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鳳凰,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從事攝影創作二十多年,作品多次在各大攝影比賽中獲獎,其中《回寨過節》獲2011年浙江省第二屆群星視覺藝術大展金獎;《人在旅途》獲2012群星璀璨·全國群眾美術書法攝影優秀作品展金獎;《藺草收割季節里的孩子們》獲2015年寧波市首屆攝影藝術展紀實類金獎;2018年4月,《扛》入展中國第17屆國際攝影藝術展之紀錄類單幅作品。
2017年10月,個人攝影作品集《流年碎影》由寧波出版社出版。
趙淑萍
(一)
每年藺草收獲季節,總有一批“割草客”從遠方來到寧波。他們拖家帶口,起早貪黑,在藺草地里揮汗如雨。今年4月,史鳳凰拍攝的反映割草客生活的紀實作品《扛》入展中國第17屆國際攝影藝術展。這一刻,她很是欣慰——跟拍割草客,她已足足堅持了10年。一次次,她被藍天下碧海似的藺草地震撼,也一次次被割草客的艱辛、堅韌所打動。
與史鳳凰熟悉之后,我愈加相信了“癡迷”與成功的因果關系。史鳳凰的日常幾乎完全被攝影籠罩:與她外出旅游或喝茶談天,沒聊上幾句,她保準會把話題引到拍照上去。飯桌上如果“不幸”坐在她的邊上,十有八九她會掏出手機,讓你一幅一幅欣賞她的近作:這一張是在什么情形中偶得的,那一張拍攝時有多驚險——她的神情是如此專注、著迷,令你實在不好意思移情于轉盤上的美味而漠視與她談論藝術。
因為攝影,她的生活變得異常充實。雙休日忙完家務,她就長時間坐在電腦前整理、篩選照片。報社編輯、朋友一個電話邀她拍個場景或是人物,她立馬放下手中活兒,欣然前往。近來她為《寧波晚報》“文化地圖”專欄撰稿,用圖文介紹那些古村古鎮。每到一處拍攝,為了獲得滿意照片,常常往返數次。今年“世界讀書日”,她應邀去“十里紅妝”書店作攝影講座;江北區文創連萌文化傳播中心等社會組織也發出邀請,希望她去作公益講座。
史鳳凰拍攝的反映割草客生活的紀實作品《扛》入展中國第十七屆國際攝影藝術展
(二)
有人私底下說史鳳凰“換相機、鏡頭就像換衣服”。說這話的人肯定不知道,1995年,她買第一架膠片相機,還是向同事借的錢,后來每月發工資時分期還。在遠山近水的跋涉中,相機經常會出“意外”。有一次,為了尋找一個低角度,相機被海水打濕,幾乎報廢,有次放在后車廂里的相機整套被盜,她心疼得要命,還不敢跟家人說。
史鳳凰的攝影史,得從她高中畢業那年說起。一位同學有架“鳳凰205”相機,假期里,她倆你一張我一張,初次感受到相機的奇妙。參加工作后,報社幾位搞攝影的同事將她領進門,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了。“說來也怪,以前我體弱多病,自從迷上攝影,經常跋山涉水,居然身體也好了。”史鳳凰曾到老年大學旁聽錢永福老師的攝影課,每每“纏著”報社同事要求點評自己的圖片。加入寧波市攝影家協會后,協會的沙龍活動,王新輝、沈一鳴、葉煒等名家的經驗分享,讓她受益良多。
2012年,史鳳凰首次在月湖大方岳地舉辦“走過四季”個人攝影作品展。此時,她已開始在各類攝影比賽中獲獎:《回寨過節》獲2011年浙江省第二屆群星視覺藝術大展金獎;《人在旅途》獲2012群星璀璨全國群眾美術書法攝影優秀作品展金獎。同年,她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此外,她還為《再尋麒麟童》《跟著太陽走一年》《慈城年糕的文化記憶》《金川世家神像考》等書籍,提供了大量精美圖片。
2017年10月,史鳳凰出版了個人攝影集《流年碎影》。
23年的攝影生涯,史鳳凰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繁華都市,偏僻村寨,塞外高原,她用鏡頭記錄風土人情、人事變遷。深山里的老嫗、出租屋里的異鄉人、藺草地里的割草客、水鄉河埠頭的洗衣女子……都成為她鏡頭中的主角。
北國冬日,氣溫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外出拍攝,她有時候都想哭。不是因為痛苦,而是一種情緒:為什么要自找苦吃?這樣執著究竟圖個啥?有一次臺風天去海島拍攝,濁浪排空,她和一眾攝友爬上一座大礁石,一位腿腳不便的攝友卻留在了小礁石上。臨近中午,風云突變,出現了被當地人稱為“注浪”的現象。一個個巨浪鋪天蓋地打向小礁石,礁石上的那位攝友突然不見了……史鳳凰嚇得簡直要哭出來。所幸,那位攝友落水后用腳奮力一蹬,浮出海面,緊緊抓住救護船上拋來的繩子,逃過一劫。
自然,拍攝途中也不乏美好記憶。比如行走在古老的村莊里,拐角處突然躥出一只大黃狗,連聲狂吠,嚇得她大喊“救命”,主人急急跑來解圍,并投來歉意的目光;臨近中午,村里的阿姨嬸嬸看到女攝影師汗流浹背,會熱情邀請她去家里吃飯,還送上采摘的新鮮果蔬……一些住在深山的老人,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從未拍過照片,遇到這樣的情況,史鳳凰會細心記下地址,將擴印好的照片郵寄過去,或在第二次采風時送上。
(三)
人們迷上攝影,多半是緣于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史鳳凰也不例外。拍攝之初,花海、名勝、笑靨如花的人們,是她聚焦的主要目標。隨著對攝影認識的逐步深入,她越來越意識到,攝影的更大價值在于記錄即將消失的事物,留住稍縱即逝的瞬間。一張照片,最重要的是影像核心的表達和背后意義的傳遞。她開始主攻紀實攝影。
她拍攝的《人在旅途》,榮獲2012群星璀璨·全國群眾美術書法攝影優秀作品展金獎。評委之一、《法制日報》美術攝影部主任居楊(現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對它的評語是:“好的攝影作品考驗作者對細節的把握,看能否抓住好的瞬間。這幅《人在旅途》看似普通其實很有意思:以前坐火車是黑皮、綠皮火車,旅途很累,現在是條件很好的臥鋪車廂,三個女人還要在有空時做個面膜,從中我們可以感受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專家的評點,使史鳳凰備受鼓舞和啟迪:好的攝影作品要傳遞出作者的情懷、態度和立場。
從此,史鳳凰不再滿足于零敲碎打的拍攝,而專注于精選主題,打磨系列作品。寧波枕山瀕海,擁江攬湖。史鳳凰力圖用鏡頭詮釋家鄉濃濃的地域氣息和特質。《流年碎影》中的“水鄉埠頭”系列,讓人重溫童年的生活,試圖留住一種正在逝去的生活情態。其中有一幅作品,拍攝地是青林灣古渡。大橋上,一列高鐵正疾馳而來,而橋下的河埠頭,一群婦女正在洗衣汲水。遠與近、快與慢、古老和現代,在光影里奇妙邂逅。攝影集中的“海韻”系列,似有一股魚腥味撲面而來;“討生活”系列中的那幅《春耕圖》,農人趕著老牛在雨中耕田,白鷺在一旁翩翩起舞,自然的詩意映襯著生活的艱辛;而在“都市拓荒”系列中,你能感到喧囂和浮躁中一種久違的寧靜和安詳。這些作品,不正是時代和地域的標本和見證嗎?
紀實類作品,無需過分修飾,重在平凡中發掘內涵和趣味,這就需要作者擁有一雙慧眼。“藺草收割季的孩子們”系列展現了這樣的場景:炎炎烈日下,大人們手持鐮刀揮汗如雨,他們年幼的孩子,有的在遮陽傘下熟睡,有的在成捆的藺草堆上玩耍,有的乖乖地趴在母親背上。一位母親,勞作之余正在給孩子喂奶……看到這些,你的心會瞬間變得柔軟起來——生活盡管艱辛,但愛融化了一切。
我市資深攝影家、寧波市攝影家協會原主席沈一鳴先生曾經說過:“有了數碼技術之后,拍一張好照片容易,但要拍出一組好照片、搞一次優秀作品展、出一本著作就很不容易了。史鳳凰不是專業攝影工作者,她近幾年的創作熱情可以用‘發燒’來形容,創作出了不少好作品。”史鳳凰的《扛》,不久前入選中國第17屆國際攝影藝術展。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是一項久負盛名的國際性攝影活動。本屆賽事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23萬余幅攝影作品,經過10余位國內外評委評選,最終分紀錄類、藝術類、“方向·視界”主題類三個類別,遴選出300件入展作品。《扛》的入選,實屬不易。
生活中的史鳳凰,常常梳著一條麻花辮,風姿綽約。這位身材高挑的女子,一路行走,一路記錄,在光影中收拾世間美好,用藝術滋養著自己的人生。
《人在旅途》 (史鳳凰攝)
武漢大學生8折購房政策曾遭質疑 落地后走向清晰
移動支付掃出便捷新生活 市民:已經習慣用手機支付
市委辦公室開展扶貧公益捐贈活動 趙世勇參加
常德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2018年6月份城市管理考評情況通報
邊檢站 筑起海陸空立體屏障
史鳳凰:攝影“發燒友”
總結宣傳傳承好積極履職經驗 市人大常委會召開總結交流會
縣市場監管局加強“散小亂污”企業整治
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水稻鄉孫莊村舉辦第十二屆科普文化節數千人樂享科技文化大餐
我市第十六批接收交辦環保問題線索20件
市人大到振安區人民檢察院調研
我市關心下一代工作會議在西華召開
四川“百鎮建設行動”新增300個試點鎮
南通開發區地稅局:綠色通道解難題 特事特辦贏贊譽
12歲男孩連續半個月不換鞋 丹毒發作腫成蘿卜腿
賀武率隊到金橋聯系企業調研
金報融媒云來了?④|新科技來啦!金報融媒云平臺搶先了解一下?
保定市第二職業中學校園供電線路改造競爭性磋商公告
市水務局領導赴水務安質監站調研
牢記七七事變,建設全新汕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