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生產線吸引了市民的目光
市民們參觀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
9月15日,大篷車再次出發,首次通過通車十八載的蕪湖長江公鐵大橋,來到江北無為縣,參觀了無為經開區企業、城南公園、現代農業科技企業以及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與指揮部舊址。一路走來,參加此次活動的市民對位于江北的無為縣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是一塊發展的熱土,有吸引力”、“從城南公園可以看出無為城市建設注重居民需要”、“農業科技含量高,更有利于精準扶貧”……此外,在參觀了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及七師舊址后,市民撫往追昔,紛紛表示“牢記歷史,不忘先烈,做好自己”。
“高大上”的縣域經濟發展
無為縣地處皖中,臨江濱湖,承東啟西,自隋朝始建以來,已有1400余年歷史??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這里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和“渡江第一船”始發地。歷史上書畫家米芾曾任無為知軍三載,也有著“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藺、哲學家吳廷翰等諸多名仕賢達,現代則涌現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擂鼓詩人”田間等仁人志士。
無為區位優越,位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長江軸”之上、“蕪湖核”之內,處在南京都市圈、合肥經濟圈、馬蕪銅經濟圈的交會區域,且交通便捷。作為傳統的魚米之鄉,無為擁有近60公里長江黃金岸線,自然人文景觀聞名遐邇。該縣已初步形成以電線電纜超500億元產業為龍頭,以建筑、農副產品深加工、羽毛羽絨和新能源、電子商務等產業為中堅的主導產業體系。近年來,一批大項目陸續建成投產,發展后勁、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一路走來,參加活動的市民在了解了相關背景后對無為的興趣更濃。在無為經濟開發區城東園區,他們得知,該園區產業定位以生命健康(健康食品及醫藥、醫械)、電子電器及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產業,做足“電”“食”文章,著力打造安徽省有重要影響力的健康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及高端電子電器產業基地,舉全縣之力再造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據此,在無為縣當地人士帶領下,大篷車一行走進了豐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無為制藥廠。在該企業,參加大篷車的市民參觀了氯化鈉溶液生產流水線,了解該企業在當地規模的變化與廠址的變遷,感受無為對知名企業的吸引,以及這些企業對解決就業,帶動當地發展所起到的領頭羊作用。此后,大家又來到安徽互感器公司參觀,體驗無為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該公司系原電力部、機械工業部定點互感器生產企業,安徽首家互感器生產廠。安互公司生產主要產品為電流電壓互感器及組合互感器等,其銷量居安徽省第一位,處于全國第七位。對此,許多市民連連驚嘆,“沒想到無為縣的經濟發展已經如此‘高大上’了”。
鄉親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在參觀了無為經開區數家有代表性的企業后,大篷車一行又來到無為縣城南公園。公園位于城南新城,作為無為縣政府投資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亮化工程、景觀工程,該園建設總投資約5385萬元,2014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公園總占地面積9.78公頃,其中,綠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由人工湖、人工島嶼構成,內建有大型噴泉、燈光塔、景觀亭、親水平臺等設施組成,是一座集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大型公園。
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有目共睹,在發展的同時,無為縣也不忘暫時走在“后面”的人,對于一些因病、因災,或者其他種種原因尚處于貧困狀態的群眾,通過創新模式來加速脫貧。當大篷車一行來到紅廟鎮閘北、海云兩村時發現,位于此處的蕪湖市丹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帶動脫貧上有一套。
該公司主要生產油用牡丹、菊花,開展種苗培育與種植技術培訓,加工開發牡丹籽油、菊花飲品等系列產品,是一家集科研、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科技型企業。該公司采用“合作社+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務工就業,增加貧困戶收入,保證人均年務工收入3000元以上,共吸納60余名貧困人口務工就業。在現場,市民品嘗著該公司生產的特色菊花飲品,相信這里的鄉親日子會越過越好。
先烈的精神要一直傳承
在無為人文景觀中,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及當年軍部舊址知名度頗高,每年要吸引眾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士前來參觀瞻仰。
據介紹,新四軍第七師于1941年5月1日在無為縣白茆的胡家大屋正式成立,主要以“皖南事變”中突圍到江北的新四軍部隊為基礎,會合江北游擊縱隊二團、三支隊挺進團等部隊組成,戰斗人員達2000人。七師成立后,師部即遷往今天的紅廟鎮境內澗邊村里,逐步形成了以嚴家橋為軍事中心的巢無革命根據地,是皖江革命根據地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
在師部院子里有三棵當年種下的棠梨樹,至今郁郁蔥蔥充滿活力??粗@些依然生機盎然、碩果累累的大樹,市民仿佛又看見戰火歲月里,這些革命先烈不畏犧牲的高大形象。
這座指揮部舊址還保留著磚木結構的茅草平房五間,陳列著七師指揮員當年用過的桌、椅等簡易家具。這里已成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戰期間,七師先后與敵寇進行了1000多次戰斗,攻克日偽據點200多座,殺、傷、俘敵1.4萬人,部隊由2000人發展到3萬多人,還發展了10多萬地方民兵武裝,成為黨領導下的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裝力量。看著這些簡陋的設施,卻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市民滿是敬仰,“對于先烈們心中只有國家民族的忘我精神,我們要一直傳承下去,我們今天的所有成果,也離不開這些精神的支撐”。
記者 吳敏 實習生 陳攀攀 文 許誠 攝
團結橋風景如畫
喜看黑土地兩年的可喜變化
晚匯|20歲小伙因一片胎記入院,醫生:是癌!5年前爺爺肝癌、3年前太奶奶食道癌
防汛防臺風應急預案Ⅳ級響應全面啟動
寧波提前進入雙夏季節 18萬畝早稻陸續開鐮
“大篷車”越過長江看無為經濟社會大發展 先烈精神永流傳
唐山召開掃黑除惡人民監督員聘任會議
安鄉圍庵小學舉行“不忘初心,做最美教師”師德師風主題演講賽
吉州窯茅庵嶺窯址考古取得新成果
張院忠對包頭日報入選全國百強報刊作出批示
希望包頭日報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
太原代表隊取得開門紅首日斬獲2金2銀2銅
開封日報報業集團領導參觀調研示范區廣電局
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海洋局關于做好2018年本市在建水務海洋工程安全度汛工作的通知
乍嘉蘇線航道城郊段養護工程十期通過設計審查
合肥市著力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退休時醫保年限不足不可一次繳齊
第二屆唐山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今日啟帷
我市多舉措筑牢清明期間森林防火墻
《雷鋒日記》是做人的教科書
無人超市購物流暢便利 新消費模式悄然融入青島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