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盡享物華天寶。這里有全球唯一的獨立硒礦床、世界最大的富硒生物圈。硒,是大自然對恩施最豐厚的饋贈。
11月15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聯合發文,批準正式成立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這標志著恩施在打造“世界硒都·中國硒谷”上邁出重要一步。
孕育:產業的夢想
有人說“哪里有產業高地,哪里就有檢測技術高地”,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正是恩施這片熱土孕育出的一只金鳳凰,伴隨著恩施硒產業的發展經歷了成長路上的千山萬水。
上世紀90年代,第一撥硒產品開發熱潮出現。恩施“富硒刺梨汁”等7個產品通過專家鑒定,恩施富硒茶等產品更是俏銷國內外。但由于缺乏科技主導和市場規范,一些企業亂打硒牌現象嚴重。很多未經檢驗即標稱“富硒”的產品銷售到外地,接受市場抽檢結果卻相差甚遠。很多“富硒”品牌由于經不起檢驗而被消費者由質疑到不信任,很快便消失在市場的大潮中。
一些專家學者敏銳地看到了硒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正如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員樸建華所言:制約硒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非資源問題,而是技術問題。
為促進硒資源開發,加快硒產業發展,把握富硒產品標準制(修)訂、產品研發、質量檢測等話語權,在“世界硒都”打造一個國家級富硒產品公共檢測平臺,成了歷屆州委、州政府一班人的共識。
2005年,州委、州政府在湖北省率先實施“質量興州”戰略,州人民政府與省質監局、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同簽署《關于服務恩施州質量興州合作協議》,動議共建“富硒產品國家實驗室”。
2007年12月,按照國家級質檢中心建設的路徑,在省質監局的支持下,圍繞恩施特色支柱產業,依托當時州質監局下屬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先期建成了省級中心“鄂西南農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2010年6月,省質監局、州人民政府簽署《關于推進質量興州戰略促進恩施跨越式發展合作備忘錄》,正式提出共同建設“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2011年,“質量興州”納入《恩施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州政府正式通過省質監局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建設“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恩施市開發區征地30畝,由地方政府出資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對中心人才引進和資源整合等方面提供支持。一個“立足武陵山試驗區、服務全國富硒產業”權威檢測平臺的藍圖開始形成。
誕生:一場接力
2012年8月,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在原州質檢所的基礎上籌建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9月,基建工程正式動工興建。
為加快項目推進,避免重復建設,更好地發揮平臺效益,州委、州政府明確以“州市共建”的原則建設國家硒檢中心。州政府統一指揮,項目落戶恩施市,同時,州政府拿出財政資金7500多萬元,用于項目一期建設。
2014年底,一期工程科技綜合樓竣工。2015年1月,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依托原州質檢所開始試運行。
為了破解職能交叉、力量分散、保障不足、效率不高、權威性不夠的問題,州委、州政府按照“精簡機構、高效服務”的原則,啟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2015年8月,國家中心籌建的依托單位原州質檢所與州食藥檢所整合組建國家硒檢中心、州食藥檢中心、州質檢中心,三塊牌子,一套班子,明確為州政府正縣級財政撥款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硬件設施和技術能力全面加強,檢驗檢測能力覆蓋食品、藥品、化工產品等,增強了服務產業和經濟發展的能力,年綜合檢驗檢測能力達1萬批次以上,基本滿足恩施州食品、藥品及工業產品質量監管的需要。
機構整合重組之后,在州政府的直接領導下,中心會同州質監局繼續強力推進國家中心建設,開始了一場接力。從技術能力、團隊建設、科研團隊、運行管理、影響力和權威性及地方政府支持等各方面全面提升。2016年9月取得國家認監委資質認定及授權,2016年11月通過省質監局預驗收,2017年9月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現場驗收。
“我們歷來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思想境界。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心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有了今天的‘國家硒檢中心’。”談及國家硒檢中心的籌建,中心主任程銀階感觸頗深。
為加快籌建進度,盡快通過正式驗收,州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先后10多次前往國家質檢總局、省委、省政府及省質監局,匯報恩施州硒產業和國家硒檢中心建設情況,爭取省委、省政府將硒產業上升為省級戰略,提出了以恩施“世界硒都·中國硒谷”為核心打造千億產業集群的目標。
經過艱難的“長途跋涉”,2017年11月15日,恩施人的夢終于圓了。在世界硒都這片沃土上,全國第一個富硒產品權威檢測平臺——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正式成立。
成長:“硒+x”深度融合
市場主體小、標準化程度不高、市場競爭力弱,企業各自為營、單打獨斗,曾是我州硒產業的真實寫照。
“我家吃的恩施大米,袋子上都標注有含硒量。以前都不知道有硒這個元素,現在國家積極發展大健康產業,我們對這方面的內容也越來越關注。”家住武漢市陽邏經濟開發區的教師童早先頗有感觸。
像童早先一樣,全國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硒、接觸硒、了解硒。
恩施州作為富硒地區,為了支撐富硒產業發展,近年來,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積極搶抓“健康中國”建設機遇,著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實現了硒產業的跨越發展。做到政策全配套。將硒產業上升為省級戰略,在《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以恩施“世界硒都”為重點打造全省千億富硒產業集群;州委、州政府將發展硒產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納入重點產業鏈建設,出臺《推進硒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成立硒資源保護與開發、“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建設兩個領導小組,組建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局;八縣市也相應成立領導機構和統籌協調機構。制定并發布恩施州硒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啟動富硒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了一批富硒產業專業鄉鎮和專業村,培植了一批富硒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
同時,恩施州還著力打造“硒+x”全產業鏈。自2016年以來,恩施州結合自身實際,充分發揮富硒優勢,逐步構建起“硒+x”產業發展新模式:以硒元素為主體,以種植、養殖、生產、加工、貿易、流通、旅游、金融、信息、健康、科技等為載體,突出硒的價值,形成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如今,富硒綠色產業已成為恩施州支柱產業、湖北省重點產業集群之一。恩施富硒茶、富硒土豆等一大批硒產品在市場大潮中脫穎而出,通過電商俏銷海內外。
產業騰飛背后,是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專業的檢驗檢測。放心的產品質量,讓“硒”成為眾多恩施品牌最具競爭力的標簽。
2017年,全州硒產業綜合產值預計可達445億元。這個數字為全州人民描繪了美好的未來,讓他們看到了“世界硒都·中國硒谷”新“硒”望。
未來:開放共贏蓬勃發展
今年9月26日,第四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在恩施開幕。硒博會讓恩施有了一扇打開山門的“視窗”,有了一間歡迎遠方賓朋的“客廳”。
開幕式上,36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19個省市區的茶葉主產區和硒產業發展區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出席并參加相關展會活動。國內外200多家茶葉企業、400多家硒產業企業和50多家行業協會、商會應邀參加本次展會。
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歷屆硒博會參展產品硒含量的承檢機構。據統計,第四屆硒博會共吸引570家企業送檢2134個產品,其中州內送樣368家企業1742個產品,州外送檢涉及17個省、市、自治區202家企業392個產品;共吸引國內外200多家茶葉企業、400多家硒產業企業和50多家行業協會、商會前來參會參展,進一步擴大了硒產品的知名度。
“這次千里迢迢來到硒博會現場,主要是覺得這里的產品應該都經過專業機構嚴格檢測了,都是絕對的‘正品’。”硒博會期間,來自武漢的楊莉女士說,她一定要多帶些展品回家,分給親朋好友享用。
硒博會,已然成為恩施硒文化的一部分。它是開放恩施的標志,是硒產業發展的平臺,我州將在“硒+x”發展理念引領下,著力提升競爭力,讓恩施“世界硒都”這塊金字招牌更加光彩奪目。
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已建有14000平方米科技綜合樓,建材檢測樓即將竣工,食品安全檢測樓已經開工,設備原值近5000萬元。同時,通過省質監局資質認定,中心具備1700個產品、2113項參數的省級資質,檢測能力覆蓋食品、藥品、建材產品、輕工機電產品等;通過國家認監委資質認定和授權,具備199個產品,321項參數的法定資質,能力范圍包括食品、農副產品、飼料、化肥、土壤等。該中心從2015年組建以來,已連續3年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i類檢驗機構,2016年還獲評質檢技術服務類“湖北名牌”。
不須揚鞭自奮蹄,乘勢而上創輝煌。展望未來,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將通過搶占標準制(修)訂和產品質量檢測話語權,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力爭將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打造成為最具特色、最具權威、最優服務的國家級質檢中心,為“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建設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甘竹灘發電站:為新時代基層黨建“發電”
楊灣社區愛心助老 志愿同行
振興區市監局組織開展不平等格式條款整治工作
荔枝微課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時代先鋒
全市綜治中心國標化建設現場會在屯召開
“硒”望之光
我市城鄉低保標準本月起上調
美披露阿政府與塔利班秘密談判 或達成停火協議
完善三級責任制度 實現投資穩定增長
福州市法律援助中心關于采購復印紙的網上競價公告
孝南區下好征遷“先手棋” 謀求發展新空間
兩千余名環衛人員備戰平安夜
“秋老虎”今日上演最后的瘋狂 明起天氣又反轉
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建館60周年座談會今舉行
常州口岸首次查獲9枚賭博籌碼 總價2740港幣
你可曾吻過陽光
袁錦權督導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時要求 提高政治站位 堅持依法辦案
鹽城市第一屆文明家庭 第三屆最美家庭標兵戶 候選名單公示
巡回法庭進景區 司法服務零距離
虞城縣煙草局“五個強化”密織安全管理“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