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練兵九龍臺、隋唐漕運通天下、老子故居、孔子入周問禮……流經洛陽的伊洛瀍澗四條河流,故事最多的當屬瀍河。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狩獵采集、生息繁衍。瀍河靜靜流淌,這里文史交融,人文薈萃。作為洛河的一個分支,在上萬年的流淌中沉積了太多歷史的痕跡,還積淀了回漢和睦相處、多民族團結進步的厚重人文底蘊,供人們憑吊和遐想,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瀍河魅力。
曹操練兵九龍臺、隋唐漕運通天下、老子故居、孔子入周問禮……流經洛陽的伊洛瀍澗四條河流,故事最多的當屬瀍河。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狩獵采集、生息繁衍。瀍河靜靜流淌,這里文史交融,人文薈萃。作為洛河的一個分支,在上萬年的流淌中沉積了太多歷史的痕跡,還積淀了回漢和睦相處、多民族團結進步的厚重人文底蘊,供人們憑吊和遐想,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瀍河魅力。
瀍河兩岸遺跡密布 處處充滿故事
洛陽有伊、洛、瀍、澗四條河流,是促成洛陽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撐點。這四河之一,其中便有瀍河。
瀍河,在歷史上瀍河是一條名河。那時瀍河水力充沛穩定,河雖小但水流量平穩,非常適合人類在其旁居住、勞作、生活,甚至行船。
沿著瀍河西岸九龍臺街道緩緩而行,這里幽靜、安詳,誰能想到一千多年前這里卻回蕩著東漢末年的戰鼓馬嘶。
“東漢末年,曹操蓄意簒漢自立,為此他在瀍河以西修建了一座閱兵臺,即后人稱為的九龍臺,并在臺的南邊開辟了廣闊的練兵場。”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創建辦主任劉志軍介紹,這就是曹操曾經練兵的九龍臺遺址。在九龍臺街道的對岸是勒馬聽風街,相傳關羽曾匹馬單刀,來到離曹操練兵場僅一水之隔的瀍河東岸探聽曹軍虛實。
瀍河兩岸布滿了歷代人類生活的遺跡、遺物。在今孟津縣城西的班溝村,瀍河以南的臺地上,2010年在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了一處新石器遺址,說明在當時瀍河上游附近已有人類居住。
瀍河順流而下,瀍水之西,聳立著歷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及文昭皇太后墓。
在瀍河東岸的區域里,有一處著名的古代遺跡: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銅駝暮雨”。在隋唐時,這里曾是銅駝坊,是一個高雅的住宅區。由于位于瀍河之畔,這里地勢較低,故每當傍晚時分,家家戶戶炊煙裊裊、暮云沉沉,呈現出一派雨前的情景,故有“銅駝暮雨”之稱。
瀍河西岸,聳立著一組氣勢恢弘的建筑一一潞澤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九年,距今已近三百年。
新石器遺址、古代墓葬、古代建筑及廟宇……瀍河兩岸,從古至今發生了多少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上演了多少傳說。
老子孔子在這里相會 留下千古智慧
沿瀍河南行,一座小院隱藏在一個家屬院內。這座小院曾居住著一位我們的先賢:老子。
2005年3月,考古人員在洛陽市第二十四中學家屬院南院內一座正在拆除的老宅破舊墻體內,發現藏有原老子故宅的磚雕和石碑。
隨后,文物工作者又在該民宅內找到7塊青色磚雕,每塊長約29厘米,寬約16厘米,厚約5厘米,依次排列起來為“瀍東寺老子故宅”,為清代文物。
老子故宅遺址位于瀍河東岸,現被洛陽市第二十四中學家屬院包圍,青磚紅柱,古韻悠悠。它只剩下一間大殿,原有的門樓及東西廈房均不存在,原大門曾有精美的石刻雕畫,也已遺失。
老子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說創始人,東周時期,孔子曾多次率學生入周問禮,向老子求教。因此,老子思想對儒家文化的形成產生過重大影響,使老莊流派和孔子思想為基礎的“儒道互補”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不僅為我國道教文化和佛教禪宗的誕生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也直接促進了古典醫學、養生學、自然科學等的發展。
后人為了紀念老子、孔子這兩位我國歷史上的圣人相會,建立了“孔子入周問禮碑”。它位于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北側,此碑為清代雍正五年,河南府尹張漢、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時所立。
自古水陸交通便利 “國家糧倉”見證輝煌
崢嶸歲月,滄桑巨變。
洛陽市瀍河回族區這片土地曾是周、漢、魏晉、隋唐等朝代的京畿重地,自唐以來,已有阿拉伯、波斯等國商人來此經商定居,元朝又有大批回回軍留洛屯墾,經過明清兩朝,回族人口漸增。
“這與瀍河轄區在當時洛陽所處的位置有關。”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洛陽是唐朝時的東都,轄區是它的東大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瀍河縱貫其中,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為方便。隋、唐時期,官船、商船都是從這里入洛河經黃河而進入大運河下江南的,故轄區當時不但是東都洛陽的物資交流中心,而且是它的一個重要出入門戶。
中阿商人來往頻繁,客商車舟絡繹不絕,這種水陸便利條件,使轄區成為經濟繁榮,人文薈萃之地。過往的阿拉伯使節和商人,無論是西去長安,或東到沿海各港口城市,都要經過轄區,其中有些人長期在此留居、經商、安家落戶,成為轄區最早的回回先民。
在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瀍河鄉馬坡、小李村西,是回洛倉遺址,這是隋煬帝于大業二年設置的一座“國家糧倉”。1000多年前,全國各地的糧食經隋唐大運河運抵洛陽,儲存在這個國家級糧倉內。如今,回洛倉遺址成為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遺址點、隋唐時期中國發達的南北漕運的歷史見證。
在該區西北部,是含嘉倉遺址。唐王朝規定,東都洛陽以東的租米都先經隋唐大運河集中在含嘉倉,再由含嘉倉通過陸路運至陜州,含嘉倉因此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
歷史上,瀍河回族區所處的位置水陸交通便利,一直是通衢之地,回洛倉、含嘉倉印證了那些輝煌。
昔日人文薈萃文史交融 今朝宜業宜居現代化民族城區
“文史交融匯聚魅力瀍河,博古通今再創輝煌文明”。昔日,這里風景秀麗、人文薈萃,久遠的文明浸潤和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淀,給予了這一方水土豐厚的文明滋養。今日,洛陽市瀍河回族區依靠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蓬勃的發展生機,贏得了“洛陽東大門”和“河洛東方明珠”的美譽。
這是區委、區政府全力打造“服務型”政府的結果。近年,瀍河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注重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投入70%左右的財力用于興辦各項惠民實事,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該區籌措資金,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快經濟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家園;以“家風家訓館”、“農村文化大院”、“基層黨校”為陣地,以“最美洛陽人”、“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先進典型評選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及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把現代文明幅射到鄉辦和社區(村)。
“致力文明提升,建設人文瀍河、活力瀍河。”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洛陽市瀍河回族區進一步完善城鄉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民間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積極做好絲綢之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繁榮發展。
該區致力城鄉統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增強城區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管理,著力打造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民族城區。
弘揚飲食文化 交流烹飪技術 提升業務技藝 展示選手風采第三屆“車城狀元”烹飪大賽網絡展示開始報名
全城征集50名外來務工子女游覽三寰牧場
西安市人防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積極開展地鐵四號線監督檢查工作
東莞:加博會將首次舉行塑化產業對接會
淮北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濉溪縣管理部認真組織開展“雙報到”工作
昔日人文薈萃文史交融匯聚魅力瀍河
我市下周啟用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
首席成長官劉佳勇,非你莫屬明星BOSS“黑歷史”大曝光
孩子,愿你赴那似錦前程 ——高考首日側記
“最美社區居民”賈玉昌
崔洪剛會見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
全力以赴 確保省運會開幕式精彩圓滿
江蘇已有三地開展人工刀魚養殖 并“游”上百姓餐桌
德州經開區今年“氣代煤”改造22個村居3783戶
東營市地稅局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著力點積極服務企業發展壯大
燈光節霸屏微信朋友圈 到底是送門票還是體驗券?
急診室故事:一個醫生的告白
50個品牌齊聚海滄 15年改寫廈門車市版圖
沿江社區組織居民觀看老年人預防高血壓健康教育宣傳片
第二屆成都企業財務總監高峰論壇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