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慶老人(左二)生前最近的一張合影,拍攝于2016年。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萬德龍)提起張福慶,本報的忠實讀者一定不會陌生。生前系魚臺縣科技局退休干部的他,從2014年起就不顧家人反對每晚堅持出門拾荒。省吃儉用原本該攢下的十幾萬元退休金,卻被他捐給了需要的地方,直到去世時存款僅有剛剛發下來的一個月的工資。
平日省吃儉用連菜都不舍得買
2017年6月17日晚8時許,74歲的張福慶老人像往常一樣騎三輪車出門。胡同口處老伴李桂蘭正與鄰居閑聊,遠遠朝張福慶喊了一句“家鎖門了嗎?”張福慶沒回頭,抬起右手揮了幾下,這次揮手卻成了訣別。
張福慶生前是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后在家專心照顧生病的老母親,是鄰里皆知的大孝子。2014年母親去世后,他開始了雷打不動的拾荒生活,每天晚上8時出門,經常撿拾垃圾到凌晨一兩點鐘。“父親退休工資一個月4000多元,母親退休金1800元,我們三兄妹都有正式工作,根本花不到他們的錢,起初父親拾荒我們是堅決反對的。”女兒張艷芹說,作為子女,父親拾荒確實讓人抹不開臉,更會給外人“子女不孝”的誤解。
平日里省吃儉用的張福慶連菜都不舍得買,可錢究竟花哪兒了?“家里米面油都是孩子們買,平時買菜都是我,他省吃儉用,菜湯不舍得倒,用饅頭泡一下就吃了。”老太太紅著眼睛說,“老頭子許給我了一只金鐲子,等了多少年了也沒等上。”
每年都去捐款,總是不留自己名字
在張福慶老人的追悼會上,有十幾位陌生人前來吊唁,這其中有他生前拾荒時認識的烤肉店老板葛波。從2015年6月與老人相識,他就自愿為老人留紙箱、礦泉水瓶,只因老人的德行令其佩服,也就此揭開了老人堅持拾荒的秘密。
在張福慶的家中,兒子張永建搜集了父親捐助的信息,但只找到幾張正規捐款發票,還有幾張父親親筆手寫的捐款明細。最新的一張時間為2017年5月27日,也就是在他去世前20天,他化名“樂善好施”向縣慈善總會捐款500元。時間最久的是1997年捐款金額為56.4元的捐款單,還有幾張捐款名為“鄭氏烤天下”、“80烤肉”等飯店名字,而寫有他自己名字的捐款單僅有兩張。
縣慈善總會姜巧玲是老人捐款的經辦人,在她印象中,老人每年都會來捐款,數額多在500元左右。“老人說話特別客氣,穿著樸素干凈,總是不留自己的名字。”在一張張福慶手寫的捐款明細上,他潦草地記錄下“濟寧趙軍”等30人捐款1萬元字樣,被助人是單縣的一對重病父子。“我之前抱怨過父親好幾次,說拾荒人需要這幾塊錢填飽肚子,你不能和別人搶飯碗,但我爸總不說話。”現在回憶起來,張永建暗自愧疚,原來父親是在干一件令人尊敬的大事。
朔州交警支隊二大隊提前部署國慶長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朝里瑤族鄉遭受持續強降雨災害
蘇州市全面啟動“質量提升行動年”系列活動
商水縣胡吉鎮召開“三夏”生產暨秸稈禁燒動員會
聽取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市法院市檢察院黨組工作匯報
七旬退休老人每晚堅持拾荒,遺產僅4000多元 拾荒四年,只為幫助更多人
容賢標:做好鋁產業“二次創業” 為促進經濟健康發展添動力
關于暫停“一江兩岸”夜景亮燈和廣濟橋“光影秀”,暗燈悼念饒宗頤教授的公告
荷鄉社區開展“高空拋物,SAYNO!NO!”宣傳活動
千人齊聚母親河 唱響紅歌給黨聽
省林業廳到哈市開展國有林場改革調研
東豐縣首屆花海恐龍風車科普藝術文化節來啦!
燕山機關黨委收獲二百余條黨建“金點子”
精心培育祖國花朵
散步敬亭山 夜車擾寧靜
市新區建管中心深入扶貧點開展幫扶工作
龍潭鎮瓦房小學踐行《唐河縣教職工行為規范》十禁止
全市宣傳部長會議召開 馮其譜等出席
有事黨員跑
市政協到平和縣視察醫療衛生事業補短板推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