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木樨地,南至永定門橋,全長9.3公里的河水流經了北京建城、建都肇始之地,周邊更有白云觀、天寧寺、先農壇等眾多歷史古跡,以及大觀園、陶然亭等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北京營城建都濱水綠道,將沿岸眾多京城重要歷史文化古跡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在營造優美休閑健身的綠化慢行空間的同時,最大限度發揮濱水綠廊的休閑、景觀、生態功能,重現“碧水繞城,輕舟帆動”的美好景象,將北京營城建都的歷史文化展示給世人,讓大家知道北京從這里開始。
“臭水溝”變身居民后花園
“以前,我們都是去西便門橋底下那遛彎去,現在一問去哪?準是來河邊,這里水清、車少、花香,晚上小夜燈一照,那夜景別提多美了。”家住月壇的洪欣阿姨今年60多歲,自從1970年搬到這里轉眼住了快50年了。“以前這條河就是個臭水溝,平時臭味熏天,晚上的時候蚊蟲肆意,根本沒法靠近,起初說要修綠道我們還不信呢,真沒想到沒兩年的功夫,這里就成我們家‘后花園’啦!”
北京營城建都濱水綠道,是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10大濱水綠道”之一。從2012年開始,我區投資9.2億元,陸續建成了北京營城建都濱水綠道、環二環綠道北護城河(西城段)和蓮花河濱水綠道(西城段)3條市級綠道,將全區眾多的人文歷史古跡串聯起來,使“西城綠道”成為一條承載北京古都史跡、尋根北京的歷史文化廊道,一條展示我區都市新面貌的濱水景觀帶和服務于百姓的城市休閑帶,讓市民在游覽綠道的同時,感受西城的歷史文化,感受北京3000余年歷史的變遷。
寓教于樂的園藝驛站覆蓋全區
在營城建都濱水綠道發白云觀東側段,有一處蒼翠掩映下的綠色空間——白云驛站。置身于驛站,身后是一道隔離塵世的樹叢竹林,眼前則是一派流動的河水,對岸就是緊鄰長安街的座座樓宇。在繁忙的都市生活里,誰不渴望能有片安逸的小田,在上面種種花、養養草。每周洪阿姨都會和她的伙伴兒們相聚白云驛站,周一下午學剪紙,周三下午學插花……“原來剪紙這么有意思啊!”剪紙課上,學員們舉著新剪出來的窗花,興奮地說。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的今日,人們越來越推崇居家文化和社區養老。白云驛站籌備之初,在附近調研了好幾個月,發現月壇14萬居民中,老年人占5萬,“因為上了歲數的人喜歡搞點盆栽,養點綠植,學點小技能,我們就想好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呢。”
如今,在西城區這樣的綠色驛站共有19家,全區每個街道都至少建有1家,形成了覆蓋全區的園藝文化推廣網絡。有居民沒事就會來驛站走走,因為那里空氣好,環境好,特別是花卉養的鮮艷多姿還時常更新,經常會參加驛站組織的插花培訓、微景觀、花卉盆組講座、干花貼畫等藝術活動,使居民就近就可以方便地體驗種植帶來的樂趣,免費領養綠植,并掌握一定的栽培知識。
公園綠地不斷刷新城市“顏值”
去年通過拆違還綠,先后建成大柵欄月亮灣景觀、廣寧公園等城市公園;今年上半年建成了京韻園、逸駿園、龍頭井等一批城市休閑空間,為全年綠化建設取得了開門紅;國慶節前夕,有5個足球場大小的廣陽谷城市森林“驚現”菜市口,又為“城市客廳”重新做了定義……這一連串的成績,是近幾年來,伴隨著全區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開展,西城努力發掘尋找城市空隙,將休閑空間建設與區域歷史相結合,將景觀打造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結果。原先城市中不起眼的邊角地、畸零地、閑置地,在西城園林綠化人的手里,搖身一變,成為一處處綠意盎然、鮮花似錦、處處充滿歷史文化氣息、各具特色的市民休閑場所。
熱鬧繁華的菜市口大街,一面是車水馬龍的都市景象,一面是曲徑通幽的靜謐森林。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小長假,不少市民聽說這里建成了一個3.44萬平方米的廣陽谷城市森林,便紛至沓來,爭相飽覽這片喧囂城市中難得的隱秘林間風光。已經退休了的徐阿姨,家住在東城區左安門,“十一”期間在微信群里看到廣陽谷的消息,和社區的幾位攝影愛好者帶著相機就來了,在這里看到了許多野生森林才有的樹冠、花草,讓她大飽眼福。
五年來,我區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和背街小巷整治等工作,大幅增加綠色生態空間,并推廣綠色生活方式。截至目前,全區共新增城市綠地面積33.69公頃,建成了各類公園近19個,綠化覆蓋率31%,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3%。其中,具有濃厚京劇文化氛圍的京韻園微公園,體現“速度、向上、活力”的逸駿園微公園,古典園林風格的城市精品小游園龍頭井微公園,有戲有詩有樹有花的藝術街東椿樹胡同,它們各具特色,文化氣息濃厚,深受百姓喜愛。
記者王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