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插秧的員工中還有“90后”女孩。
7月1日,記者驅車來到柯橋區平水鎮源流岙。這個山清水秀的村莊位于山腳下,村口的稻田里,一群人正貓著腰手工插秧,在他們的旁邊,燕子低回,白鷺翻飛。這群人是柯橋一家紡織企業的員工,從周三一直到周日,整整5天的時間里,近20名員工在老板的帶領下每天來這里插秧,其間室外氣溫曾一度高達40℃以上。
他們為什么來到深山里種稻?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實驗田”?
企業員工當農夫
柯橋德隆布業有限公司位于熱鬧的柯橋國際物流中心,有員工20多人,主營業務是棉麻面料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在萬商云集的柯橋,它并不起眼。公司董事長吳純梅是一位50多歲的女士,衣著樸素,笑容溫婉,從稻田上岸的她看起來就像一位鄰家大嬸。站在田頭,她向記者講起了公司的“種田史”。
2015年,吳純梅經人介紹,找到了源流岙,“山上有兩個水庫,剛好可以滿足灌溉之需,山下就是稻田,安臥在群山中”。被這里良好的生態所吸引,她決定在村里包下90畝地種稻,租期10年。從此,每年的農忙季,她都會帶著員工到深山里來插秧,今年已是第4年。
7月1日這天,除了必須留守公司的人員,一共16名員工來到了農田里,其中包括董事長吳純梅、總經理蔣偉,以及公司財務、倉庫管理員等。記者去的時候,30多歲的蔣偉正貓著腰插秧,黝黑的臉、滿腿的泥,遠遠走過來的他看起來和當地農民沒什么不同。從周三就開始來這里插秧,每天早上5:30出門,中間到農民家里休息兩小時,傍晚7:00多收工,最熱的一天室外氣溫超過40℃,蔣偉中暑了,脖子上還有刮痧留下的痕跡。
“90后”女孩田婷婷是公司的會計,今年是她來公司的第一年。小時候都沒干過農活的她是第一次插秧:“剛開始還是很興奮的,到第5天的時候,真的是精疲力盡的感覺,尤其是腰,又酸又痛。”被問及為什么要這樣做時,她說:“這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我作為員工,肯定得接受,而且老板還帶頭下地。”不過,她也坦陳,偶爾體驗一下蠻好,時間久了肯定需要毅力堅持,“這也是一種修煉吧。”據了解,下地插秧這幾天,員工們都和上班一樣領工資。
今年的插秧季,公司員工一共來了7天,平均每天插秧近15畝。吳純梅稱,為了這次農忙,公司的業務基本上擱置了,“有的貨也暫緩發,我們種稻已4年,都是老客戶,都能理解。”他們干農活的照片,也及時發到客戶群分享。
除了插秧,收割也是人工,實在忙不過來時,才會用上收割機。脫粒是半人工半機械,勞動力就是公司員工。
為什么要帶員工來種稻?事情得從2015年說起,德隆布業從原來的化纖面料為主向棉麻面料轉型,吳純梅提出,企業文化要與公司打造環保、生態的產品理念相吻合。“升級從產品開始,轉型從心開始。”從此,吳純梅對公司進行全方位改造,到深山租地,讓員工當農夫,種稻自給就是其中之一。種出的稻谷供應公司食堂及下屬山莊,多余的分給員工,每位員工月供20斤。
除此之外,吳純梅還要求員工日日誦讀國學經典,“以傳統文化引領企業發展”。
“大家收獲很大啊,只有下地干活才會知道什么是秧、什么是稗草。”她笑著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她想要的或許是一種“回歸”,讓人回歸到原始質樸的生活狀態。
“種田里有做人的道理,不種時,稗草滿地;一撒上種子,雜草就不長了,說明人活得有理想、有目標,心中的雜念就少了。”這塊地對吳純梅來說,也是改造人的“實驗田”。
總經理蔣偉的理解是,“一起種地也是一種增強團隊凝聚力、強化公司文化認同的方式”。
不施化肥不撒農藥
一共90畝田,一年只種一季晚稻,每畝地的收成只有300斤。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這個量太少了。“正常情況下,常規稻畝產1000斤左右,雜交稻1400斤以上。”昨天,柯橋區農技站站長沈瓊華告訴記者。
對這個產量,吳純梅倒并不介意,她介意的是是否按照“自然農法”來耕作,即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任其自然生長。插秧也嚴格按照傳統做法,擯棄現在常見的拋撒種子或機械耕作的方式,全部采用人工,移栽后的秧苗也嚴格采用30厘米間距。
那有蟲了怎么辦?吳純梅講起了2016年的蟲災故事:那是公司平水種稻的第二年,不知為何,那一年蟲子特別多,一種毛絨絨的蟲子爬滿了田埂,甚至爬到了農民家里,“路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蟲子”。農民不答應了,找到村支書向吳純梅交涉,聲稱如果吳純梅仍不肯打農藥,他們就自己打了。吳純梅仍然堅持,不過,她安排了兩名員工專門留守在村里清掃路面上的蟲子。
然而,員工掃了兩天后,奇跡出現了,突然來了很大一群麻雀,將蟲子吃得精光。
現在,這塊農田一年只種一季晚稻,6月底插秧,11月初收割,其余的8個月時間就讓土地休養生息。
農技專家怎么看?
對德隆布業有限公司的“實驗田”,專家怎么看?柯橋區農技站站長沈瓊華說:“按這個‘自然農法’,絕收都有可能,一畝地能收300斤算好的。”
他這么說是有依據的。2016年,農技站曾在柯橋南部山區做過一個實驗,拿出兩畝地,完全不打農藥不施肥,結果雜草長勢比稻好,好不容易長出一點稻谷,又被麻雀吃了。結果,這一年,這塊實驗田幾乎絕收。
沈站長的結論是,該打的農藥還是得打。“或許除草可以人工代替,但蟲子用手是捉不完的。”他認為,不要對農藥妖魔化,農藥不等于毒藥。“就像人生病了,只是小感冒,扛幾天就會好,但如果是肺炎,不用藥行嗎?這是一個利弊權衡的過程。”當然,加強病蟲害的監測,減少農藥使用量是肯定要提倡的。
沈站長介紹,農業部正在力推綠色防控技術,如把某些顏色鮮艷的花草種在田邊,把害蟲吸引過來,以減少害蟲對水稻的“騷擾”。
昆明市道路運輸管理局關于昆明市營運黃標車退出營運市場的通告
朱華參加城市道路綜合提升現場辦公和座談會
墊江:清漂工人戰高溫 確保河道水清岸潔
2017年常德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300萬人次
宜賓縣衛計監督執法大隊緊急部署 確保安全工作落實到位
紡織企業員工集體下田插秧 這樣的事他們已干了4年
打造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 葉檀看好南通未來發展
孫云飛主持召開市委中心組(擴大)學習會安排部署“講嚴立”專題警示教育下一步重點工作
女子國慶長假徹夜抱著筆記本看劇 追劇7天看瞎眼
博鰲時間,中國智慧對世界有何深意?
日照多條城鄉公交、公交線路調整!特別是這條黃金線路...
市公安消防局:全市建成421個村居微型消防站
學田街道環境整治在行動 五一路臨時蔬菜疏導點拆了
奮斗的幸福:不服輸造就不平凡
“母親健康1+1”公益募捐活動開幕 奧運冠軍鄧薇領跑
三臺縣成功創建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麥冬)質量安全示范區
打破“關系網” 鏟除“保護傘”
全省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技能競賽 我市獲三等獎
唯亭青苑社區給老人們熬制“百家粥”
默默耕耘,無私奉獻— —記濂溪區第一小學教師曹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