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通史》全書共四卷145萬余字,采用通紀、典志、人物相結合的記述方式,全面記述了濱州8000余年的文明演進歷程,填補了濱州沒有通史的歷史文化空白。
全書分為先秦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金元卷、明清卷、民國卷,涉及從先秦至民國時期濱州市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地理、思想、文化、宗教、教育、科技、風俗、文物、文學、藝術、社會、人物等諸多方面,凡歷史時期有特點、有影響、有貢獻者,均載錄其中??梢哉f,該著內容之豐富,資料之充盈,堪稱為濱州歷史文化之集大成者。
作為對濱州歷史的第一次系統學術梳理和著述,《濱州通史》的編著工作帶有很多開拓性和探索性:
首先,《濱州通史》是第一部有關濱州歷史的通史性著作,是濱州歷史研究史上的一項里程碑式的成果。其次,《濱州通史》在體例上博采眾家之長,同時更注重從歷史的實際出發來研究、記載相關問題,既實現了各卷內容的有機統一,又兼顧到了各時代內容的多樣性。在編纂過程中,貫穿了通史性著作的編纂理念,盡可能地將相關史實介紹清楚、全面。同時,又展現了當前學術研究的相關成果,將作者對有關問題的思考融入其中。《濱州通史》是一部凝聚集體智慧的創新性成果,實現了地方歷史研究者之間的協同合作與創新,實現了研究隊伍的優勢互補。
在充分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濱州通史》提出了很多創見:
1、濱州是齊文化的發祥地和源頭
《濱州通史》首次明確提出濱州是齊文化的發祥地和源頭。李學勤在序中說:“姜太公建立齊國是從中原地區,順流而下,在濟水下游,今黃河兩岸的濱城、博興一帶建國的可能性最大,而從陸路到臨淄直接去建國的可能性極小。”齊國建國首選在位于古濟水下游的薄姑故地,即今博興、濱城一帶。到了齊獻公時,其都城才開始由古濟水下游的濱州一帶遷往東南的淄河西岸的臨淄,而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相應地轉移到臨淄一帶。
2、三條橫貫中原與海岱地區東西交通大道的形成
至少到商朝晚期,山東北部便形成了三條橫貫中原與海岱地區的東西交通大道,濱州也成為其中最為重要的節點之一。古黃河及古濟河是其中貫通東西的兩條主要水道。在河濟古道的南邊,魯中山區的北麓,也至遲于商代晚期形成了一條橫貫中原與海岱之間的陸路交通大道,鄒平正處于這條“東西古道”的中心位置。
3、最早的濱州人從哪里來
在距今8500年前的后李文化時期,濱州南部山前丘陵地帶即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在此后長達5000多年的時間里,濱州先民由南向北艱難開拓,跨過現在的小清河、黃河,到達北部沿海地區,直至覆蓋整個濱州大地,為中華遠古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4、大禹在濱州治過水嗎
濱州古屬《禹貢》“青”“兗”之地,“禹疏九河”的故事許多發生在濱州一帶。當時九河的主要入??诰驮诮裉鞛I州無棣一帶??梢哉f,濱州是大禹治水的主戰場。
5、東夷人創建了多少方國
濱州在龍山文化時期已進入邦國林立的時代。夏商周時期,濱州大地上更是存在著眾多大大小小的方國:時、鄒、鳩氏、逢國、北齊國、薄姑國、落姑、有鬲國、斟尋、斟灌、夫于、於陵、重氏國、甾國等。
6、濱州的行政區劃成型于何時
后周顯德三年,割渤海、蒲臺兩縣置濱州,治渤海。五代新置的濱州由渤海、蒲臺兩縣組成。今濱州地域在五代梁、唐、晉、漢大部屬棣州。棣州和濱州的先后設置,奠定了今天濱州的地域范圍和發展基礎。
農業農村部到五河縣調研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6月22日至6月29日停電公告
晴熱天氣唱主角 未來三天十堰最高氣溫將達36℃
來參加活動 看東莞非遺之美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系列活動全面啟動
健康素養巡講進社區進校園
濱州市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展示:濱州通史
高溫打持久戰 注意防暑
國土部門扎牢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安全網”
《九江市民文明手冊》昨首發,它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可不少!
救助宣傳到基層 幫助弱勢群體
明溪縣積極打造品牌調解工作室
北林區社區成立在職黨員微信群
瑞昌市實驗小學開展防溺水教育簽名儀式活動
深圳未來幾天多云間晴天 局部地區有短時陣雨
嘉源污水公司黨支部召開9月主題黨日學習會
佳悅文化:開拓婁底直播及視頻行業新市場
市委常委會2017年民主生活會征求意見座談會召開
排擠貧困戶 侵占扶貧款——東阿縣魚山鎮某村兩名村干部案例剖析
勝利小區污水井返水兩個月
云巖區:齊抓共管全面開展毒品預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