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3月16日電(記者周潤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3月18日,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稱為“龍頭節”,又名“春龍節”“春耕節”“農事節”,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人們迎龍求雨祈豐收。
專欄作家、天津市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閃電的形狀酷似龍的形狀,有了閃電,就有了雨水,就意味風調雨順。民間百姓俗信認為,農歷的二月初二,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抬頭的日子。因此,二月二又叫“龍頭節”。
“驚蟄龍抬頭,春分龍登天。”由國慶表示,今年農歷二月二,恰逢驚蟄節氣尾聲。此時節,春回大地,陌上花開,天氣漸暖,春雷乍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時節,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所以,古人把“二月二”又叫做“春耕節”。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就是人民希冀風雨順大豐收的情感表達。
據了解,我國古代非常重視“龍頭節”,皇帝要率領百官耕地,象征性地參加勞動,而民間百姓要舉行“引龍”儀式,用灶灰末、谷糠或黃土從家里撒到附近的河邊,然后再撒回來,表示把“懶龍”帶出去,把“勤龍”“錢龍”引回來。
民俗專家表示,古代慶祝“龍頭節”,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蟲害消除,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帶有一種強烈的農耕文化色彩。
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千百年來,龍的形象早已融入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因此,為了討吉利、求喜氣,“龍抬頭”這一天,人人都要理發,美其名曰“剃龍頭”,意喻從“頭”開始,煥然一新,各地還普遍把吃的東西都加上“龍”的頭銜,祈龍賜福。
由國慶介紹說,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油糕叫吃“龍膽”,吃餛飩叫吃“龍眼”等,這些食俗都是人們對龍文化的崇拜,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鳩江區省級防震減災示范單位創建工作成績喜人
市環保局扎實做好煙花爆竹禁放工作
東麗區推進學前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龍巖市委常委深入走訪掛鉤縣(市、區)促進安全生產工作
余姚有種長得像毛毛蟲的超長桑果 你見過嗎 敢吃嗎
18日“龍抬頭”:預示一年農事始 迎龍求雨祈豐收
王田業主持召開 全市“六村共建”工作座談會
翠屏區金坪村桃花基地:農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潁上縣委書記熊德超到耿棚鎮林莊村走訪貧困戶
高新區(江海區)召開黨委會議 將推出十二項行動計劃
【便民】7月1日起貴陽至深圳 增開直達動車組
東莞將出臺共享單車管理辦法 有企業免押金進駐
“您讀書我買單”市民樂享閱讀福利
零陵交警柔性執法獲贊
價值二千萬藏品神秘失蹤的背后……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南江縣再獲6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我市嚴格問責壓實火災“防控線”
市中醫醫院積極開展黨支部建設提升行動
西雙版納:暴躁馬鹿“越獄”耍朋友 已出逃公園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