黑白畫面上的點睛之筆,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的親切形象躍然紙上。徐先生還發表了多篇研究宋畫論文,如《論中國山水畫的繼承和發展》《論宋代畫院開封籍畫家考略》《論中國畫速寫和創作》等。其個人傳略被收入《全國文藝家名人錄》等。
求索
正如張擇端將酒肆瓦欄、市井百態引入繪畫一樣,徐玉慶先生的長卷佳作《柳園渡口》,用清新鮮活的筆墨,將已經或行將消失的黃河文化場景化為永恒:近處大寫意的綠蔭白篷,遠景是與天相接的蒼茫黃河,各色人物在畫中熙熙攘攘、活靈活現,有挑貨的民工、吸煙聊天的老者、趕集的紅衣少女,還有攙扶老人的警察……岸上大卡車、公交車、小手扶(拖拉機)、毛驢車、架子車、自行車穿梭交織,河中渡輪待客,舤船飄搖。作品渾穆大氣,古風內斂,充盈著那個時代強烈的民俗特征和生活情趣。這幅由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在鄭州展出時,一位老司機駐足觀賞,久久不愿離去,還感嘆說:“這畫,這景,跟真的一樣。如今黃河大橋通了,我的老式大卡車,還有那毛驢車、架子車,再也見不到了!”
筆墨當隨時代。烙下時代印記不斷變遷的生活激流,給了徐玉慶先生敏銳捕捉藝術美的一雙眼睛,一次次激發了他澎湃的創作激情和靈感,盡管飽嘗了那代人遭受的苦難與不公。他入選全國第三屆美展的中國畫《半工半讀育新人》,正是他下鄉鍛煉、與鄉親們抗災豐收后教學識字的藝術再現。
主攻山水畫的徐先生,將深入生活與師化自然合二為一。從藝60余載,他東觀滄海,西行大漠,南下湘桂,北登太行,沉醉于萬里江山,堅韌不拔地進行寫生創作。在青島第一次面朝大海時,他被鎮住了,耳邊響起了最喜愛的《南海之晨》:碧天偎著海洋,海鷗吻著波浪……但很快他就陷入了黃賓虹大師所說的登山臨水后坐望苦不足的創作苦悶,傳統技法畫出的海,礁石仿佛飄在水上。他索性扔掉畫筆,靜觀潮起潮落,與大海靈犀相通。法于天而凝于心、重于意而達于情,鼓蕩浩然之氣的濃墨礁石,隨心緒水墨皴染的飛流涌浪,抒情式淡抹輕暈的水天一色,組成一曲雄奇曼妙的交響樂,生動再現了海的博大、海的從容、海的動勢、海的意境……這幅《海納百川》入選全國首屆當代山水畫邀請展并被收入《中國當代山水畫邀請展》一書,在2008年和諧中華迎奧運知名畫家作品展中榮獲金獎。他參加廣東省江門市國際旅游文化節所創作的多幅組畫《嶺南情》,其獨特視角呈現的南國風情,讓當地畫壇人士稱贊為發現了沒發現的不一樣的美,江門市政府欣然收藏。
徐玉慶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3次跋涉天山南北。2012年秋末,這位八旬老人從新疆寫生歸來,按捺不住不老的激情,將在火車上從鄭州經三秦到北疆的寫生、畫稿及印象,創作出81幅小稿,連成10多米長卷《西部記憶》,素雅冷峻,線條精準,自然之大美、變遷之亮點,皆化作徐老幅幅佳作,且意蘊深沉、清逸流韻,色彩濃烈的《新疆寄情》,雪山牦牛馱著滄桑的《歲月》,大漠駝鈴留下《沙漠之舟》的余音……他認為繼承中國畫傳統并身體力行孜孜追求的無我之境,是詩情畫意的互補印證,是物我兩忘的情景交融。
心跡
畫為心跡。生于黃河之畔、八朝古都的徐玉慶先生,從中國繪畫的巔峰源頭取精悟道,又博采眾長,功底扎實、法度嚴謹并技藝純青,可謂“人書俱老”也。但他清醒于對傳統在以最大功力打進去的同時,也要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李可染)。他隨時代而創新,鐘愛音樂并會彈奏多種樂器,將姐妹藝術融入丹青,為表達新生活新景物而不斷探索新的筆墨技法,從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著名畫家祁惠民先生評價說:徐玉慶先生繪畫的風格,應該是繁復后的最大簡約,他用筆簡練,施色無多,但已經充分表達作者沉郁的情感和物象的精神。“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用魯迅先生這兩句詩形容徐先生的畫,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他用以少勝多的筆墨傾注著對這片黃土和黃河無盡的摯愛激情。在作品《黃河衛士》中,畫面中心位置上是寥寥數塊石頭,焦墨勾勒出它的堅強,用麻縷噴墨體現石頭的天然紋理,又為這堅強渲染出柔美的感情色彩,石塊組成河堤的背后,是懸在開封頭頂的滔滔黃河,更妙的是石塊的下方,一株小小野菊在歡快搖曳著綠葉黃花。神在象內,旨在味外,給人以無限聯想。他的四幅組畫《大河神韻》,春的鵝黃草灘,夏的迷離水天,秋的火紅高粱,冬的寂寂雪野,筆墨簡潔、格調清新,卻于不動聲色之中彌漫著一種大河文化的意味。
他畫童年眼中的開封老街,畫已經消失的二曾祠(舊址為現開封市圖書館),畫復建前的老鼓樓,畫郊區用柴灶燒水的莊戶人家……簡潔靈動的筆觸,流淌著一位“老開封”對家鄉古城綿綿的情意。
他喜歡石魯的自評詩,至今還脫口而出:“人罵我野我更野,搜盡平凡創奇跡。人責我怪我何怪,不屑為奴偏自裁。”他說,畫中國畫,不能老是找個山找個泉,畫個亭子畫間小草房,而對大時代大風貌視而不見。他創作的水墨長卷《龍躍懸河》,從整裝待發、車水馬龍、到大橋合攏、勝利通車,洗練老辣的筆墨線條,雄渾大氣的構圖布局,藝術性地記錄下黃河大橋修建的日日夜夜,也是一位老藝術家對家鄉、民生深切關注的殷殷之情。
他的大寫意《墨荷》,墨葉濃重,白蓮潔靜,幾點紅蕊,天然高雅,二尾小魚,戲波生動。徐先生題詩曰:淤泥養風骨,花開水亦香。心可鑒日月,清操凝冷霜。荷也?人也,畫品與人品已相融難以區分。謙和清正、與世無爭的徐先生,還在一幅畫作中以詩言志:我家書畫皆自然,筆無毫兮墨無煙。得來警覺浮生夢,雅逸清韻滿人間。
一生對宋畫研究情有獨鐘的徐玉慶先生,近年來,在開封老藝術家協會和至道書院的大力支持下,重新組織起宋畫研究會;他在圖書館講座上、在翰園碑林研究班上、在書畫函授大學課堂上、在老年書畫研究院等,情真意切地講宋畫的史學地位、講研究宋畫的意義價值和方向,講如何用宋畫傳統指導今天的創作和創新……他帶領宋畫研究會的新老成員,再現了宋代《清明上河圖》《貨郎圖》《雙喜圖》及大量花鳥畫等精品,并進行宣傳展覽。徐先生還飽蘸濃烈的深情,把心中醞釀數十年的巨幅畫卷《東京攬勝圖》付諸妙筆丹青,將歷史哲思、古都文化元素和物象融為一爐:厚重的青綠色調中,楊柳依依,松槐掩映,碧水環繞,云氣飄渺,繁塔、禹王臺、開封府、御街、清明上河園、龍亭、鐵塔等名勝古跡,錯落有致,各顯神韻。整幅作品簡約大氣、古意盎然,又生機勃勃、渾樸幽遠,如一首豪放與婉約交匯的宋詞,彰現出自然之美、建筑之美和意境之美,既有宋代繪畫高古之風又具有時代鮮活特色。這幅佳作成為2014年在開封召開的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上最受歡迎的禮品,那是全球客家人對老家對根脈的記憶。
古城頓失畫壇領軍,萬眾悲泣。著名書法大家李逸野先生親書挽聯曰:繪事經綸手,人民老黃牛。微信群中,畫家白恩亮沉痛回憶道:上世紀70年代,徐玉慶老師多年主持的書畫培訓活動,金針度人,培育藝術人才甚眾,對我市美術事業發展功莫大焉!畫家徐守義說:徐玉慶先生人品、畫品是我們的楷模,功德永存!
市消防支隊舉辦國防服役紀念章頒發儀式23人獲國防服役紀念章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召開2017年中級職稱推薦評審會
聚焦跨境金融區域合作 大灣區經濟與發展論壇在深舉行
吳江區穩步推進專業網格巡查入企
進一步推動督察整改工作落實
為有源頭活水來——追憶中國畫畫家徐玉慶先生
省委召開常委會會議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對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大部署 貫徹落實全國推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第六屆科博會啟幕 德陽“高精尖”亮相
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在沈拉開帷幕
2018年度“優秀專家出國培訓人選”開始申報
母親節,你若表達愛 免費請進來
勉縣不等不靠開展生產自救
金安區教育系統文明創建成效卓著文明之風浸潤師生
松溪縣舉辦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觀摩會
湖北長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獲評黃岡市第六屆大別山質量獎
日本首相圓滿結束對華訪問搭乘專機回國
政協萍鄉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舉行
清洗單車 方便騎行
井岡山經開區舉辦第八期干部學習講壇
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昨天在紹興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