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臺后臺,準備上臺的粵劇演員正忙著化妝。
鳥瞰粵劇藝術博物館,是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組別院的院落格局。
博物館內一木一石,都是藝術品的標準。
廣福臺代表廣府地區傳統木作與磚雕的最高水平。
瓊樓玉宇似真似幻,粵劇博物館仿佛重現了當年粵劇的盛況。
萬千著名博物館之中,有奇思妙想的新銳設計,有氣勢恢宏的古典設計,而在廣州有一座讓人第一眼看到不會和博物館固有印象聯系起來的博物館——粵劇藝術博物館。這座曾經拿下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魯班獎的博物館,在6月30日迎來了開館兩周年的紀念日。日前,粵劇藝術博物館總設計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郭謙向記者講述了博物館的設計建造故事。這座以嶺南傳統園林為展現形式,為了保護和傳承粵劇文化的地道嶺南園林式博物館,圓滿地融合了現代造園技術與古典匠心傳承。
設計理念
嶺南園林才是粵劇演出的原生狀態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一曲清代的竹枝詞再現了粵劇當年嶺南水鄉堤岸的表演盛況。2009年,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于“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廣東省目前為止唯一的世界級非遺。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一座保護和傳承粵劇文化的博物館受到各方關注。最終中標單位為園林式設計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由郭謙教授擔任主創設計師,廣州藥洲遺址修繕改造及南粵先賢館的設計方案都是他的代表作。
為何用園林作為粵劇博物館的展現形式?郭謙告訴記者,設計團隊沿著時間軸線回溯承載著粵劇誕生及歷史發展記憶的種種空間形式,有紅船、江畔、村口、戲棚等,當以空間視野回顧粵劇藝術博物館選址——荔灣涌沿岸周邊的歷史空間形態時,一個關鍵詞躍然而出——“嶺南園林”。項目所在的荔灣區,是粵劇起源地,從南漢時期到現在此地曾有30多個園林,粵劇也曾在私家園林里演唱。粵劇的特點就是它與本地人的生活聯系更為緊密,像唱堂會、在河涌邊榕樹頭的私伙局等,都不是在大劇院中發生,而是真正與老百姓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這才是粵劇演出的原生狀態。
通過當代造園重塑廣州漸已消逝的園林記憶,充分彰顯嶺南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粵劇藝術博物館最終定位是要打造成一個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文化空間,一座開放式、園林化、可經營的戲曲文化空間,更是一座嶺南傳統造園文化與技藝傳承的文化平臺。
設計效果
移步換景 庭院深深似真非幻
粵劇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尊重戲曲發展與嶺南傳統園林的密切關系,沿茘灣涌南、北兩岸布局,最終形成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組別院的院落格局。建筑吸取嶺南庭院“連房廣廈”式布局的精髓。南岸園林建筑總體布局沿“十”字軸骨架排布,環繞中心晚沙湖,邊界上的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錯落“別院聲歌、普天嘆曲、梨園種聲、鑾輿載樂、吉慶別館、瓊花暢曲”六組院落空間。中心庭園引荔灣涌水進入場地,占總用地面積12.8%,廣闊的水面使建筑群沉浸于一片氤氳水氣之中,猶臨仙境。
同時西園之內各個園林小院,水畔、山石間、曲徑回廊、涌邊、橋頭、榕樹下都可以作為粵劇私伙局的表演場地,整座博物館為粵劇傳承營造出最大可能的戲曲空間。
因位于廣州城市西部,粵劇藝術博物館園林的別名是“西園”,荔枝灣地區曾是廣州歷史上著名的園林匯集之地,也曾有西園存在,取此名不僅呼應城市之中的南園、北園,更是喚回廣州園林歷史上的輝煌記憶。
這里有南漢、明清的西關風情,有蘇州園林江南小院,有民國風格建筑西洋小亭,有粵劇廣福戲臺、劇場,有瓊花堂、八和閣、華光祖師堂等園林建筑與小院。身臨其境,移步換景,配上晚上的燈光效果,更是營造出瓊樓玉宇,似真非幻的感覺。
設計師談挑戰:
第一次嘗試邊施工邊設計
傳統建筑之美讓今人常常效仿建造,但要打造出具有神韻的建筑,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建造傳統園林方面。事實上,粵劇藝術博物館開始施工時,施工圖只完成了70%,其后是不斷在施工過程中進行設計和改進。
郭謙說,伴隨著整個三年多的建造過程,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過程的設計。設計團隊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要設計,園林中選什么樹種、樹形、嶺南瓜果的選擇,假山的造型細節都要全程跟進。這樣邊施工邊設計的操作模式,在自己這么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也沒有經歷過,但造園需要這樣的細節修改,精雕細琢,一塊石頭疊錯了,可能都會影響效果,做為設計總負責人他幾乎跑了兩百多趟工地來監控、調整施工的細節。而由項目總負責人實行一票否決權來控制整體效果的模式,也是前所未有的。由總設計負責人“一支筆”效果總控的大膽操作方式,讓項目的效果保持了風格統一,執行力也更為加強。
設計初心
以“傳世”之心呈現嶺南文化
博物館以打造百年精品為目標,而設計師郭謙更有一個心愿,即讓人看到嶺南文化的高雅,看到嶺南人深耕細作做精品的初心。博物館項目中三雕兩塑的傳統工藝,都是邀請嶺南地區工藝傳承人大師創作而成,呈現的作品要求達到收藏級別。廣福戲臺舞臺背板正中的磚雕屏風《六國大封相》可謂是最出彩的點睛之筆。它高370厘米,寬340厘米,雕刻深度近40厘米,精湛技藝獲得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山花獎,是廣府磚雕的當代杰作。參與戲臺施工的木作與磚雕師傅都已經跟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何世良匠師做了十幾年的傳統工藝。僅廣福臺貼金箔這道工藝,就只有一位從事二十多年貼金工藝的阿姨來做才能保證最終效果。因為這項工藝流程雖然簡單但需要極細膩的手法才能讓不到1毫米的金箔緊密地和木質貼合,操作過程枯燥,也伴有危險性,因此少有年輕人能跟下來。只能靠這個50多歲的阿姨在廣州10月近35℃的高溫之下、站在曬得發燙的腳手架上一片一片地貼著金箔。
整座博物館使用了近20萬塊老青磚。為了找到最適合的材料,工程材料遴選小組比選十幾個廠家的新燒制青磚都不滿意,只有通過登廣告的方式收購回收老青磚以及老麻石材料。園內所有雕刻均要求沒有機器痕跡,要有手工打造的質感,岸邊石欄桿上的一線水、石頭鋪地的厚度選擇,都是基于人的感受出發設計,僅基地西北角的石牌坊單單抱鼓石的紋樣就對比了十幾種。正是基于這種“傳世”之心,每一個細節深思熟慮,追求傳統古韻,最終才成就了這座廣州老城的非遺傳承博物館。
難點一 有限空間中容納諸多功能
雖然專為一個劇種來做這么大規模的博物館空間是前所未有的,但整個場地還是小,怎么在有限空間中容納很多功能考驗設計能力。為應對用地限制,采用“壓邊”布置的方法,將建筑沿基地邊界布置,中間留出盡可能大的中心園林空間。小院之間院院相連又相對獨立,合院中又布置小庭院,形成園林套園林的園中園格局。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在中心園林的地下布置車庫以及博物館展廳,形成了地下車庫與展廳、地面園林庭院以及高臺園林三個層次的空間系統。
難點二 以當代技術支持傳統之美
當代建筑工程技術能否充分支持與發揚傳統建筑工藝之美,解決傳統表現與現代技術之間的關系,是這次粵劇藝術博物館建筑工程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難題。古典園林的形態依然要滿足現代建筑在技術和消防上的標準要求,為了應對抗震、消防等現代建筑工程的要求,在粵博物館的建筑群中,設計團隊采用了一種“木包鋼”的結構形式一一在鋼結構外面用傳統木材拼合包裹組成梁柱,輔以傳統建筑裝飾,既能夠再現嶺南建筑的木構風格,又能滿足抗震、消防等現代建筑工程的要求。外表看是經典的傳統建筑,大量的木柱,連廊,但實際中間是現代的鋼結構。這種木包鋼的設計讓施工難度大大增加,在鋼上包了防火棉,再包上木,才能符合消防要求。這種施工方式也是國內率先使用的,比純木結構的施工難度還大,開創了全國傳統建筑營造之先河。
難點三 風格和而不同
即使是嶺南文化,也有潮州、民國風、廣府文化等多種風格,粵劇藝術博物館融入了嶺南傳統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兩塑(灰塑、陶塑)、嵌瓷、彩畫等民間傳統手工藝,并結合當代藝術創作,此外在六大院落中還有一個蘇州小院,如何使整體風格融合統一?從審美價值取向上,設計試圖追尋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兩條脈絡,不僅有水墨山水的平淡素雅之美,更承繼青綠山水一脈的絢爛華彩之美,也使人重新審視中國文化藝術的雅俗標準問題。
難點四 集合現代高科技
雖然博物館是傳統嶺南園林的形式,但容納了現代的很多功能。地下展廳運用了聲光電、互動多媒體等現代高科技,劇場的音效也是運用了很多科技技術。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劉麗琴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
2018全國職業院校護理專業班在萊陽衛校開課
9·18防空警報試鳴籌備就緒 南通中小學將同步疏散演練
中心城區今起開展非法營運綜合整治
桐鄉宇石物流多用途碼頭工程通過交工驗收
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千億量級”的奮進路
匠心打造粵劇藝術博物館 西園十景傳粵音
資管新規持續發威 寧波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創年內最高水平
永恒的真理時代的篇章
城市文明交通指數 南通蟬聯全省第一道路交通秩序、交通管理設施、道路交通安全、社會公眾感受等多個項目獲高分
華容縣“四好農村路”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衡陽人大系統啟動“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大調研
外交部、國臺辦回應美簽署“國防授權法案”
比空運成本低 連云港口岸開通海運快件業務
建設新時代富強文明平安美麗新內黃
沅陵召開禁毒工作暨矛盾排解集中攻堅會
楊浦區平涼路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舉行“標準化實施宣貫”培訓
墟溝林場獲“全國十佳林場”稱號
沈陽市部署2018年“掃黃打非”工作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工會工委舉辦開發區第一屆“大唐杯”職工足球比賽
中辦國辦印發意見 加強科研誠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