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8月10日訊 近年來,石獅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各種困難挑戰,堅持質量與效益并重,加快建設以紡織服裝、智能制造、海洋食品三大制造業和商貿市場、港口物流、濱海旅游三大服務業為主的“3+3”現代產業體系,成效初顯。
紡織服裝產業加速升級。相繼出臺《關于促進紡織鞋服產業創新轉型發展若干措施》《石獅市印染行業轉型升級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合作建設“一館一院一中心”;成立石獅紡織服裝產業聯盟,組建供應鏈管理、外貿服務等產業集群服務平臺,進一步聚合全產業鏈資源優勢,幫助企業解決資金、信息、招工等難題;全力推動印染行業轉型升級,開展整改專項行動和“五大提升工程”,通過環保倒逼企業加大技改提升。2018年上半年,全市紡織服裝業規上產值272.1億元,增長7.7%。
智能產業進一步壯大。成立全國首個縣級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出臺《石獅市智能產業發展規劃(2016—2030)》《加快發展智能產業配套政策》等政策措施,智能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目前,以通達、飛通、科達、富達為龍頭集聚智能產業相關企業30家,成為我市新經濟增長點;70%以上傳統制造企業已開展生產裝備、生產車間、操作系統等智能化應用提升。2018年上半年,智能產業規上產值達60.3億元,增長5.8%。
海洋經濟穩步發展。編制《石獅市海洋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全面建設海洋經濟強市。加快建設海洋食品園,目前共有入園意向單位30多家,其中2家已落地,另有8家用地正在掛牌公示;積極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星公司“魚鱗魚皮萃取膠原蛋白肽及系列產品開發產業化項目”完工驗收,全市水產品加工企業達92家,位居全省前列;穩妥發展遠洋漁業,目前石獅市已有港順、領航、天海三家企業獲批農業農村部漁業船網工具指標22個,已建成專業遠洋漁船14艘,2017年遠洋漁獲產量共4.25萬噸。
推進市場持續繁榮。大型商業綜合體、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等重點商業形態影響力不斷釋放,石獅“核心商圈”優勢突顯。重點打造福建區域最大的高端商業集中區——石獅世茂摩天城,總建設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全面實施服裝城專業流通市場綜合配套改革,推動石獅服裝城市場采購試點申報工作,繁榮線下產業集群生產。目前,已完成軟硬件平臺建設等相關籌備工作,預計每年將帶動出口增長超100億元。加速推進“互聯網+商貿”,跨境電商網批中心和青創城網批中心二期順利開業,2018年上半年注冊電子商務企業5516家,比增89.8%;在阿里巴巴天貓平臺注冊旗艦店的電商top品牌超千家,占比該平臺男裝30%,年銷售額過億的近40%。
港口大物流建設加快。港口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泉州深滬灣港區梅林作業區梅林碼頭改擴建工程、泉州灣港區錦尚作業區7#—9#泊位工程、安高石湖倉儲物流、泉州港石湖作業區5#、6#泊位等一批大物流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港口物流業不斷發展,現有國家3a級以上物流企業21家,其中,4a級2家、3a級19家。安通、和安、普洛期等一批現代物流園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2018年上半年完成投資4.25億元。冷鏈物流、電商物流等業態不斷豐富,上半年新增冷鏈運輸企業1家、3a貨運企業3家。
全域旅游空間布局逐步形成。“十三五”以來,全市規劃建設重點旅游項目16個,總投資73.3億元。其中,茂險王主題樂園于2016年底建成營業,投資1.5億元的峽谷旅游路于2018年4月建成通車,啟動永寧古衛城保護提升工程和八卦街保護提升工程,總投資4.9億元的世茂海西博物館完成總體方案設計。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簽約佳龍文化旅游、永寧萬佳國際酒店、楊孫西服飾展覽館、黃金海岸海洋生物博物館、禾禾沂家影視基地等5個文化旅游項目,計劃投資額305億元。
(周進文)
【責任編輯:黃冬虹】
鄱陽,夢圓在即
——寫在九景衢鐵路即將正式運營之時
前甸鎮關嶺村修砌關嶺河河道消除安全隱患
老城區8條道路集中維修,大家關心什么時候能修好
智能農業助力高縣精準脫貧 加快鄉村振興
國慶假日里一場“突如其來”的環境應急演練
石獅初步形成“3+3”現代產業體系
襄城縣:開展企業服務日活動 扶持企業轉型發展
男子被拉出面包車一頓暴打 逃脫后找來利器 刺傷文身男
在今年的6·18洽談會上 探索"內引外聯"廈門引糧17萬噸
茅箭區爭取2018年南水北調對口協作3個項目資金1950萬
無錫市氣象臺2018年1月10日11時發布的午間天氣預報
宿州市“新時代講習所”標識評選結果公示
煙臺召開學前教育工作會議 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高配 這兩所中小學規劃方案公布 游泳館運動場都有
馬尾瞄準企業融資需求 招來3000萬美元外資項目
安鄉縣安障鄉王家灣小學隆重舉行新教師入職儀式
市墻改辦召開新型墻材推廣管理工作會議
濱州召開"五一"勞模表彰大會 表彰152個單位及個人
注意!九江經開區使出“治塵大招”,發現問題絕不手軟
路橋鄉村振興學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