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搶抓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市委、市政府提出“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的奮斗目標。9月29日,市委常委會要求,各級各部門以“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為主題認真組織學習研討,圍繞“怎么看”“怎么辦”,找差距、明目標、定措施,明確努力方向,著力推動思想觀念再解放、改革創新再出發、體制機制再完善、作風效能再提升、營商環境再優化、建設發展再提速。
為落實市委常委會要求,本網10月10日推出這篇特稿,作為學習研討的開篇,以進一步在全市上下營造解放思想、創新實干、爭先領先的濃厚氛圍。
時光長河中,總有一些轉折意味深長。
發展征程上,總有一些節點舉足輕重。
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風從東方來。
6月,蘇浙皖三省與上海市主要領導,在黃浦江畔共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大計。作為合作成果之一,九城市共同發布《松江宣言》,共建共享面向長三角的g60科創走廊。
作為安徽唯一既與江蘇又與浙江交界的省轄市——宣城,站在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起點,迎來了擁抱長三角的歷史新機遇。
在這個重要節點,市委、市政府因勢而謀、順勢而上、應勢而為,發出響亮號召:“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
這是省委、省政府對宣城的殷切期望。省第十次黨代會把宣城定位為“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省委書記李錦斌來宣調研時明確要求,宣城成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當好排頭兵。
這是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東向發展戰略的升級版,是宣城近30年來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宣言書,是宣城280萬人民的夢想圖。
確實,夢想很豐滿。從“我與長三角”到“我的長三角”,宣城,從未離滬蘇浙如此之近。
然而,現實很骨感。“我的長三角”仿佛觸手可及,卻又似漸行漸遠。
在長三角城市群、g60科創走廊的大家庭中,我們仍處于后發位置。2017年,毗鄰的江蘇省南京市gdp已進入“萬億俱樂部”,是我市的9.9倍;常州市為6622.3億元,是我市的5.6倍。接壤的浙江省湖州市為2476.1億元,經濟總量絕對值比我市高出1287億元。
懸殊的對比,骨感的事實,又把我們拉回到現實:宣城,離滬蘇浙到底有多遠?
這是宣城的時代之問,也是“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新征程上,必須要給出的答案。
我們,遠在哪里?
23年前,《人民日報》刊發的《山這邊,山那邊》,曾深深觸痛了宣城人的心。
23年后,再看“山這邊”與“山那邊”,差距依然醒目。“山這邊”的溧陽市,2017年生產總值達858.04億元,是“山那邊”的郎溪縣的6.4倍。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一點,宣城與毗鄰的江蘇省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的差距,同樣驚人。
2017年,常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8.8億元,高出我市約37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0191.9億元,是我市的6.0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9955元,高出我市近1.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835元,高出我市1.1萬余元……
2017年,湖州市人均gdp是我市的1.8倍。廣德縣與長興、安吉兩縣經濟總量的絕對值之差,已擴大為323億元、130億元。
數據背后,是距離,是落差。
再看發展質量,還是以常州、湖州兩地為鏡像。
產業發展上,蘇南工業明星城市常州市,打造了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智能電網、智能制造裝備等十大產業鏈,擁有200多家國內外行業隱形冠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逾1.3萬億元,我市只有它的“零頭”。
湖州市目前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達34個,其中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11個。我市唯有中鼎集團一家企業規模超百億元。該市產業結構已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形成“三二一”產業結構體系。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7.5%,我市是40.9%。
創新能力上,常州市創出了“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常州模式,現有高校10所,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730家,僅常州科教城就擁有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等創立的31家公共研發機構和2500多家科技公司,集聚科技人才1.65萬人。而我市一直沒有國家大型科研院所,也沒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湖州市通過實施“南太湖精英計劃”,遴選自主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和人才項目790個,帶動引進高層次人才8204人。現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0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4.8件,而我市為6.8件。
招商引資上,兩市的成果更是令人艷羨。常州市近年來先后引進北汽、眾泰等6個整車項目,吸引了中航鋰電、寧德時代等國內外知名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落戶,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有200多家,產值突破千億元。湖州市2017年引進首期固定資產投資超10億元的項目22個,總投資251億元的龍之夢、總投資326億元的吉利汽車等重大項目相繼落地。
我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總量,雖然連續位居全省前列,但還是十分匱乏“頂天立地”的重大項目,“百億企業、千億產業”仍是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標。
數字的對比,凸顯了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山這邊”與“山那邊”已不是“一步之遙”,我們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數據的對比是淺近的,更深層次的差距,還在體制機制。
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滬蘇浙體制機制創新,一直走在前列。
看上海——推出了“店小二”精神進階版: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要求政府面向市場主體和市民的所有服務事項,力爭做到一網受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全部涉企事項平均辦理時間壓縮85%。
看江蘇——南京市發布《優化營商環境100條》,15項為全國首創,30項在國內領先。開辦企業3個工作日辦結,只要提交6項材料;主城六區商品房交易現場辦結、當場發證;五類建設項目可不再申領施工許可證……
看浙江——湖州市首創“快準入、寬準營、嚴監管”模式,對29個部門涉企事項實行“工商通辦”“同步備案”和“承諾準營”,使常態化企業從申請到營業最快實現當天準入準營。
如果要問:我們到底遠在哪里?答案是顯然的:遠在總量——我們與隔壁的“大塊頭”,已顯現斷崖式差距;遠在質量——我們對滬蘇浙的“高大上”,始終望塵莫及;遠在體制機制——我們在創新發展上,總是慢人一拍,后人一步。
然而,最遠的距離,還是思想觀念的差距。
在滬蘇浙的發展中,最鮮明的特質就是“敢為天下先”,他們以新理念、新實踐,貢獻了一個又一個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改革樣本,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上海的“店小二”精神、江蘇的“不見面審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既是體制改革的品牌,也是機制創新的典范。
他們先行先試,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以畝產論英雄”,評選“星級企業”,表彰“招商能手”,頒發“招商金牌”;“一枚印章管審批”“60分鐘辦結領證”;“零上門”“只說yes不說no”……每一個新名詞,都是推陳出新的創舉;每一種新模式,都是先行先試的成果。
這些創舉從何而來?
這是因為他們堅持問題導向,勇于突破阻礙發展的關隘。今年3月,湖州市委啟動實施以“十問湖州”為主要內容的“提標桿、破難題、助趕超”專項調研。市級班子成員全員參與的10個調研組帶著問題走下去,一一尋找十個問題的答案。僅第6調研組,圍繞“最多跑一次改革到位程度如何?”就召開了17次座談會,發放了1000份問卷調查表,考察走訪了周邊4個地市、2個縣區、5個鎮村和29家企業,收集整理79條意見建議。
這是因為他們堅信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勇于打破一切束縛思想的藩籬。例如無錫。生態環境保護是條紅線,但無錫市并沒有固守條條框框,而是敏銳地捕捉到這當中蘊含的產業發展機遇,把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建立國內第一個國家級的環保科技工業園,培育出聚慧科技、雪浪環境等一批環保領軍企業。目前集聚節能環保企業3000多家,實現產值800億元。
以守維成,則成難繼;因創興業,則業自達。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是我們與滬蘇浙最大的差距;創新發展上的距離,是我們與滬蘇浙最遠的距離。
我們,一直在靠近,在追趕……
事實上,我們與滬蘇浙的差距,在漸行漸遠……
實踐中,我們對差距從未忽視,而是一直在努力靠近,一直在奮力追趕……
只有回首過去,我們才知道已經走出多遠。
從1990年代初,宣城地區出臺《關于參與皖江、浦東開發的意見》,2001年年輕的宣城市做出《關于推進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加快宣城經濟發展的決定》,到2009年我市列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提出建設成為面向長三角的“三基地一樞紐”;
從2013年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一員,到省第十次黨代會定位宣城為“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省政府明確我市中心城區“雙百”城市規模,市委提出“向蘇浙對齊,在全省爭先”工作總要求。
……
30年來,我市堅定貫徹執行省委、省政府“東向發展”戰略,一以貫之地“目標向東看,步子靠東邁,身子朝東擠,位次向東排”,融入長三角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獲,對接滬蘇浙打下了堅實穩固的基礎。
30年來,我們追趕的步伐逐漸在加快,追趕的速度日益在提升。
2018年的夏天,“加入g60科創走廊”的東風浩蕩,“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的號角嘹亮,我們高揚東向的風帆,向著新目標,再次啟航進發!
這一次東向出發,航向更明確。
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批示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為目標,緊緊圍繞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以落實“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建設現代化四個特色之城”為總抓手,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
這一次東向出發,航標更精準。
市委在廣泛調研中加深認識,在對比觀察中科學研判,在深入思考中謀篇布局。
8月22日,市委常委會要求“圍繞勇當融入長三角排頭兵目標,認真分析我市與蘇浙周邊地區差距,強化等高對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要加強產業研究,善于借腦引智,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8月底、9月初,市委派出兩個調研組分赴蘇浙兩省5市7縣(區)學習考察,深入了解周邊市縣發展情況、發展趨勢、政策環境,形成高質量的考察報告。
時隔1個月,9月29日的市委常委會再次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以“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為主題,認真組織學習研討,對標蘇浙周邊市縣,圍繞“怎么看”“怎么辦”,找差距、明目標、定措施。
這一次東向出發,航程指向更清晰。
市委書記陶方啟在市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動搖,認清與周邊蘇浙地區的差距,增強緊迫感,抓住窗口期,聚精會神抓發展。要始終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動搖,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長三角地區經濟合作,全力推動開放融合再上新臺階。
市長張冬云在市委黨校專門作了題為《搶抓新機遇,爭當排頭兵》的黨課報告。勉勵全市上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中貢獻自身力量、實現人生價值。
這一次東向出發,前進的馬力更強勁。
今年以來,我市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好于預期,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幅為2015年以來最高,居全省第5位,創“十二五”以來同期最好。1-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2%,自2014年底以來再次呈現兩位數增長,居全省第5位,創“十二五”以來歷史同期最好位次。
這一次東向出發,更有天時、地利、人和。
8月4日,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來我市調研時特別強調,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宣城首當其沖。要適應挑戰,抓住機遇,擔當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安徽排頭兵。
有來自省委、省政府的厚望與支持,有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五個不動搖’”的信心與決心,有我市連續多年持續打造開放高地的發展基礎,有全市上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氣神和“擰成一股繩”的強大合力,我們追趕的步伐將更大更快……
我們怎么看?我們怎么辦?
我們一直在努力靠近,一直在奮力追趕,取得的發展成果確實鼓舞人心,但現實存在的差距卻又發人深省。
面對差距,我們應該怎么看?
首要的是找準差距。
在“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主題學習研討中,要確定坐標系,在思想觀念上、在體制機制上、在營商環境上、在干部作風上等各方面,對標找出問題,深挖問題產生的根源,明確努力的方向,尋求縮小差距的辦法。
關鍵的是正視差距。
起跑決定賽程。作為先發地區,滬蘇浙已有良好發展基礎。我們與他們比,確實存在先天不足,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并且,滬蘇浙始終站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也有著我們難以企及的政策環境優勢。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客觀現實,我們對此必須正確對待,做到不回避、不護短、不怨天尤人。
比正視差距更重要的,是堅定縮小差距的信心。
我們要看到,差距,并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宣城與滬蘇浙也有“近”的淵源。地相近、人相親、路相通,有接受輻射的區位優勢,有一體化發展的優越條件。
我們還要看到,差距,并不意味著我們東向的方向錯了。只能說明我們對先進理念的學習還不夠,我們追趕的速度還不快,我們融入長三角的程度還不深。
如果不是30年堅持不懈地融入長三角,承接來自滬蘇浙的產業轉移、發展輻射,那么宣城就不會有今天發展的良好勢頭。“寧國經驗”、“廣德速度”、“郎溪現象”……正是我們在追趕滬蘇浙過程中,形成的響當當的品牌。這是融入的成果,也是東向發展的最好例證。
我們更要看到,宣城與滬蘇浙有“甩遠”的危機,也有“追近”的勢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自身的發展速度也在加快,已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主導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民營經濟投資超過1000億元“三個千億”跨越。我們自身的發展環境也在優化。近年來,我市改革開放按下了“快進鍵”,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多項政務、服務改革創新之舉領全省之先。
不可失者,時也;所當乘者,機也。在差距面前,我們既不能自甘落后,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搶抓機遇,揚長避短,奮起直追。
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我們怎么辦?
市委、市政府已經繪出了藍圖、標注了新的方向,那就是:抓住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這個最大的機遇,爭當安徽排頭兵!
宣城在行動!
——聚焦一體化,干部先行動。今年5月,我市再次選派25名干部前往上海市松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掛職鍛煉。在松江掛職的市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區副主任鐘良勝深有感觸,“學習松江、思考宣城,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很多,我們要把學習到的先進理念、先進經驗,運用于g60科創走廊的建設實際中。”
——融入長三角,打通“斷頭路”。根據6月1日簽署的《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明確第一批17個重點建設項目。我市正積極協調推進寧宣杭高速高淳段、臨安段,揚績高速溧陽段三條省際“斷頭路”建設,爭取早日并網運行,打通經濟發展快速通道。
——對接滬蘇浙,體制再創新。9月28日,全國首張異地辦理營業執照在我市發出。這張滬宣兩地互發的營業執照,是長三角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的有益探索,標志著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一網通辦”全面投入運行。
宣城在行動!
——市開發區成為新熱土,上海松江區與我市合作共建的松江宣城產業園,吸引來自上海等地騰籠換鳥向外轉移的優質產業。宛陵科創城一期建設全面推進,合工大產業創新中心、安工大宣城技術研究院、安工程宣城產業研究院等已明確入駐,創新發展成為新動能。郎溪、廣德、溧陽三地共建的“蘇皖合作示范區”,在兩省高度重視下正積極推進。目前,全市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均與滬蘇浙園區簽訂了共建協議。
——宣州對20支專業招商分隊優化布局,1-7月簽約項目111個,其中來自長三角的77個;寧國圍繞打造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千億首位產業,培育司爾特循環經濟、耐磨鑄件、電子元器件等5個百億主導產業;廣德引進長三角地區企業350家,協議投資突破500億元,國家機動車監督檢驗中心(上海)廣德基地、華域皮爾博格汽車發動機零部件等一批大項目落戶;郎溪與上海青浦工業園共建“青浦郎溪產業園”,8月新開工建設的10家企業中,來自g60科創走廊的企業達一半以上。
——涇縣“五大會戰”,工業提速、旅游提質、城市提品,實現五個新突破;績溪搶抓杭黃高鐵通車機遇,致力打造“名城-名湖-名山”黃金旅游線上重要目的地;旌德健康制造產業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體系加快構建……
爭當排頭兵的“宣城行動”,快馬加鞭未下鞍。
下一程,對標滬蘇浙,宣城如何才能跑得更快?追得更緊?離得更近?
這是新征程上的新考題!
我們必須交出漂亮的宣城答卷!(本網記者 李菡)
戛納入圍影片《空間》舉行發布會
宣城環境衛生整潔行動超額完成任務
南京到浙江今起開行“復興號”
【助力創文】我市舉辦宣講骨干培訓班
石家莊中小學春游研學要嚴格規范旅游包車
宣城,離滬蘇浙到底有多遠?
我國新一輪開放蓄勢待發
阿里巴巴首屆魔豆媽媽創業大賽正式啟動
互聯互通 蘇州供水系統開展大規模聯合演練
煙臺創新星圖⑦鑫海礦裝:以創新上演“煙臺速度”
讓“文明”與“美景”一路相伴
市文廣新局扎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蒼溪縣扎實開展家禽H7N9流感防控工作
雞西市交通運輸局公路收費管理處養護中心進行養護灌縫工作
市民投訴林地非法取土木業加工點異味擾民 新洲區立行立改督促相關部門企業整改
龍文:農村建設“雙百”行動完成投資1487萬元
京津冀高校大學生測繪技能大賽在我市落幕
“陽光海岸”棚改項目二期啟動
舟山打造“美麗庭院” 共建美好家園
遷西縣環保分局采取四項措施增強服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