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單位:
現將《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紹興市人民政府
2018年6月27日
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國家、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部署,認真落實《浙江省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計劃》(浙政發〔2018〕18號)精神,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有關部署,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闊步前進,圍繞“雙城計、兩業經、活力城”要求,緊扣大花園大灣區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加快推進綠色發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切實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把紹興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高標準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建成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到2022年,各項生態環境建設指標提升明顯,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完善。具體目標如下:
——空氣環境質量。到2020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36微克/立方米以下,aqi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5%以上;國控站點pm2. 5年均濃度控制在38微克/立方米以下,aqi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8%以上,基本消除重點區域臭氣異味;到2022年,空氣質量得到穩步改善,力爭80%的區、縣(市)建成清新空氣示范區。
——水環境質量。到2022年,全面鞏固提升剿滅劣ⅴ類水成果,全市縣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功能區達標率(鑒湖主體斷面除外)達到100%;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土壤環境質量。到2020年,全市土壤污染得到初步遏制,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管控,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92%;到2022年,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92%以上。
——固廢污染防治。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縣(市)域內一般固體廢物產生量與利用處置能力相匹配、全市域內危險廢物產生量與利用處置能力相匹配,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達標率達到90%,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無害化率達到100%。到2022年,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進一步規范提升,全市形成完善的固體廢物閉環管理體系,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達標率達到95%,各類固體廢物實現源頭減量化、分類資源化、處置無害化的目標。
——生態保護建設。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6%以上,平原區林木覆蓋率穩定在20%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80萬畝(不包括水稻田)、自然濕地面積不低于53.3萬畝,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全市域創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到2022年,生態保護紅線得以嚴守,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有效提升。
——綠色生產生活。到2020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較2017年下降6%,天然氣消費總量達到28.,城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分別達90%、80%以上,農村廁所普及率達到100%。到2022年,天然氣消費總量達到30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總量進一步增加,年用水總量和城市生活垃圾總量實現零增長,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60%以上、資源化利用率基本達到100%。
二、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一)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堅持“三去一降一補”,堅決打破拖累轉型升級的“壇壇罐罐”,以水泥、化纖、印染、化工、制革、磚瓦等行業為重點,加快淘汰高耗能重污染行業落后產能。深化“騰籠換鳥”,通過提標改造、兼并重組、集聚搬遷等方式,推進轉型升級省級試點工作,推動傳統產業向園區集聚集約發展。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推進產業和區域綜合評價。全面開展“散亂污”“低小散”企業清理整治,建立管理臺賬,實施分類處置。
(二)深入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持續推進農業“兩區”建設,深化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加快紡織、化工、金屬加工三大傳統產業和黃酒、珍珠兩大歷史經典產業轉型提升,大力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現代醫藥、新材料四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文化旅游、健康養生、信息服務等重點行業。
(三)著力推動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落實省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管理, 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守水資源管控紅線,全面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創新“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模式,加快廢棄物綜合利用。
(四)培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推行綠色消費,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積極開展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行動。營造良好綠色出行環境,鼓勵綠色出行。全面推廣政府綠色采購,建立健全綠色供應鏈。
三、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一)開展清新空氣示范區建設。開展建設清新空氣示范區活動,創造良好的治氣氛圍,到2022年,力爭80%的區、縣(市)建成清新空氣示范區。嚴格落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加強大氣監測、執法、科研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治氣工作水平。
(二)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著力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加快城鎮配氣管網建設,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利用。完成能源和消費總量“雙控”目標。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加快燃煤鍋爐淘汰力度,到2020年,市區建成區全面淘汰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全市完成6家企業19臺鍋爐淘汰改造工作。
(三)深化工業廢氣治理。全面開展工業園區、重點工業企業和水泥、平板玻璃、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合成革、復合布、紡織印染、橡膠和塑料制品、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廢氣深化治理,建立完善一廠一策一檔制度,加強無組織排放管理。到2020年,燃煤發電和熱電機組煙氣排放穩定達到超低排放標準,鋼鐵企業、水泥制造企業(含獨立粉磨站)廢氣排放達到國家標準特別排放限值要求,重點行業vocs排放量下降30%以上;到2022年,工業園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廢氣治理水平明顯提升。
(四)完善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車船能源消費結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船。到2020年,新增及更新城市公交車中新能源車輛比例達到90%以上,建成充電(加氣)站70座、公用充電樁1000個、自用充電樁1.4萬個。優化運力結構,積極提高鐵路、水路貨運比例,穩步推進地鐵建設。加快老舊車船和老舊農機淘汰,加強機動車船污染排放控制,開展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專項治理。提升燃油品質,提前供應國六標準車用汽柴油。推進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嚴格落實船舶靠岸使用岸電或低硫燃油的要求。
(五)強化重點領域臭氣異味治理。加強工業臭氣異味治理,建立臭氣異味企業清單。加強垃圾、生活廢棄物臭氣處理,提升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治理惡臭水平。嚴格控制餐飲油煙,加大超標排放處罰力度。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禁止農作物秸稈、垃圾等露天焚燒。建立健全施工場地揚塵管理機制,大力實施裝配式建筑,強化道路揚塵治理。到2020年,涉氣重復信訪投訴量明顯下降;到2022年,鞏固臭氣異味治理成果,人民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六)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完善環杭州灣大氣區域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加強與周邊地市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配合做好世界互聯網大會、2022年杭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強化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對,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嚴格落實各項應急措施。
四、深入實施“五水共治”碧水行動
(一)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建設工業集聚區(工業企業)“污水零直排區”,所有企業實現雨污分流,工業企業廢水經處理后納管或達標排放,工業園區具備完備的雨、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城鎮生活小區“污水零直排區”,城鎮生活小區、城中村、建制鎮建成區深入開展城鎮雨污分流改造,做到能分則分、難分必截。到2021年,全市所有區、縣(市)和濱海新城建成“污水零直排區”。
(二)推進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加大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力度,逐步形成相互配套、協調高效的城鎮污水處理系統。新(擴)建日處理規模1萬噸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執行清潔排放標準,優先考慮結合再生水利用,鼓勵因地制宜建設尾水人工濕地,推進尾水資源化利用。到2018年,啟動3個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改造。到2022年,力爭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達到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縣城達到94%以上,建制鎮達到72%以上;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8%。
(三)推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深入實施流域控制單元水質達標(保持、穩定)方案,加強交接斷面水質保護。完善全市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完善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加強新建、改建或擴大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核和規范化建設。全面開展“美麗河湖”建設,科學開展河湖庫塘清淤,全域改善水生態。到2022年,建成“美麗河湖”50條(個),完成河湖庫塘清淤1850萬立方米。
(四)著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科學劃定和優化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落實污染源整頓,強化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按照省水利廳統一部署,開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健全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評估制度,全面提高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優化取水排水格局,加強供水安全保障。加強地下水保護和人工增雨保障。到2022年,全市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完成安全保障達標建設,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
(五)深入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強化直排海污染源監管,實現廢水穩定達標排放,2018年建成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60萬噸/日工業廢水脫氮項目。對入海排污口進行摸底調查,完成2個入海排污口規范化整治提升。加強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加快推進《紹興市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方案》中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接收設施建設。健全內河高等級航道風險應急處置體系,切實提高油品、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六)強化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控制,全面推進資源化利用,做到定點定量定時農牧對接、生態消納。確保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第三方抽查運行合格率及巡查到位率兩個100%。精準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制訂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全面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到2022年,完成規模以上養殖場尾水治理,實現達標排放或循環使用。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加強處理設施規范化管理、標準化運維。到2020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日處理能力在30噸以上的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比例達到50%。
五、著力落實凈土行動
(一)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查明農用地(以耕地為主)土壤污染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掌握化工、印染、制革、電鍍、造紙、鉛蓄電池制造、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危險廢品經營等重點行業生產企業用地和關停企業原址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建成覆蓋全市耕地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土壤環境風險監測點位基本覆蓋重點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推動土壤環境質量信息共享,促進土壤環境管理信息化。
(二)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對調查發現農用地污染超標點位和區域,要全面排查污染來源。經排查確認對農用地土壤環境存在污染的工業企業,依法督促其限期落實。排查發現農用地灌溉水污染超標或農藥殘留超標的,水利、農業部門要依法及時采取措施。深化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到2020年,全市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維持在2013年的排放水平。
(三)推進農用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落實國家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要求,劃定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等3類耕地范圍,將優先保護類耕地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實行嚴格保護。分類實施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用途管控和治理修復,完成省下達的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修復和重度污染耕地用途管控任務。
(四)加強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推進重點行業中關停、搬遷和淘汰等企業原址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形成動態更新的污染地塊名錄。加強審查把關,防止未按要求調查評估、環境風險管控不到位、治理修復不符合要求的污染地塊被開發利用。綜合考慮地塊污染程度和用途等因素,組織實施2個重點污染地塊和5處垃圾填埋場治理修復。
六、全面推進清廢行動
(一)實行固體廢物閉環式管理。加強固體廢物重點行業整治提升,鼓勵企業開展綜合利用處置,從源頭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建立健全工業固體廢物、醫療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廢棄家電、電子廢物、農業廢棄物、農藥廢棄包裝物、病死動物等分類收集網絡和機制,加強固體廢物轉運管理,實施固體廢物規范化貯存和轉運,防止二次污染。加快推進各類固體廢物循環利用,開展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行業整治提升行動,強化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后的產品標準及監管制度建設,著重抓好垃圾焚燒飛灰規范化處置。加強垃圾焚燒廠煙氣治理,確保二噁英排放達到規定限值要求。
(二)推進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建設。加強危險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廢棄物等處置設施的規劃建設。積極推進靜脈產業基地(循環生態產業園)建設,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和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加快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提高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健全完善處置體系。
(三)實施固體廢物管理信息化工程。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建立覆蓋固體廢物產生、運輸、處置全過程的信息化監控平臺。加快危險廢物產生和處置企業物流出入口、貯存場所、處置設施和廠內流轉途徑“三點一線”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健全全市固體廢物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對固體廢物“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跟蹤監管。委托第三方審計機構,對重點企業固體廢物產生、轉移、利用處置和資金往來情況進行抽樣審計,提升固體廢物監管水平。
(四)完善固體廢物監管體系。建立健全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全過程管理制度體系。強化危險廢物運輸過程風險防控,實現“一般固廢不出縣,危險廢物不出市”。實行固體廢物違法有獎舉報制度,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非法傾倒、非法處置等行為。
七、切實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
(一)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勘定生態保護紅線邊界,建立基本單元生態紅線臺賬系統,形成全市生態保護紅線“一張圖”。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的剛性約束,全面實施國家、省頒布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和激勵約束政策,構建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機制,對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環境實施動態監管。嚴格考核問責,研究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績效考核評價機制。
(二)系統推進生態建設和保護。按照全域景區化的目標要求,打造沿江、沿河、沿山、沿湖美麗走廊,全面完成“詩畫浙江”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各項目標任務。持續推進綠化造林工程,深入開展平原綠化和森林擴面提質,實施新植珍貴樹和“一村萬樹”行動,加大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防控力度,加快建成森林紹興。推進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管理,舜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均達到國家級規范化建設要求。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區域優先保護工作,開展古樹名木專項保護,完成主要生物物種資源調查、編目及數據庫建設。
(三)切實加強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深入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建設。積極開展生態水電示范區和綠色小水電站創建工作,到2022年,創建5個水電示范區和10家綠色小水電站。建設曹娥江、浦陽江生態涵養區、建成以鑒湖國家濕地公園和正在創建中的會稽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的“稽山鑒水”生態功能區。深入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全面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復墾。
(四)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推進美麗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深入推進“三改一拆” “四邊三化”,鞏固無違建縣(市、區)創建成果,全面完成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農村危房治理。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行動,高水平打造生態宜居農村環境,強力推進“垃圾革命”,到2022年,新增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示范村各150個。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強化農村戶廁改造,普及無害化衛生廁所,積極建設生態公廁。
(五)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全市創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5個區、縣(市)創建成為省級以上生態文明示范縣(市、區)。大力開展節水型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設。
八、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
(一)完善法規、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有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制定修訂工作。到2020年,構建成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責任追究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二)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按要求完成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體制改革,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做好省級環保督察相關工作。堅持和深化河長制,實施湖長制。按照 “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全面實施“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建立以畝產排污強度為基礎的環境準入制度。完善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協調聯動機制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機制。
(三)建立健全環境經濟政策。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獎懲機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制度。建立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落實環境保護稅征收。建立健全用能權交易制度,健全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試點開展vocs排污權交易,積極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大力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治理模式。
九、不斷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組織領導。美麗紹興建設領導小組要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督指導,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督促指導,形成齊抓共管、密切協作的工作合力。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研究制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計劃年度任務書和考核評價方案。各區、縣(市)、濱海新城也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實施方案,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確保方案順利實施。
(二)強化投入保障。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金、社會資金多元化投入格局。各級政府要加大生態環保投入力度,實施一批生態環保重大工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大力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
(三)強化能力支持。要強化科技支撐,推廣應用生態環保大數據平臺。加大生態環保科技攻關和資源整合,加快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引進集聚高層次行業創新人才。要健全大氣、地表水、土壤復合立體監測網絡,探索建立生態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強化基層環保執法能力建設,強化環境監管網格化。
(四)強化社會監督。完善綠色傳播網絡,探索建立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生態環保宣教新模式,強化信息公開。增強全民生態環保責任意識、法治意識,積極引導企業自覺落實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強化公眾參與生態環保共享共建,充分發揮志愿者、公眾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健全輿情應對機制。
附件:1.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重點項目表
2.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工作任務責任分解表
3.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2018年主要工作任務清單
附件1
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重點項目表
(以下各項工作的責任單位均為各區、縣(市)人民政府,濱海新城管委會)
序號
項目名稱
項 目 內 容
完成時間
打贏藍天保衛戰
1
天然氣
縣縣通
基本完成干線管網建設,形成全市一環網縣縣通的天然氣供氣格局,基本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全面推進天然氣輸氣干線沿線各規劃支線和聯絡線建設。加快城鎮配氣管網建設。
2020年
2
十大重點行業
廢氣深化治理
實施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合成革、紡織印染、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vocs治理與減排項目332個。
2020年
3
百個工業園區
廢氣治理
完成9個省級重點工業園區廢氣整治。
2020年
4
車船能源消費
結構優化
建成充電(加氣)站70座、公用充電樁1000個、自用充電樁1.4萬個。
2020年
主要港口和船舶排放控制區內港口50%以上已建的集裝箱碼頭具備岸電供應能力,建設岸電樁14套。到2020年,新增及更新城市公交車中新能源車輛比例達到90%以上。
2020年
五水共治碧水行動
5
“污水零直排區”創建
建設工業集聚區(工業企業)和城鎮生活小區“污水零直排區”,到2021年底,力爭全市所有區、縣(市)和濱海新城建成“污水零直排區”。
2021年
6
污水處理廠
清潔排放
分類分區域推進實施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到2022年,不能穩定達標的省控斷面和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匯水區域以及環境容量超載地區內的日處理規模1萬噸以上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達到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排放。
2022年
加大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力度,到2022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縣城達到94%以上,建制鎮達到72%以上。
2022年
7
近岸海域
污染防治
完成2個入海排污口規范化整治提升。
2018年
8
農業面源
污染治理
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制訂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依法落實管控措施。全面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到2022年,完成規模以上設施化養殖場尾水治理,實現達標排放或循環使用。
2022年
9
農村生活污水
治理和運維
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加強處理設施規范化管理、標準化運維,提升運維管理水平。到2020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日處理能力在30噸以上的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比例達到50%,形成“五位一體”的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管理體系。
2020年
10
河湖生態修復
全面開展“美麗河湖”建設,科學開展河湖庫塘清淤。到2022年,建成美麗河湖50條(個),完成河湖庫塘清淤1850萬立方米。
2022年
凈土行動
11
重點污染地塊
和垃圾填埋場
治理修復
實施2個重點污染地塊和5處垃圾填埋場治理修復。
2022年
12
受污染耕地
安全利用和
治理修復
實施受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復。
2022年
清廢行動
13
固體廢物處置
能力匹配
加強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建設,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縣(市)域內一般固體廢物產生量與利用處置能力相匹配、全市危險廢物產生量與利用處置能力相匹配,到2022年,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得到進一步規范提升。
2022年
生態保護
14
生態保護
紅線管理
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勘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基本單元生態保護紅線臺賬系統,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機制。
2022年
15
生態文明示范
建設
全市創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5個縣(市、區)創建成為省級以上生態文明示范縣(市、區)。
2022年
16
城鄉生活垃圾
分類處理
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到2022年,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新增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示范村各150個。
2022年
17
森林資源、濕地
建設和保護
持續推進綠化造林工程,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實施新植珍貴樹和“一村萬樹”行動。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6%以上,平原區林木覆蓋率穩定在20%以上。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啟動濕地修復與提升工程。建設曹娥江、浦陽江生態涵養區、加快建設以鑒湖國家濕地公園和正在創建中的會稽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的“稽山鑒水”生態功能區。到2020年,濕地面積不低于80萬畝(不包括水稻田),自然濕地面積不低于53.3萬畝,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
2020年
18
自然保護區
規范化建設和
生物多樣化保護
推進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管理,舜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均達到國家級規范化建設要求。
2022年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區域優先保護工作,開展古樹名木專項保護,完成全市主要生物物種資源調查、編目及數據庫建設。
2022年
能力建設
19
環境監測
監控能力建設
健全和擴展涵蓋地表水國控省控斷面、入海河流斷面、跨行政區交接斷面和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地表水環境自動監測網絡,提升地表水環境質量預測預警能力。
2022年
建設城市大氣環境質控及綜合超級監測站、區域大氣環境監測區域站、大氣環境走航監測站和重點工業園區環境空氣vocs自動監測站;建立光化學污染和顆粒物化學組分監測網;建設鄉鎮和試點農村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建立大氣環境監測預報預警綜合應用平臺。
2020年
20
環境執法
能力建設
推進基層站所標準化建設,統一設置辦公場所、視覺識別系統、服務窗口和執法設備標識。市縣二級環境監察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合理配置執法車輛。配備適合我市實際的專業化執法裝備。
2022年
建設降水全指標自動監測系統網絡,提升vocs和異味監測能力。基層環境監察部門配備便攜式廢氣檢測儀器,配備一定數量的大氣執法特種車輛。
2020年
21
環保信息化
支撐能力建設
加快推進生態環保大數據平臺建設和應用,全面建成四大環境基礎信息化工程。
2020年
附件2
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工作任務責任分解表
(以下各項工作的責任單位均為各區、縣(市)人民政府,濱海新城管委會)
序號
工作內容
工作任務
牽頭單位
配合單位
一、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1
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市經信委
市級相關部門
2
加快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集聚。
市經信委
市環保局
3
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全面開展“低小散”企業清理整治。
市經信委
市級相關部門
4
全面開展“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5
深入推進綠色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
市農業局
6
加快紡織、化工、金屬加工三大傳統產業和黃酒、珍珠兩大歷史經典產業轉型提升。
市經信委
市級相關部門
7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市發改委
市級相關部門
8
大力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現代醫藥、新材料四大新興產業。
市發改委
市級相關部門
9
大力發展清潔生產產業。
市經信委
市環保局
10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
市發改委
市級相關部門
11
著力推動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
落實省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
市發改委
市級相關部門
12
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管理。
市經信委
13
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
市國土局
14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全面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
市水利局
市級相關部門
15
抓好工業節水、農業節水、城鎮節水。
市經信委
市水利局
市建設局
市農業局
16
培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市委宣傳部
市環保局
17
積極開展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行動。
市機關事務局
市婦聯
市教育局
市文明辦
市環保局
18
鼓勵以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等方式綠色出行。
市交通運輸局
市建設局
19
全面推廣政府綠色采購,建立健全綠色供應鏈。
市財政局
市級相關部門
二、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20
開展清新空氣示范區建設
開展建設清新空氣示范區活動,創造良好的治氣氛圍,到2022年,力爭80%的區、縣(市)建成清新空氣示范區。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21
優化調整能源結構
加快城鎮配氣管網建設,著力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天然氣消費總量達到28.。到2022年,全市天然氣消費總量達到30億立方米。
市發改委
市建設局、市財政局
市公用事業集團
22
推動能源和消費總量“雙控”目標完成。
市經信委
市級相關部門
23
嚴把耗煤項目準入關,實施煤炭減量替代。禁止審批國家禁止的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和高污染燃料鍋爐,禁止審批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到2020年,市區建成區全面淘汰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全市完成6家企業19臺鍋爐淘汰改造工作。全面淘汰一段式固定煤氣發生爐。
市發改委
市經信委、市環保局
市質監局、市財政局
24
深化工業廢氣治理
制定實施工業廢氣清潔排放標準,實施vocs治理專項行動,全面開展工業園區、重點行業和重點工業企業廢氣深化治理。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市發改委
市質監局
25
完善交通運輸結構
優化車船能源消費結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船。到2020年,建成充電(加氣)站70座、公用充電樁1000個、自用充電樁1.4個。
市發改委
市交通運輸局
市經信委
紹興電力局
26
優化運力結構,積極提高鐵路、水路貨運比例。推進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到2020年,新增及更新城市公交車中新能源車輛比例達到90%以上。
市交通運輸局
市發改委
27
推進老舊車船和老舊農機淘汰,開展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專項治理。
市環保局
市公安局(機動車)
市農業局(農機)
市水利局(漁船)
市商務局(老舊車回收)
市財政局
市國資委(國企老舊車輛)
市機關事務局(機關事業單位老舊車)
28
提升燃油品質。根據省統一安排提前供應國六標準車用汽柴油。
市發改委
市商務局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市質監局
29
強化重點領域臭氣異味治理
加強工業臭氣異味治理,建立臭氣異味企業清單。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
30
加強垃圾生活廢物臭氣處理,提升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的治理惡臭水平。
市建設局(運行監管)
市環保局(排放監管)
嚴格控制餐飲油煙,加大超標排放處罰力度。
市綜合執法局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31
禁止農作物秸稈、垃圾等露天焚燒。
市綜合執法局
市農業局
32
建立健全施工場地揚塵管理機制,大力實施裝配式建筑,強化道路揚塵治理。
市建設局
市國土局
33
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
完善環杭州灣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配合做好世界互聯網大會、2022年杭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工作。
市環保局
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市科技局、市建設局
市農業局、市應急辦
市氣象局
三、深入實施 “五水共治”碧水行動
34
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建設工業集聚區(工業企業)“污水零直排區”。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35
建設城鎮生活小區“污水零直排區”。
市建設局
市綜合執法局
36
到2020年,力爭濱海新城和2個區、縣(市)建成“污水零直排區”;到2021年,力爭全市所有區、縣(市)建成“污水零直排區”。
市治水辦
市級相關部門
37
推進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
分類分區域推進實施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到2018年,啟動3個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改造,到2022年,力爭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達到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標準。
市建設局
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38
加大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力度,到2022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縣城達到94%以上,建制鎮達到72%以上。
市建設局
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39
推進污水再生利用,到2022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8%。
市建設局
市發改委
40
推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深入實施控制單元水質達標(保持、穩定)方案,嚴格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加強交接斷面水質保護。到2022年,力爭全市縣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功能區達標率(鑒湖主體斷面除外)達到100%。
市治水辦
市環保局
市建設局、市水利局
市農業局
41
完善全市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配合開展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修訂,推動形成水功能區納污總量與陸域排污單位相對應的總量控制制度,加強新建、改建或擴大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核和規范化建設。
市水利局
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42
全面開展“美麗河湖”建設,科學開展河湖庫塘清淤。到2022年,建成美麗河湖50條(個),完成河湖庫塘清淤1850萬立方米。
市水利局
市治水辦、市環保局
43
著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科學劃定和優化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到2022年,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44
按照省水利廳統一部署,開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健全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評估制度,全面提高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市水利局
市建設局、市環保局
45
切實加強全市主要江河源頭水源地的綜合保護和治理,大力推進省級以上重點湖庫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工作。
市環保局
市水利局
市發改委、市林業局
市旅委
46
優化取水排水格局,加強供水安全保障。
市建設局
市水利局
47
加強地下水保護。
市國土局
市環保局、市水利局
48
加強人工增雨保障。
市氣象局
市環保局、市水利局
49
深入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完成2個入海排污口規范化整治提升。加強入海河流治理,對主要入海河流和入海溪閘實行總氮、總磷排放總量控制。
市環保局
市水利局
50
加強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加快推進《紹興市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方案》中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接收設施建設,根據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聯合監管制度,開展聯合執法。健全內河高等級航道風險應急處置體系,切實提高油品、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市交通運輸局
市建設局、市環保局
市應急辦
51
強化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
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控制,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做到定點定量定時農牧對接、生態消納。確保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第三方抽查運行合格率及巡查到位率兩個100%。精準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市農業局
市級相關部門
52
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制訂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依法落實管控措施。全面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到2022年,完成規模以上設施化養殖場尾水治理,實現達標排放或循環使用。
市水利局
市發改委、市國土局
市環保局
53
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加強處理設施規范化管理、標準化運維,提升運維管理水平。到2020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日處理能力在30噸以上的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比例達到50%,形成“五位一體”的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管理體系。
市建設局
市農辦、市環保局
54
強化直排海污染源監管,實現廢水穩定達標排放,完成2個入海排污口規范化整治提升。加強入海河流治理,對主要入海河流和入海溪閘實行總氮、總磷排放總量控制。
市環保局
市水利局
四、著力落實凈土行動
55
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
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查明農用地(以耕地為主)土壤污染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
市國土局
市農業局
市環保局
市財政局
市衛生計生委
56
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掌握重點行業生產企業用地和關停企業原址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市環保局
市財政局、市國土局
市衛生計生委
57
基本建成覆蓋全市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
市環保局
市農業局、市國土局
58
土壤環境風險監測點位基本覆蓋重點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
市環保局
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市國土局
59
推動相關部門土壤環境質量信息共享,促進土壤環境管理信息化。
市環保局
市發改委、市國土局
市農業局
60
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
對調查發現農用地污染超標點位和區域,要全面排查污染來源。經排查確認對農用地土壤環境存在污染的工業企業,依法督促企業限期落實相應的環境風險管控措施。
市環保局
市農業局、市水利局
61
排查發現農用地灌溉水污染超標的,水利部門要依法及時采取措施。
市水利局
62
排查發現農用地農藥殘留超標的,農業部門要依法及時采取措施。
市農業局
63
深化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到2020年,全市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維持在2013年的排放水平。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市國土局
64
推進農用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
劃定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等3類耕地范圍,將優先保護類耕地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實行嚴格保護。
市國土局
市農業局
市環保局
65
完成省下達的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輕中度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重度污染耕地用途管控任務。
市農業局
市財政局、市國土局
市環保局
66
加強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
推進重點行業中關停、搬遷和淘汰等企業原址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市國土局
市規劃局
67
加強城鄉規劃、土地收儲和供應、項目選址等環節審查把關,防止污染地塊被開發利用。
市國土局
市環保局、市規劃局
68
實施2個重點污染地塊和5處垃圾填埋場治理修復。
市環保局(污染地塊)
市建設局(垃圾填埋場)
五、全面推進清廢行動
69
實行固體廢物閉環式管理
加強固體廢物產生重點行業整治提升,鼓勵企業開展工業固體廢物內部綜合利用處置,源頭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
市環保局
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市建設局、市農業局
70
建立健全工業固體廢物、醫療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廢棄家電、電子廢物、農業廢棄物、農藥廢棄包裝物、病死動物等分類收集網絡和機制,加強轉運管理,實施規范化貯存和轉運。
市環保局
市建設局
市交通運輸局
市農業局
市商務局
市衛生計生委
71
強化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后的產品監管制度建設。
市質監局
市環保局
72
規范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行為,開展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行業整治提升行動,著重抓好垃圾焚燒飛灰規范化處置。
市環保局
市建設局、市發改委
市經信委
73
加強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排放監管工作。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74
加強生活垃圾焚燒廠的運行監管工作。
市建設局
市級相關部門
75
加快推進各類固體廢物循環利用。
市發改委
市經信委、市環保局
76
推進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建設
加強危險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廢棄物等處置設施的規劃建設,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縣(市)區域內一般固體廢物產生量與利用處置能力相匹配、全市域內危險廢物產生量與利用處置能力相匹配,到2022年,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進一步規范提升。
各區、縣(市)政府
濱海新城管委會
77
積極推進靜脈產業基地(循環生態產業園)建設。
市發改委
市級相關部門
78
加快建設一批垃圾處理項目,實現區、縣(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和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
市建設局
市發改委
79
加快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提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健全完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體系。
各區、縣(市)政府
濱海新城管委會
80
實施固體廢物管理信息化工程
建立健全覆蓋固體廢物產生、運輸、處置全過程信息化監控平臺。加快危險廢物產生和處置企業“三點一線”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對固體廢物“從搖籃到墳墓”全過程跟蹤監管。
市環保局
市建設局、市農業局
市衛生計生委
市交通運輸局
市財政局、市公安局
81
鼓勵通過委托第三方審計機構,對重點企業固體廢物的產生、轉移、利用處置和資金往來情況進行抽樣審計。
市環保局
市建設局、市農業局
市審計局
82
完善固體廢物監管體系
建立健全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全過程管理制度體系,落實各類固體廢物的管理制度。
市環保局
市建設局、市農業局
市衛生計生委
83
落實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制度,督促企業對工業固體廢物產生情況進行核查。強化運輸過程風險防控,嚴格控制跨省或市轉出利用處置,消除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區域壁壘,實現全市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資源共享。
市環保局
市公安局
市交通運輸局
84
加強物流、資金流的閉環管理,對固體廢物產生單位將處置費用直接交付運輸單位或個人并委托其全權處置的,依法重點監督檢查。
市環保局
市交通運輸局
85
實行固體廢物違法有獎舉報制度,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非法傾倒、非法處置等行為。
市環保局
市公安局、市財政局
六、切實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
86
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
勘定生態保護紅線邊界,建立基本單元生態紅線臺賬系統。全面實施國家、省頒布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和激勵約束政策,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機制和績效考核評價機制。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87
系統推進生態建設和保護
打造沿江、沿河、沿山、沿湖美麗走廊,全面完成“詩畫浙江”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各項目標任務。
市旅委
市級相關部門
88
持續推進綠化造林工程,深入開展平原綠化和森林擴面提質,實施新植珍貴樹和“一村萬樹”行動,加快建成森林紹興。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6%以上,平原區林木覆蓋率穩定在20%以上。
市林業局
市國土局、市建設局
89
推進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管理,舜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均達到國家級規范化建設要求。
市環保局
市國土局、市水利局
市林業局
90
切實加大生態環境整治修復
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各區、縣(市)政府
濱海新城管委會
91
積極開展生態水電示范區和綠色小水電站創建工作,到2022年,創建5個水電示范區和10家綠色小水電站。
市水利局
市級相關部門
92
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啟動濕地修復與提升工程。建設曹娥江、浦陽江生態涵養區、加快建設以鑒湖國家濕地公園和正在創建中的會稽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的“稽山鑒水”生態功能區。到2020年,濕地面積不低于80萬畝(不包括水稻田)、自然濕地面積不低于53.3萬畝,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加大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防控力度。
市林業局
市級相關部門
93
全面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復墾。
市國土局
市環保局
94
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推進美麗城市建設,深入推進“三改一拆”“四邊三化”,鞏固無違建縣(市、區)創建成果,完成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農村危房治理。
市建設局
市綜合執法局
市級相關部門
95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行動,高水平打造生態宜居農村環境。
市農村“五星達標、3a爭創”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市建設局
市級相關部門
96
強力推進“垃圾革命”,到2022年,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新增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示范村各150個,城鄉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60%以上、資源化利用率基本達到100%。
市建設局
市級相關部門
97
深入推進“廁所革命”。
市衛生計生委(農村戶廁)
市農辦(農村公廁)
市旅委(旅游廁所)
98
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全市力爭創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5個區、縣(市)創建成為省級以上生態文明示范縣(市、區)。
市環保局
市級有關部門
99
大力開展節水型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建設。
市水利局
市衛生計生委
市建設局
市文明辦
市林業局
七、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
100
完善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法規規章的制(修)訂。
市政府法制辦
市級有關部門
101
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市審計局
市國土局、市林業局
102
全面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環保責任報告制度,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
市環保局
市級有關部門
103
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加快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環保督察體系。
市環保局
市委組織部、市編辦
104
全面完成中央環保督察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做好省級環保督察相關工作。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105
堅持和深化河長制,實施湖長制。
市治水辦
市環保局、市水利局
106
全面實施“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加快推行環評審批中間環節代辦制度,建立以畝產排污強度為基礎的環境準入制度。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
107
完善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協調聯動機制。完善環境資源司法保護機制。打造環保執法最嚴市。
市環保局
市公安局、市中級法院
市檢察院
108
建立健全環境經濟政策
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獎懲機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制度。建立流域上下游區、縣(市)自主協商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市財政局
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109
推進落實環境保護稅征收。
市地稅局
市環保局
110
健全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試點開展vocs排污權交易。
市環保局
111
積極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市保險協會
市環保局
112
大力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污染源在線監測第三方運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治理模式。
市環保局
八、不斷加強組織領導
113
強化組織領導
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督指導,市級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督促指導,形成齊抓共管、密切協作的工作合力。
美麗紹興辦
市級有關部門
114
各區、縣(市)政府及濱海新城管委會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實施方案。
各區、縣(市)政府
濱海新城管委會
115
研究制定行動計劃的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
市環保局
市級有關部門
116
每年對行動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評價、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并與生態保護專項資金掛鉤。
市環保局
市審計局、市財政局
117
強化投入保障
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金、社會資金多元投入格局,加大生態環保投入力度。
市財政局
市級有關部門
118
強化能力支持
強化環境監測、基層環保執法、機動車污染防治、環境風險管控能力建設。
市環保局
市財政局
119
加快推進生態環保大數據平臺建設。
市環保局
市財政局
120
加大重點行業廢水處理與再生利用、流域水環境綜合防控管理、大氣復合污染治理、有毒有害廢氣處理、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衛星遙感監測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市科技局
市環保局
121
加快推進環保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生態環保技術創新基地、技術中心建設。加強生態環保領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市環保局
市科技局
122
強化社會監督
完善綠色傳播網絡,探索建立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生態環保宣教新模式,普及生態環保知識。
市環保局
市委宣傳部
123
強化信息公開,定期公布行動計劃進展情況等信息。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124
強化公眾參與生態環保共建,充分發揮志愿者、公眾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健全輿情應對機制。
市環保局
團市委、市委宣傳部
附件3
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2018年主要工作任務清單
(以下各項工作的責任單位均為各區、縣(市)人民政府,濱海新城管委會)
序號
主要工作任務
牽頭單位
主要配合單位
藍天保衛戰
1
啟動清新空氣示范區建設。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2
建成上虞—新昌天然氣管道工程,完成3座天然氣應急調峰站和1座加氣站建設。全市天然氣消費量達到21.。
市發改委
市建設局、市公用事業集團、市財政局
3
完成7個化工行業廢氣清潔排放技術改造項目。完成重點行業120個vocs治理項目。基本完成工業涂裝、印刷包裝治理任務。開展產污設備“牌證式”管理,試點定型機廢氣脫白治理。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
4
完成400家涉vocs排放的“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任務。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等相關部門
5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整治畝均稅收1萬元以下的“低小散”企業,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300家以上,整治2000家“臟亂差”小作坊小企業。
市經信委
市環保局等相關部門
6
全面啟動市區建成區35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淘汰。淘汰一段式固定煤氣發生爐。基本完成鑄造業高污染燃料熔煉設備清潔能源改造。
市發改委
市經信委等相關部門
藍天保衛戰
7
啟動熱電企業石膏雨和有色煙羽治理,基本完成超低排放熱電企業煙氣在線監控設備更新。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
8
完成儲油庫和年銷售汽油量大于5000噸的加油站油氣回收自動監測設備安裝工作。
市環保局
市商務局等相關部門
9
提高vocs監測能力建設,各區、縣(市)要啟動氣溶膠、臭氧激光雷達監測站和vocs自動采樣監測系統建設。完成清新空氣(負氧離子)監測站點和鄉鎮臭氧監測網絡建設。
市環保局
市財政局
10
推進重點領域臭氣異味治理,涉氣重復信訪投訴量比2017年下降10%。
市環保局
市建設局等相關部門
五水共治碧水行動
11
持續開展剿劣“六大工程”,建立劣v類水復查機制,嚴防反彈回潮。
市治水辦
市環保局、市建設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
12
建設鄉鎮(街道)“污水零直排區”12個。
市治水辦
市級相關部門
13
建設工業集聚區(工業企業)“污水零直排區”8個。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14
建設城鎮生活小區“污水零直排區”19個。
市建設局
15
啟動3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技術改造。
市建設局
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16
新建或改造城鎮污水配套管網以上,諸暨浣東再生水廠(8萬噸/日)新建項目和嵊新污水處理廠二期(7.5萬噸/日)擴建項目建成并投入運行。
市建設局
五水共治碧水行動
17
完成涉水特色行業整治50家。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
18
完成100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
市經信委
市環保局
19
完成2個入海排污口規范化整治提升。
市環保局
市水利局
20
對存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全面建設封閉式集糞棚,全市計劃打造推介美麗農業風情線4條,創建省級美麗生態牧場22家,在農業“兩區”開展20個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示范點建設。
市農業局
21
深入推進養殖尾水生態化治理,全市完成水產養殖尾水生態化治理示范場(點)50個。
市水利局
22
全市創建美麗河湖12條(個),完成河湖庫塘清淤750萬方,建立河湖庫塘清淤長效機制縣1個,完成河道綜合整治,完成水生生物增殖放流5000萬尾。
市水利局
市國土局、市環保局市建設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
23
加強良好水體保護,開展湯浦水庫、南山水庫、陳蔡水庫、長詔水庫等省級以上重點湖庫生態安全評估。
市環保局
市水利局
24
推進湯浦水庫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城鄉供水安全。加強水資源保護,協調推進飲用水水源地名錄確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
市水利局
25
加快推進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方案,且完成方案建設內容50%以上。
市交通運輸局
市建設局、市環保局
26
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試點75個。
市建設局
市農辦
27
全部消滅農村旱廁及露天糞坑,全面完成陳舊農村公廁改造提升,農村中小學校、鄉鎮衛生院、集貿市場、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無害化衛生公廁普及率達100%。
市農辦
市教育局、市衛生計生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旅委
28
實施河湖長制標準化管理行動,建設河湖標準化管理試點縣2個。
市治水辦
市級相關部門
凈土行動
29
啟動2個重點污染地塊和5處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
市環保局(重點污染地塊)、市建設局(垃圾填埋場)
30
基本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
市國土局、市農業局、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31
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
市環保局
32
全市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削減量為2013-2015年新增量的70%。
市環保局
市經信委、市國土局
33
開展10個受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復試點,推廣應用生物治理、種植品種調整、栽培措施優化、土壤環境改良等技術。
市農業局
34
開展重點行業中關停、搬遷和淘汰等企業原址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清廢行動
35
推動各地加快形成與當地實際需求相匹配的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力爭基本實現“能力匹配、略有富余”的目標,確保固體廢物得到就近處置利用。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36
實施貯存危廢的動態化清零,確保產生的危險廢物得到及時妥善清理。
市環保局
37
健全全市固體廢物處置監管信息系統。
市環保局
38
開展再生利用行業集散地清理整治。
市環保局
39
落實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制度,抓好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督查考核。
市環保局
40
實行固體廢物違法有獎舉報制度,嚴打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等行為。
市環保局
市財政局、市公安局
41
抓好長江經濟帶固體廢物大排查行動。
市發改委
市環保局、市經信委、市水利局、市交通運輸局
生態保護與修復
42
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
市環保局
市發改委
43
開展“綠盾2018”專項行動,提升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與管理水平。
市環保局
市水利局、市建設局市國土局、市林業局
44
爭創會稽山國家森林公園,推進鑒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
市林業局
越城區政府
柯橋區政府
45
在2個區、縣(市)啟動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建設,設區城區、縣(市)城區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面分別達到80%、60%和75%,新增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示范村各25個;城鄉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0%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市建設局
市級相關部門
46
推進廁所革命,改造農村戶廁9786戶(市衛生計生委),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156座(市旅委)。
市衛生計生委(農村戶廁)、市旅委(旅游廁所)
完善環保法規制度體系
47
抓好中央環保督察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做好省級環保督察相關工作。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48
全面實施“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加快推行環評審批中間環節由職能部門代辦制度,研究建立以畝產排污強度為基礎的環境準入制度。
市環保局
49
市、縣、鄉鎮三級全面推行生態環境狀況報告制度。
市環保局
50
全市積極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諸暨市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上虞區、越城區、柯橋區、嵊州市積極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51
建立流域上下游縣(市、區)自主協商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市財政局
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市環保局
完善環保法規制度體系
52
全面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打造環保執法最嚴市。
市環保局
市級相關部門
53
加快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體制改革。
市環保局
市委組織部、市編辦
54
推進環境保護稅征收。
市地稅局
市環保局
55
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
市審計局
56
推進環保專職法律顧問制度改革試點。
市環保局
57
積極創建重點行業環保“領跑”示范企業。
市環保局
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市財政局
省產業扶貧問題整改督導組對我市樺南、樺川縣進行督導檢查
青原區S314省道部分路段施行半幅封閉單向通行
南寧市國土資源局參加2018年8月“市領導信訪接待日”接訪活動
揚州報業汽車服務品牌“上線”提供一站式服務
超重和心理問題備受關注 專家建議保護青少年健康
紹興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紹興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
輪椅媽媽和她的女兒
威清社區開展“打黑除惡”專項工作
黑河市畜牧獸醫局開展政策業務知識培訓活動
資興:郴州組團考察洽談上海愛數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雨田社區修建樹木方便居民生活
譙城加大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征收力度
明年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全部達標
我市啟動重污染天氣二級應急響應
送醫下鄉 觀山湖區金華鎮義診服務到走進農家
市領導集體參觀“開拓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圖片展覽
鏡湖區800名流動人口享免費體檢
三亞將于下月啟動“敬老月”活動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
送給媳婦深情的愛
臨沂碩士夫妻放棄高校任職 回家創辦特教康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