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需要村史
——《小榆林紀事》帶來的啟示
王雪梅
打場圖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時髦的房屋樣式
小村新貌(攝于2016 年)
《小榆林紀事》是衡水深州市榆科鎮小榆林村的村史。
在小榆林人心目中,《小榆林紀事》是生活衍生來的,是現代人與過去生活的對話。在我們看來,是在城鎮化過程中鄉村迅速消失的搶救性工作,更是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與硬板板的《史記》相比,作者不以拙筆為羞,大膽為文,展現了活靈活現的鄉村生活情景,讓讀者好似向回穿越了一次。
一、《小榆林紀事》好就好在是記得住鄉愁的村史
《小榆林紀事》最大特點是底氣充實。所述之事來自日常生活,所用方言來自百姓口中,諸多看似紛雜細碎的事物中蘊涵著大量優化人生的哲理。寫真事,說真話,表白真理,用熠熠生輝的普通人史料,點亮一路變革的歷史進程,構成了不蔓不枝的小榆林村史。
1.把小榆林方言說得“好了個好”
如果說,語言文字是一個地區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方言則是一個人隨身攜帶的“名片”,《小榆林紀事》把小榆林這張名片打得“嘩嘩”響,說得那是“好了個好”(特別好)。
在我國廣大鄉村,方言占據日常會話的主流,她攜帶著時空信息、場景氣氛和感情屬性,是重要的民情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傳神效力。衡水與滄州不一樣、石家莊鹿泉與唐山地區兩種說法、邢臺人聽不懂邯鄲話,甚至于一個縣一種方言,一個鎮一種說話方式,一個村一種表達聲調。《小榆林紀事》就把這種語言表述差異巧妙地運用到“史”中。為突出地方特色,其會話內容直接用方言語音行文,再用拼音或標準漢字標注,將“人家”說成“銀介”“營個”,“就”說成“宙”,“著”說成“肘”,“怎么”說成“走么”等土語發音,這既能讀出方言的音調,又避免了變音字是“錯別字”的誤解。方便讀者,也不失鄉音。可謂惟妙惟肖,恰到好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底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樣性對于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每個人都有權用自己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母語來表達思想,創作并傳播作品。《小榆林紀事》就很好地傳播了小榆林的“母語”。
2.展現了真實的農村生活場景
《小榆林紀事》寫出了一種生活氛圍,從人與自然環境和諧中,從春耕夏鋤秋收中,從日常生活的瑣瑣碎碎中……都能看到村民的身影,都能聽到村民的聲音和雞鳴狗叫,更能看到房舍里三代同堂,老老少少出出進進的身影。他們共擔耕作的辛勞,共享收獲的喜悅。
在“院落和房屋”一節中,謝根旺說:“記得冬季的晚飯后,自家外間里,姐姐還在刷啦刷啦地刷碗,燈坷臺外側的油燈照得隔窗紙發黃,發黃的光又照亮了內間的一爿睡炕。炕上捯開了被卷,壓風被子上又放上了吃飯桌子。桌子已經擦干凈了。娘問:‘汗(還)沒刷完呀?’姐說:‘完了,我咱端出這盆泔水氣(去)。’爹說:‘撂宙(著)吧,我咱捎出氣,扣到泔水甕里。’隨后指令,‘端進燈來吧。’父親忙去了。姐姐一手端著燈,一手護著小燈頭兒,緩緩邁步,生怕移步快嘍微風把燈頭淬(吹)滅。油燈進了里間屋,在飯桌上一放,小花生豆大的燈頭兒,立刻把屋子照明亮了。我趴著飯桌上寫字,姐姐就著燈明兒做針線,酣睡的小花貓在一旁呼嚕呼嚕地‘念佛’(酣睡)。”
我讀著讀著走了進去,成了小榆林人,也湊到燈明里看書了。
3.坐實了老輩傳說
在人類歷史上,很多真相已經消失在過往中,唯有真正打動人心的,才通過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小榆林紀事》中專門有一章就是歷史傳說。一些故事雖然生命力很強,口傳多年,傳著傳著就走了樣、離了譜,可信度變得比較低。特別是百年前的事,沒有文字記載,單憑80歲以上老人口述就更加不可信。為了增加可信度,他們通過后期類似考古研究的形式坐實了。
如“自然環境變遷”一節:有傳,從前黃河曾流經深州,后來黃河滾走了,葡萄(滹沱)河卻一直“北不過平,南不過衡”,在安平與衡水之間滾動,頻頻泛濫,為害深州。河流泛濫,洪水裹挾著泥沙而來,把深州這一帶淤積成了原野,所以腳下的土地是分層的,砂礫、沙土、白土、黑土、粘土、紅土、膠泥等等,層層疊疊。1986年,在小榆林村西北的娘臺道打石油井時,用機器挖大泥漿坑,正好挖掉了半個老磚窯,剩余的半個磚窯的剖面,像壁畫一樣裸露在大坑的東側,窯皮里等待燒制的土坯,整整齊齊地碼放著,清晰如初。窯頂在地面以下不足一米,這足以證明,那磚窯是被突如其來的洪水和泥漿吞沒的。
這樣一來,就把傳說坐實成歷史,不得不信。
4.挖掘了大量民間史料
民間史料向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但真正面對一份史料時,肯花上時間仔細披覽,并能夠給予準確評判的人卻少之又少。年過八旬的謝繼忠先生曾在深州教育戰線工作多年,退休之后發揮余熱,與志同道合的鄉親們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村史著述工作中。為求嚴肅無誤,他們訪問了八十多位老人,爭得二十八家的老地契文書650張。廣泛搜集資料,多方考證咨詢,把村民從貧弱逐漸走向富裕的過程中留下的堅守信念和獻身強國事業的足跡呈現給讀者,驗證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傳統箴言。
天津南開大學語言學教授張旭說,《小榆林紀事》的成書,不僅向讀者宣講了有關我國鄉村在前進路上不斷除舊布新的活生生的社會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我國國史研究提供了最真實和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資料。
《小榆林紀事》已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但挖掘求證工作尚在進行中,就在我們調研過程中,作者又傳過來一枚“超度亡靈”圖章印文求解。《小榆林紀事》開啟了村民重視、挖掘、保護民間史料的新時代。
5.寫出北方鄉村一些共性的生活方式
序三作者柳樹永寫道:我村與小榆林相鄰,一直同屬榆科區、鄉管轄,相同的社會背景,肯定上演過大同小異的歷史故事;書中的數個人物,我是認識的,所以讀來特別親切,特別投入,始終感覺是我村有過的事。
由此我想到,我的家鄉在小榆林千里之外的燕山山脈,成長在東北長白山區,也同樣有《小榆林紀事》中一些事經歷過的感受。
從小榆林村最近幾十年的變化看,一般人覺得不足入史的事情,其實已經永久地駐留在村民的心里。譬如飲水由笨井改為洋井,照明由油燈變成電燈,耕播收獲由機械代替犁耬,米面加工由機器加工代替碾磨等等,所有這些村民眼里的大事,便是謝繼忠先生等幾位老者筆下的素材從而寫進《小榆林紀事》。作為讀者,在聽他們娓娓道來的同時,也一一地去比照自己曾經的生活經歷,被感染其中,不能自拔。
6.為影視創作提供了藍本和判定標準
如今銀屏大多被抗日神劇占滿,在央視批抗日劇粗制濫造、越來越離譜的同時,少得可憐的農村題材的也不太著調。究其原因,無外乎創作者缺乏真情實感,缺乏切身體驗。部分影視劇創作者,尤其是青年創作者,不肯放下架子融入到農村生活中去,僅僅憑借童年回憶或早期優秀影片去拼湊、想象一部農村劇目,其結果可想而知。
《小榆林紀事》村史式的描寫,本身就是小榆林的情景劇,她客觀、真實、詳實,沒有半點馬虎。不僅能成為熱心農村題材影視工作者的創作藍本,更能成為農村題材劇目的判定標準。
7.并行呈現百年鄉村史
《小榆林紀事》是小榆林的百年發展史,是改革的記錄,時代的頌歌。她以時間為線,以史料為珠,分類穿串,縱橫捭闔。從百年前到抗日的舊時代、舊農耕、舊生活,從抗日到土地承包的社會運動及變遷,以及改革開放后農村的新變化。對熠熠生輝的史料,其序三作者柳樹永總結,呈現出三個并行的特點:
第一,村中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行呈現。有形文化遺產,有廟宇和墓碑,有已經絕跡或面臨絕跡的好多農具、用具;有《俚語雜字本》及其詳解;有歷史證件、證文。書中特別整理了俚語中聲母韻母的發音變化詞例;詳列了鼓譜、抗戰歌曲;吃穿住行,風俗禮儀無所不包;史料的挖掘細至計量單位、制錢交易、地畝尺、蘇州碼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鄉情民意與社會公理敘述并行呈現。例如:寫舊社會“重男輕女”的意識,實例震撼人心:某老漢的兒媳,生孩子后總沒奶,家人以糖水當奶養育幼嬰。但生了孫子給冰糖水,生了孫女讓喝紅糖水。奶奶偷著給孫女買了點冰糖,爺爺訓:“哏!閨女還喝冰糖水?!”奪過來扔了。又如,“封建家庭意識的轉變”一節,寫新思想沖擊著老傳統,而老觀念又容不得新作風。闡述了家庭不和、婆媳關系對抗的根本所在。
第三,時代氣候與典型事例并行呈現。每個時段都有其各自的時代特色,各時代的蕓蕓眾生都像是在“趕大集”,集市上的表現形形色色。“共產黨來了”,鄰村的孟秀石到小榆林村發展黨員;“日本鬼子來了”,杜連峰、李全勝、李伍德等組成游擊隊,發展抗日力量;“土改運動”開始了,貧民團團長韓金權帶隊封門抄家,斗爭地主;“學習雷鋒好榜樣”唱響了,女民兵隊長謝藏果組織青年突擊隊,做了大量好事。此類呈現,俯拾皆是。表達哪個階段的特性,就選調哪個階段的演員登場,說出只有那個階段才能說出的話,寫出只有那個階段才能做出的事,突出了時代特色。
二、《小榆林紀事》找到了村史撰寫的好模式
從歷史撰寫的方式看,國史、縣志都有固定模式,鄉鎮發展也基本納入縣志,中國民間流行的家譜也有一個統一認可的格式,唯有村史千奇百怪、百家爭鳴,到底應該寫成什么樣,完全憑作者的個人理解及偏好。《小榆林紀事》是在撰寫過程摸索出來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寫史一般都是親歷親為,雖未必是宏篇巨著,但點點滴滴的事兒匯集在一起,就串成了最本真的大歷史。”這“最本真”的大歷史道出了民史的方正所在。
1.《小榆林紀事》摸索出的撰寫模式可復制
村史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小榆林紀事》在撰寫之初也試圖搬現成的模式。他們通過研究《深州風土記》《深州志》等歷史資料發現,縱貫古今,以多種體裁記述史實的都是從大處著眼,剝離開了日常生活和常人形象,此種模式難以表達心懷中的故鄉,讓作者動筆維艱。
近身的志書格式不適用,其他的寫法又不懂,探索適合撰寫小榆林村史的寫作方式就成為首選。于是八方詢問“什么叫史?”多方求索“怎么寫村史?”
有網友說:“過去的事就是史”;另一個網友說:“官方認可的才叫史。”答案大差大離,更加困惑。
又有一網友說:“從普通人的角度記住的一些人一些事,都最立體、最鮮活地折射出特殊的歷史背景。和許許多多正史或文件、報告不同,它們散落在茫茫大地,龐雜而多樣,但卻是幫助后人認識歷史不可缺少的窗口。”這一觀點正契合李大釗的史學論: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平民百姓、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
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的小事就是貼身的歷史,就是最鮮活的時代贊歌。這是《小榆林紀事》找尋到的撰寫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小榆林紀事》從村子怎么來的、居住格局怎樣形成的、語言特色淵源、一年四季什么樣以及勞動方式及場面、集市情景、日常生活細節……方方面面,都通過村民的音容笑貌、肢體動作點點滴滴展示出來,就好像把原來的生活又“生活”了一遍。一本村史讀出了情景劇的感受,讓落敗的鄉村真真切切地生動了。
這樣的模式相當于讓生活在那個空間的作者自己寫自己,能充分地釋放情懷,真實客觀地描述故鄉。
2.村史要放到大環境中去寫
說是寫村史,真正動筆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發生在村中的事都是大環境下的陪襯,所以把村子放在大環境中去定調也就更客觀。《小榆林紀事》動議就來源于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小榆林的街頭巷尾充滿感慨:哎呀,真好啊!不愁吃不愁穿了,又不讓交公糧了。那種整個村子感恩,感恩感到激情澎湃的場景,表達了村民強烈的留史意愿,那是時代大環境的感召。
村史是基層社會的民情,是上級政策落地的回響。分析任何人和事,理應放到廣泛的社會史范圍內才能得到透徹的詮釋。《小榆林紀事》就是百年中國歷史演進中的和弦,把一村瑣碎之事融進了國史篇章,讓我國鄉村活生生的社會常識,成為國史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肉”。
3.寫村史要讓每個生活在那個區域的人參與進來
真想寫好村史,必須做到“睜眼都是老師”。這是《小榆林紀事》創作團隊的真實感受。五年前小計提供資料的鄉親:90歲以上3人,80歲以上30多人,70歲以上的30多人,60歲以上的30多人,還有若干年輕人。小小村史激活了村民的懷舊熱情,能講故事的講故事,能提供資料的提供資料,能提供依據的提供依據,能整理的整理,能撰寫的撰寫。他們總結,寫村史這事兒,只要有人肯付出,老年人的熱情會發酵,年輕人的熱情會激活,參與的人越多,資料越全,老少鄉親聚來,就形成了志在成“史”的氣勢。
4.村史非創作團隊不能擔當
從《小榆林紀事》創作團隊人員構成看,主、副編各1人,編輯8人,審閱5人,封面設計1人,還有80多位小榆林村民參與。其中深州市13人,衡水、保定、石家莊共5人,北京2人,小榆林普通農民約70多人。分別為:任職多年的村干部4人、教師6人、普通農民60人、公務人員8人,以及國家一級美術師1人。雖然90%的工作量是由主編謝繼忠承擔,但若沒有這個強大的創作團隊支撐,《小榆林紀事》會是什么樣?主編謝繼忠說:內容不會稱心如意,史實不會成串,結果絕對不敢稱“史”。
5.村史寫作者最好是生活在那個環境的人
鮮活的村史是由人和事兒構成的,只有生活在那個環境的人有生活感受才能撰寫出情景式的史。《小榆林紀事》的創作團隊都與小榆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主編謝繼忠生于小榆林,是小榆林輸送出去的教師,退休后又關注故土,是典型的鄉紳鄉賢。生于斯長于斯,跳出去又返回來,小榆林爛熟于心,又不拘泥于她的雞鳴狗叫,可詳細地撰寫,又可客觀地評價,是撰寫村史的最佳人選。老先生本人也頗有擔當意識,認識到自己珍愛故土中發生故事的價值,拼老命為其樹碑立傳。
當然,如果沒有親身的經歷,又想寫小榆林村史,那就特別需要深入生活,下決心將自己“小榆林了”。否則,拼了老命也不會成就《小榆林紀事》。
6.當代人修村史更可信
世面上有“隔代修史”之說,村史是不是也應該后代人撰寫?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二:一是當代人修村史更可信。所有的歷史寫作,不論當代或隔代,都會存留作者的意識,盡管作者努力做到客觀、公正,也必然影響成書的圖景。當代人修村史因為有眾多親歷者“監督”,不容易損傷史料的本體,可以把作者的自我意識降到最低,可信得多。二是當代人修村史更真實。隔代修史雖然少一些顧慮,但也更容易玩弄歷史。從《小榆林紀事》收集資料的過程看,村民之事,很少文字記載,一代人經歷的事到下一代就模糊了。按照存史的真偽來說,當代修村史,材料最清晰。
《小榆林紀事》雖然是記錄百年之事,要么是第一口傳人之傳,要么是作者親身經歷之事,勇于“當代修史”更可信是他們的真實感受。
7.村史到了該有的時候了
村史屬于“當時不用,用時不當”的史料。看她,就是歷史教材;不理她,她就是擺設。有她的時候或許不覺得珍貴;沒有她或感到空虛;想用她的時候,若找不到一絲痕跡,或因此而懊喪。但,那時陳跡已經消失,誰也沒法補救了。所以越是年輕人不感興趣,越有書寫村史的必要。
位于華盛頓國家廣場的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其宗旨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影響美國人民經歷的物品”,展覽的主題是表現美國人的生活,時間從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至當代。正門進入,首先進入視線的是第一代美國移民的民居樣間,各個房間轉一圈,就好似到普通美國家庭做了一次客,那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難以忘懷。但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遍布美國鄉間的村鎮級博物館以及私人展覽館。每個鄉村都有一個類似我們村委會的場所,其主要功能是展覽建鎮以來的重大事件,與事件有關的物件、照片、文字記載等。邊走邊看,仿佛也成了小鎮的一員,經歷了小鎮人艱苦創業、共渡災害難關,以及平靜恬淡的日常生活。切身地感受到普通人也在每時每刻地創造歷史,從而更增添了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小榆林十幾位老人不惜拼了老命寫村史,不僅僅是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更是對村民留史意愿缺失的擔當,為上承祖宗美德、啟發晚輩留根已經開了個好頭。
如果從聚落生活的角度看,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主要在鄉村,而不在城市。鄉村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可以說在保護與發掘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關注鄉村是必然趨勢。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弘揚鄉土氣息的優秀傳統文化,村史村志就成為重要載體。《小榆林紀事》創作團隊,在國內編纂村志正如火如荼之時,已經呈現給讀者四十多萬字的成果,不僅僅是開了個好頭,并探索出一種符合鄉村發展的村史撰寫模式,對推動村史挖掘與撰寫帶來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作者單位:河北省政府研究室
市政協第七屆第18次主席會議 專題視察民主監督意見的整改落實
全市“黨的創新理論千場宣講進基層”活動啟動
14家銀行因涉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吃20.63億元罰單
李人帡:拒絕高薪誘惑專注坭興陶40多年
虞城縣人社局“八一”前夕走訪慰問企業軍轉干部
鄉村振興需要村史——《小榆林紀事》帶來的啟示
這封錄取通知書值得你珍藏!
古塔遭"開膛破肚"事件追蹤:搶修半年 房山三古塔"痊愈"
李微微:以更大格局更寬視野謀劃發展
巡查
區長張寶才主持召開散亂污企業深度整治第11次調度會議
銅川市規劃局真情幫扶暖心窩 贈送錦旗表心意
關于公布柳江區已依法取得辦學許可證民辦教育機構名單的通告
我市辦理房屋交易不動產登記大“提速”
落實監管責任提升安全生產水平
塘廈環保分局落實項目“三同時”制度成效明顯
來這個展覽,看看琳瑯滿目的工業版畫
從自由檢查變“一攬子”檢查 慶元扶貧督查更加高效
義務植樹宣傳兩不誤
超載面包車夜行高速被查獲 6座小車竟塞滿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