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管理局,井岡山經開區管委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廬陵新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
《吉安市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17年11月8日
(此件主動公開)
吉安市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實施意見
中醫藥涵蓋農業、工業、商貿流通、養生保健、健康旅游、中醫藥服務等多個領域,是一個關聯度較大、延伸性較長、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發展壯大中醫藥產業,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加快吉安市中醫藥產業發展,努力建設“中醫藥強市”,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發展理念,以建設全省有一定影響力的“中醫藥 ”大健康產業為目標,打造中醫藥產業發展創新高地。大力實施“名醫帶名科,名科帶名藥,名藥帶名企,名企增利潤、創稅收”戰略,推進中醫藥種植、加工、研發、營銷、服務、健康旅游等產業全鏈條發展,實現中醫藥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中醫藥產業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富民產業、新動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產業,為實現“三個走在前列”“兩大戰略任務”作出更大貢獻。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力爭全市中醫藥產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其中中藥材種植產值40億元、中醫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中醫藥流通業主營業務收入120億元、中醫藥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等服務業40億元,形成產業鏈完善、規模效應明顯、核心競爭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具體目標為:
——建設一批種植基地。大力發展吉安道地、大宗中藥材和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推進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種植。到2020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0萬畝以上,建成萬畝以上中藥材種植基地5個,1000畝以上集中連片種植基地20個以上,50畝以上大戶面積占全市中藥材面積的60%以上。
——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快招大引強,鼓勵大企業、大集團進行改造提升、并購重組,整合優化配置,培育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優勢龍頭企業。到2020年,力爭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企業2戶以上,中藥飲片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冰片生產能力達到200噸。
——形成一批拳頭產品。以標準制定和產品開發為重點,大力培育吉安制藥企業的品牌明星產品,打造“吉安制造”中藥品牌。到2020年,力爭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達4件,培育單品種年銷售額過億元產品5個。
——打造一批產業集群。依托各縣資源及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引導各工業園區進一步完善園區功能配套,聚集發展要素,大力推進中小企業、優勢產業集聚發展,形成“中醫藥產業園”特色產業集群。到2020年,力爭培育2-3個中醫藥產業集群。
——建成一批健康服務機構。將中醫藥醫療服務、養生保健、康復養老、健康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善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100%二級以上中醫院設立國醫堂、治未病中心,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7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建成一個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大健康養生“康谷”,從而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
三、發展措施
(一)做大種植規模,夯實發展資源基礎。(責任單位:市委農工部、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科技局、市扶貧和移民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優化中藥材種植布局。對現有道地藥材種植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和市場分析,依據中藥資源普查成果、道地藥材名錄和中藥材地域分布特點,以市場為導向,重點推進市場需求大、經濟價值高、生產技術有基礎的道地中藥材的種植開發。依托商州枳殼、黃梔子、車前子、吉固子、龍腦樟、杜仲、厚樸等道地中藥材,建設一批中藥材規模化種植示范點,打造新干—永豐—峽江,遂川—井岡山—永新,萬安—泰和—吉安等3條以上中藥材連片種植帶。其他縣依托現有的中藥材種植基礎,不斷擴大規模。
2.加快種植基地建設。抓好優勢地產中藥材地理標識注冊,著力打造中藥材種植三個示范基地。一是打造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種植示范基地。以中藥商品藥材、原料藥材和食藥兩用綠色藥材為重點,采取“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在全市現有中藥材種植重點區域加快建立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車前子、枳殼、黃梔子、杜仲、龍腦樟等道地、大宗中藥材種植基地。二是打造中藥材種植脫貧示范基地。緊扣國家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加快推進有條件、種植基礎好的縣積極主動建設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力爭1—2個縣成功加入國家“百企幫百縣”活動,打造一批中藥材產業扶貧示范基地或“定制藥園”。三是打造“中藥材種植 旅游”示范基地。根據各種中藥材的不同花期、采摘期、成熟期,在適合種植的區域布局建設一批融休閑、觀光、度假、健康、療養等元素為一體的“中藥材種植 旅游”特色示范基地。
3.促進中藥材資源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探索藥材種植與資源保護相協調,優先發展有利于生態環境恢復的特色藥材品種種植,開發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積極馴化野生品種。在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集中分布區(井岡山)建設中藥材保護區或藥用植物園,規劃建立一批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示范基地,推進杜仲產業園建設,加強道地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進資源恢復性增長。
(二)做強加工企業,完善加工生產體系。(責任單位:市工信委、市委農工部、市食藥監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積極發展中醫藥制藥業。依托各地的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地客商和國內大型制藥企業進入工業產業園區。各縣(市、區)要加快中醫藥產業園區建設,為中醫藥制造企業提供標準化廠房,打造集醫藥生產、貿易、科研、物流、電商于一體的中醫藥產業發展平臺。加快中藥材粗加工或生產以中藥為基礎的保健品、化妝品、食品添加劑以及中藥農藥、肥料、獸藥、飼料等產品,形成各類中藥飲片、膠囊、制劑和相關產品生產的產品體系,著力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培育天然冰片產業及其衍生產品,力爭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億。加快推進井岡山經開區宏安投資公司醫藥健康產業園、青原區國藥控股江西公司醫藥及健康產業園、青原區江西弘景藥業公司中藥生產加工及銷售、永豐縣生物醫藥產業園三期、永豐縣江西和明制藥公司醫院制劑等項目建設。
2.大力培育企業集團。按照產業化、集聚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以江西普正制藥有限公司、江西新贛江藥業有限公司、江西京通美聯藥業有限公司、江西半邊天藥業有限公司、江西大自然藥業有限公司、江西玉峽藥業有限公司等現有中醫藥骨干企業為基礎,采取聯合、兼并、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加快中醫藥制藥行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整合現有資源,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較強投融資能力、擴張能力和區域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強企業自主創新,積極引導國內優勢醫藥企業聚集中醫藥產業園區,按照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原則,推動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建立起大中小企業合理布局、充滿活力的現代中藥加工企業體系,形成中醫藥特色產業集群。
3.著力實施品牌戰略。大力培育打造全杜仲膠囊、祼花紫珠顆粒、紅花逍遙片、消疲靈顆粒、婦炎康膠囊、烏雞白鳳丸、鉆山風合劑、壽星補汁、地仲強骨膠囊、化積口服液、桔貝合劑、強力枇杷露、天然冰片等一批“吉安制造”品牌產品。同時培育催生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省級以上中醫藥品牌,積極發展和注冊一批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出口名牌等品牌,促進中醫藥產業向大品牌營銷轉變。
(三)做活產業營銷,完善市場流通體系。(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交通局、市工信委、市食藥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發展中醫藥現代物流業。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依托我市“一中心、一平臺、多園區”物流建設布局,重點推進井開區物流中心、萬吉物流平臺、峽江縣和新干縣物流園、廬陵新區吉安醫藥公司五洲醫藥港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中藥材集散、倉儲和銷售規模,形成中醫藥倉儲、運輸、交易、配送、會展和信息服務為一體的中醫藥物流鏈。在條件成熟下,科學選址規劃建設1個中藥材物流園,力爭建成帶動全市、輻射周邊中醫藥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
2.強化市場營銷體系建設。發展“互聯網 醫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依托藥品互聯網第三方交易平臺,搭建吉安中醫藥銷售電商平臺。積極引導經營銷售企業開展集中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和網上交易,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的產品營銷網絡和多層次、多功能的市場運行體系。邀請國內外知名藥企和業內著名專家來我市開展中醫藥高峰論壇,快速打響吉安中醫藥品牌,提升我市中醫藥知名度。
3.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加強中藥監測體系泰和監測站建設,健全中醫藥市場及供求信息的征集、發布系統,為中醫藥發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務。建立健全中藥材產銷各環節的種植協會、加工協會、運銷協會等各種中介服務組織,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投融資、市場信息、政策法規、成果轉讓、發展咨詢、創業指導等市場化、規范化的中介服務。
(四)做實科技創新,加強研發體系建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食藥監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推進中醫藥科研體系建設。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以園區為載體,以制藥企業為主體,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接并建立戰略合作,引進一批博士雙創團隊進入,積極推動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申報設立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積極推進中醫藥研究院、中藥重點實驗室、中藥現代制劑工程技術中心、中藥指紋圖譜和質量標準研究中心、中藥制藥質量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和中藥藥用成分分離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努力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2.加強中藥工業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依托科研創新體系,加強中醫藥標準規范研究,重點開展道地藥材質量標準、中藥中間體標準、中成藥質量標準、中藥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標準、中醫規范化診斷治療標準研究。加快新藥篩選、安全性評價、臨床評價、中藥制藥技術研究,爭取如天然冰片樣建立國家級系列標準。大力開展中藥飲片炮制,中藥提取、分離、濃縮、干燥、制劑、輔料生產技術集成創新研究,提高中成藥、中藥飲片(包括配方顆粒)、中藥新藥等質量控制水平,規范中藥研究、開發、生產和流通過程,不斷提高中藥行業的標準化水平。
3.推進中藥新產品研究和開發。加強單味中藥和中藥復方研究,加速中國中醫科學院經典古方、民間單方、驗方在我市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幫助中醫藥龍頭企業在梳理的基礎上進行大品種二次開發以及大力開發安全、有效、可控的中藥新產品,培育中藥名優品牌;加強藥企與中醫臨床緊密聯系,對臨床行之有效的藥方以院內制劑加以研究、開發成新藥,同時積極研究開發亞健康狀態、重大疾病、老年疾病、慢性疾病、難治疾病等保健、預防和治療的現代中藥。重點研發推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藥囊、藥包、藥茶、藥酒、酵素等醫藥產品。
(五)做優產業融合,促進轉型升級發展。(責任單位:市工信委、市衛計委、市民政局、市旅發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健全中醫藥醫療服務。按照國家要求,進一步加大中醫醫院的標準化建設,加強綜合醫院中醫科室和中藥房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診療服務區(中醫館)建設,鼓勵發展社會辦中醫,健全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每3年開展一次“吉安市名中醫”評選活動,建設“吉安堂(或廬陵堂)”等名中醫工作室,建設一批中醫藥特色專科。同時,在中心城區籌建博士小鎮,規劃專家診療、保健服務、精品藥材、特色產品、食療藥膳、科研雙創、博士居住等七個街區,集聚江西籍乃至全國大健康領域專家資源,鼓勵知名醫學博士、名老中醫到博士小鎮開設工作室、國醫館,以名醫效應帶動中醫藥健康產業全面創新發展。
2.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完善治未病科建設,拓展服務領域;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集中籌建中醫推拿館、中醫美容館、傳統艾灸館、中醫減肥館、中醫火療館、道地藥材館、傳統中醫館、中醫藥文化交流中心等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探索集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于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服務。鼓勵醫療衛生機構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培訓支持,推動中醫養生保健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3.拓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開展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試點,探索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診室,推動中醫醫院與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開展合作,延伸提供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新型機構,以改建轉型和社會資本投入新建為主,設立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完善社區各類服務和信息平臺,為老年人群開展上門診視、健康體檢、保健咨詢等服務提供便利。積極做好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范基地創建,力爭建設2—3家上規模的醫養結合示范基地。
4.培育中醫藥健康旅游業。立足吉安良好的生態、文化和溫泉、中藥材等資源優勢,推動中醫藥與旅游休閑有機融合,打造以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體驗為主題,融中醫藥療養、康復、養生、養老與旅游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游。規劃打造以弘揚中醫藥文化、傳承名醫技藝為主體,輔以綜合服務配套的中醫藥文化旅游一條街。加快建設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在井岡山、武功山、青原山、玉笥山、湯湖、萬安紅豆杉養生谷等地打造一批中醫藥健康養生旅游基地,積極創建全國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
四、配套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相關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的市中醫藥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信委,具體負責全市中醫藥發展的管理、組織協調、督查指導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三個推進小組,分別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推進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信委;中醫藥事業發展推進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衛計委;中藥材種植推進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分別負責中醫藥產業、中醫藥事業發展和中藥材種植協調推進工作。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委農工部、市工信委、市食藥監局、市衛計委、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旅發委、市編辦、市政府金融辦、市人社局、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局、市扶貧和移民辦、市文廣新局、吉安廣播電視臺等有關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制定配套措施,增強服務意識,建立聯動機制,合力推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各縣(市、區)也要成立相對應機構,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推動轄區內中醫藥產業發展。
(二)加強政策支持。積極爭取中國中醫科學院指導支持,制定出臺《吉安市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科學規劃我市中醫藥產業發展目標定位、規劃布局、重點任務、發展策略等。研究制定中醫藥產業扶持政策,大力保障中醫藥產業用地需求,規范引導農民在自愿前提下,采用互換、交租、入股、股份 合作等多種形式,建立以政府流轉為主,以醫藥投資商流轉和種植大戶流轉為輔的土地流轉模式。研究制定中醫藥生產、流通和科技研發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醫療機構優先采購本地企業中成藥和中藥飲片,支持名優特色中藥品種增補進入國家或省、市醫保目錄。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政策扶持,落實惠農惠林和中藥材種植補貼政策。
(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穩定的中醫藥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努力構建政府投入引導、企業投資為主、民間投資參與的中醫藥產業多元化投資體系。積極爭取國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實施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聯動,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等方式直接融資。設立縣級中醫藥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用于扶持中藥材種植(對發展中藥材連片(1000畝以上)種植的,按1000元/畝予以補助)、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中藥企業廠房建設、中藥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研究開發,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建設,中醫藥產業園區建設,中醫藥醫養結合試點、健康旅游基地建設等。
(四)強化人才支撐。組建吉安市中醫藥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加強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各地要制訂實施中醫藥創新人才引進、培養計劃,建立健全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和吸引國內外各類中醫藥人才通過技術入股、成果轉讓、項目合作、擔任顧問等多種形式,參與我市中醫藥產業發展。支持井岡山大學、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中醫藥產業相關學科專業,大力培育中藥材種植、加工、檢驗、市場營銷等各環節專業技術人才。
(五)擴大交流合作。加強與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西省中醫藥大學等省內外中醫藥科研院校的合作,設立市中醫藥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全市中醫藥產業發展出謀劃策。鼓勵市內中醫藥龍頭企業與國內外醫藥大企業和大集團加強合作,走聯合發展之路。積極承辦全國、全省性由政府或行業協會組織的中醫藥學術交流、中醫藥產品展銷、產業發展大會等活動,進一步擴大中醫藥產業發展對外交流。
(六)營造良好氛圍。加大中醫藥宣傳的廣度和深度,充分利用電視臺、報紙等傳統媒體和網站、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廣泛宣傳中醫藥文化,宣傳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傳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和重要作用,宣傳中醫藥名醫、名科、名藥、名企和好的典型,宣傳中醫藥科普知識。積極推動中醫藥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進家庭,努力營造全社會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支持中醫藥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七)加強管理考核。市、縣兩級成立中醫藥管理機構,適當增加一定編制,落實專職人員,逐步強化中醫藥管理。建立全市現代中醫藥產業動態評價體系,定期對產業整體發展狀況及重點企業、重點品種、大宗中藥材運行和開發情況進行統計、評價和監控。建立中醫藥產業督查制度,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并將中醫藥產業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完成情況列為市對各縣(市、區)科學發展綜合考評指標,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失主為尋手機發還錢短信 公交司機據線索歸還
打響全民參與禁毒攻堅戰
東平湖人工增殖227萬魚蟹苗
許昌市2018年“企業上云”培訓工作會成功舉行
旺蒼縣暢通渠道分流安置去產能企業職工
吉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吉安市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
蘇式園林建筑“問津園”完工開放
港南區扶貧辦送技術下鄉 助貧困戶脫貧增收
市司法局:扎實推進司法行政工作
厲害!衡陽市規劃設計院晉升“三甲”
南京理工大學學生研制智能停車系統 可實現停車場無人化管理
和林縣紅十字會開展應急救護演練
期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即將出臺
現場督查 3家固定污染源企業防風抑塵措施不達標
邵陽縣順利通過水質自動監測站驗收
懷化大峽谷景區:清潔工1根繩索走峭壁撿垃圾
記張家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羅智斌
蘆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健強到大川鎮調研指導工作
旺蒼縣革新變舊重塑茶產業發展格局
浚縣召開冬春火災防控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