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市河頭鎮的巖坑村,現有村民272戶776人,孫姓占比2/5。該村距今有700多年歷史,曾是古時臺州府郡陸路交通的樞紐村落。
歷史的變遷,永遠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才能引得人們對過去發起探究,進行深思,或者對疑惑刨根問底,以期弄個究竟。
在古城臨海,有著孫氏一族。他們扎根落戶,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活,現已枝繁葉茂。
據《孫氏宗譜》載,始祖孫實甫誕生于南宋嘉熙丁酉年(1237年),宋咸淳四年(1268年)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死于至大庚戌年(1310年)正月十六日,享年73歲。他的祖籍在杭州富陽龍門古鎮、孫權故里,后到南宋朝廷為官。他因與當朝丞相賈似道不和,被陷害后貶官至臨海。孫實甫是東吳大帝孫權后裔第四十代,遷徙到臨海后,一直住在臨海城關西北部大縣巷。
沿江鎮工辦退休職工、今年78歲的孫云端,和孫取銘等人,是《孫氏宗譜》的主要編寫者,多年來一直在收集史料,還原始祖遷入臨海的歷史。
記者還從孫云端的口中獲知,孫氏的上一份宗譜是在1934年編寫的,直至2009年7月,新的宗譜才重新編修問世。
孔化岙村,世代以農業為主
記者走訪時了解到,孫氏一族在臨海大地繁衍至今已是28代,經歷了700多年。
沿江鎮的孔化岙村、河頭鎮的巖坑村、永豐鎮的赤廟童村和汛橋鎮的光明村,這四地分布的孫氏族人,約有2000多人。村內還保留著一些古建筑,飽經歲月的滄桑。隨著孫氏家族的繁衍而擴建的廳堂、院落、廊房,層層相連。孫氏宗祠更是見證了百年來臨海孫氏興衰。無論是生產、婚姻,還是禮儀、信仰,現今的這幾個村,多少保留著東吳遺風。
“孔化岙村有村民525戶2011人,孫氏族人約1000人。最早到這兒的始祖是孫肇大,還有他的兒子孫朝選和孫朝遇,到現在有700多年了。”村黨支部書記孫取國說。
山上的彌陀寺,早年叫凈名寺,后懷玉禪師將寺名改為彌陀禪寺,這有古碑記載為證。現在見到的碑文石塊,僅留下一小部分,已無法復原,經風雨一遍遍洗滌,殘存碑文也變得模糊不清。除了古碑,彌陀寺還收藏著兩塊完整的隋朝古匾,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生活在村里的孫氏后裔,有不少家庭世世代代以農業為生。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山上采摘水果,悠然自得。
紅色旅游在巖坑悄然興起
而河頭鎮的巖坑村,是臨海市典型的紅色教育基地。該村現有村民272戶776人,孫姓占比2/5。
在村口,可以看到一垛石墻上寫有“紅色巖坑”四個大字。村莊呈東西走向,中間為一條溪澗,溪的北邊是剛建起的新樓群,南邊則是留存下來的老屋。一條古樸的石子路,以及位于石子路中間段的巖坑村祠堂,最能體現出該村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原始風貌。
相傳,先人初遷該村之時,見四面環山圍溪流于此,形成洼狀。又見山林間南北兩岸,遍布奇峰巖巒,就將它取名為“巖坑”。小山村距今有700多年歷史。1296年,其先祖為躲避戰亂,由錢塘輾轉至此處定居,從此繁衍生息。自古以來,巖坑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成為連接天臺與臨海交通驛道的必經之地,而且還是古時臺州府郡陸路交通的樞紐村落。
在抗戰期間,巖坑村發揮著紅色堡壘的重要作用。1939年9月,中共臨海縣委北區區委在巖坑成立。1940年6月,在巖坑黨組織的幫助下,臺屬特委書記劉清揚被成功營救,營救者主要是村里的孫姓后裔。1985年,巖坑村被中共臨海市委批準為“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目前,該村紅色3a級旅游景區申報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行走在村里,前方是巍然屹立的群山,山麓則是十里枇杷園。多年來,孫氏后人在這兒辛勤耕耘,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學校負債邀請新老校友捐款 高三家長投訴:每名學生被要求1000元起捐
關于征集昆明市脫貧攻堅百部優秀微視作品的啟事
虢正貴調研張家界國慶假日旅游市場秩序
衡陽市殘聯2018年度智障和孤獨癥兒童康復服務機構入圍政府采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津上機床產業園項目開工
臨海孫氏七百余載
我市再次啟動市區巡游出租車運價動態調整機制
嘉興市本級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第一宗地塊圓滿完成
澤州縣2018年度公共租賃住房申請的公告
陜西省出臺黑惡違法犯罪線索舉報獎勵辦法
一直說到你“口水打腫腳面” 揚州淮揚美食書場開始試講
“家園一家親 共度嘉年華”——武寧縣第二幼兒園舉行新年慶祝活動
“改革開放看浙江”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寧波
實小配餐嚴把關 老師來當試餐員
胡世忠調研部分縣(市、區)高鐵新區建設工作
婁底:堅定不移完成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任務
泉州國企實現AAA等級零突破
孟津縣城鄉規劃辦組織干部職工參觀烈士陵園重溫革命精神
【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公園設施整修 為創建增色
黑河市地震局與市民政局聯合舉辦主題黨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