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為江
宿遷網訊(記者 徐其崇)根據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自2017年11月中旬起,宿遷市集中開展市容環境提升、文明交通提升、市政綠化及居住小區環境提升、農貿市場經營秩序提升的城市治理“冬季四大行動”。在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古楚社區棗園居委會,有一位老人每天都戴著小紅帽和紅袖標,手持小紅旗,在所在居委會轄區維持交通秩序。居委會干部臧其龍介紹說,這位老人名叫孫為江,他不僅熱衷于社區公益事業,給年輕人做表率,還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記者采訪孫為江的時候,這位74歲老人說,在享受幸福生活的今天,自己不為居委會做點事,總覺得心里不安。因為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都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值得每一個人珍惜,也值得每一個人回味。
孫為江老人說,他出生于1944年。1964年,具有小學文化的他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軍裝,成為舟山群島一位守島戰士。“我們的連隊長期守衛在祖國的東海前哨,一個連隊里,宿遷籍同年入伍的戰士就有23人。”孫為江老人說,他在部隊服兵役整整6年,能讓他安心在部隊工作的,就是他的終身伴侶張永芳。“我老伴已經去世6年了,雖然我們陰陽兩世相隔,但是她一直在我心里,我永遠不會把她忘記的。”孫為江老人說。
“我和張永芳是雙方父母包辦定下的‘娃娃親’,我們兩人定親的時候,我10歲,她9歲。”孫為江老人回憶說,張永芳的娘家在離他家10里開外的蔡集鎮施圩村,親事定下來若干年,雙方都沒見過面。“我是20歲那年當兵的,也就是在我當兵的時候,我們才見第一次面。她步行來到我家送我,我們倆又是步行來到縣人武部,一路上我們都沒講話。”孫為江老人說,直到分開的那一刻,張永芳才害羞地和他說這句話:“到部隊好好干,經常給我寫信。”
“她沒讀過書,不會寫信。我每次給她寫信的稱呼都是直呼其名,而她每次回信都是請她弟弟代筆,對我的稱呼都是‘丈夫’。”孫為江老人說,雖然對方當時對他的稱呼有點“過頭”,但是每封回信,都是叮囑他要在部隊干出好成績。“1968年上半年,母親病重,我回來照看幾天就回去了。沒想到在我回部隊不久,母親就去世了。我是長子,家里為了不讓我分心,就沒有把母親去世的消息告訴我。”孫為江老人說,他后來才知道,母親去世后,是當時的未婚妻張永芳披麻戴孝,代他將母親安葬。
“等我知道母親去世的消息,部隊批準我回來休假,那時候母親的墳頭已經長草了。”孫為江老人說,也就是在他那次回來休假的時候,他和張永芳完婚了。“那時候家里很窮,我當時就給她扯一塊花格布料做了件小褂子,就把她娶回家了。記得當時家里辦幾桌酒席,親戚隨禮也只有5毛錢。”
“結婚后我又回到了部隊,1970年春節前,我被批準退伍。”孫為江老人說,退伍回鄉后,他就當上了生產隊干部。1972年,宿遷縣勞動局和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局第五工程處簽訂用工協議,需要招收300多名勞動合同工去支援連云港港口建設。在張永芳的支持下,他辭別親人投入到連云港港口建設之中。“那時候主要是人工開山挖石頭,一天下來,腰酸背痛,非常疲憊,勞動報酬每天只有1.48元。”孫為江老人說,他先后兩次參加連云港港口建設,兩地生活長達7年之久。家中的事情,全部由張永芳料理,一個兒子和3個女兒,也都由張永芳照看的。
“后來,我一直在家從事農業生產,我們兩口子一輩子沒吵過架,開玩笑的時候,她總會說當年一件花格小褂就把她娶回家當新娘了,也太‘便宜’了,我只是笑一笑。”孫為江老人說,因為那時候太窮了,根本不能和現在的年輕人相比,結婚時,女方往往要求男方有房有車,這在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孫為江老人說,老夫妻倆風雨同舟幾十年,眼看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伴就過早地去世了。“我現在生活無憂,作為一名黨小組長,晚年也該發揮余熱。現在居委會開展‘冬季四大行動’,我有義務參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孫為江老人說。
作文選登:玩兒得真開心
本市邀患者點評醫院護理服務
有軌電車駕駛員張燕生
“城市開放廁所平衡指數”出爐 蘇州排名全國第六
涪城區成立省內首家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委員會
宿遷七旬老人抹不掉的記憶:一件花衣服 娶回好媳婦
謝樹華當選中國僑聯常委
大名縣政府縣長蘇雷芳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并調度工作進度
龍文區持續推進居家養老專業化服務
全市財政農業綜合開發政策培訓會議召開
廣西出臺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打造10個產業集群
工行晉城分行508萬元貸款助力精準扶貧
一季度我市地方稅收平衡較快增長
宜昌市生態城市建設管理專題培訓班開班
市安委辦召開全省安全生產交叉檢查培訓會
張保成率隊赴山東招商考察
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凝心聚力書寫建設幸福美麗內江時代答卷
馬福華督導調研德國隆尼施(衡水)國際鋼琴大賽籌備工作
嚴寒離場!遼寧明起氣溫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