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的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里,一群來自莆田監獄的黨支部書記們在這里參觀、學習。他們觀紅軍標語,憶崢嶸歲月。
馬洪村是我市首批“中央紅軍村”。土地革命時期,中央紅軍和福建地方紅軍曾多次進入洪田開展革命活動,并在此駐扎,留下大量的紅軍標語和珍貴文物。這里的標語密度高、時間跨度長、落款番號多,成為“紅軍標語的博物館”,也是省級黨史教育基地,每年有近3000人次來此參觀學習。
近年來,我市在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同時,精心保護修繕文化遺址,力促紅色文化旅游品牌創建,紅色文化正逐步成為我市發展新亮點。
讓紅色文化煥發生機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有了文化的浸潤,城市才有特色與氣質。
三明獨特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去年以來,我市成立了由市委領導為組長的紅色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領導小組,建立了三明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為我市紅色文化傳承、精神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了機制作保障,我市便從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著手,研究紅色文化價值,用紅色文化鑄就城市底蘊。去年,我市成功舉辦全國紅色文化高端論壇,掛牌成立三明市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和閩學(朱子)文化研究中心,在《三明論壇》設立專欄刊發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文章,完成《蘇區
精神和時代價值的研究》等20余項理論研究成果,編印《長征從這里出發》《將樂革命歷史文獻資料匯編》等文史資料。
挖掘紅色旅游資源,讓紅色文化照亮城市文明,我市12個縣(市、區)在行動。寧化縣豐富紅色文化內涵,啟動《寧化紅色故事》稿件征集,撰寫《鳳凰山紅色往事——追記中央紅軍長征從寧化出發》等紅色文化專題文章20余篇;大田縣注重傳承,組織黨史工作者尋訪烈士親屬,收集、整理、挖掘革命歷史文獻、資料和回憶錄,完成《閩西北中央蘇區黨的宣傳工作》等文獻;清流縣實地調研,啟動《清流紅色歷史故事》《紅色清流簡明讀本》兩本書的編纂工作,出版后將以學生為主要受眾進行投放;尤溪縣開發旅游產品,排演經典實景劇《高老莊戰役——地道戰》等活動……
經過努力挖掘后,我市紅色文化呈現精品多樣發展的趨勢。《一切為了蘇維埃》等文學作品和《三明故事》《由人而神》等系列書籍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應運而生;《東方軍》《建蓮古事》等長篇巨作的推出洗滌心靈;《紅色三明》《軍號嘹亮》等歌舞劇到我市各地巡演獲得一致好評;《無悔的心》等電影成功上映;紀錄片《從永安出發》在央視《發現之旅》播出。
如今的三明,一本本文史資料喚醒一段段塵封的記憶,一個個古老的革命遺址見證著一幕幕紅色的歷史……紅色文化,為三明發展注入新動能。
讓紅色資源生生不息
保護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三明先行。
2017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三明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是我市首部實體性政府規章,也是我省首部專門針對紅色文化遺址保護進行立法的政府規章。率先立法,擰緊遺址保護的“發條”。《辦法》的制定實施,對我市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去年以來,我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各級紅色革命文物遺址排查認定工作,對各處革命遺址的歷史淵源、保護情況及名稱確定做專項調研,以市政府的名義公布了全市第一批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名錄共計60處91個點。
與此同時,我市積極開展申報工作,提升遺址保護檔次。篩選、公布一批紅色文化文物點為市、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促成一批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的紅色文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內外兼修,注重“向外”申報工作,也不忘“內修”提升自己。
我市加大與中央和省上的對接力度,全面啟動革命舊址維修保護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專題項目維修、整治工作。目前,建寧縣投入500萬元編制《建寧縣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提升改造方案》,寧化縣完成《鳳凰山紅軍街整體保護開發規則》,啟動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等重要紅色文化遺址遺跡的搶修性修繕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推進“中央紅軍村”建設管理工作有新進展:將樂縣完成溫坊村第一批市級“中央紅軍村”檢查驗收工作;寧化縣開展3個“中央紅軍村”紅色歷史文化資料收集、整理以及培訓紅色歷史文化講解員等工作;永安市對小陶鎮小陶村“樹荊堂”等3處紅色遺址進行修繕,共投入約70萬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近一年來,我市爭取各類資金1.1億元對紅色遺址進行修繕提升,命名了兩批25個中央紅軍村,組織29處紅色文化遺址申報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三明,一塊發展紅色旅游的沃土。
我市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共計353處,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發展旅游經濟、創建文化品牌提供基礎。今年以來,我市持續開展“旅游+紅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工作,著力深化紅色區域協作,激勵紅色旅游文化產品創意,開發旅游商品,推動資源共享。
其中,紅色旅游品牌“風展紅旗閩山碧”已融入“悠然三明”的品牌創建中,三明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包括寧化縣紅軍醫院舊址、中央紅軍長征鳳凰山出發地舊址等10個景點列入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
凝聚紅色力量,釋放發展活力。我市12個縣(市、區)結合區域特色,“各顯身手”。
沙縣打造“三色”旅游,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整合“紅色、古色、綠色”旅游資源,融合小吃文化城、淘金山、七仙洞等重點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泰寧縣創新紅色傳播,將紅色遺址與旅游開發結合,把紅軍街、朱德周恩來舊居等紅色遺址納入古城游覽線路中,免費向游客開放,豐富旅游內涵。
寧化縣開發“紅色+客家人文”“紅色+綠色生態”“紅色+美麗鄉村”等具有紅色文化內涵的創新、創意鄉村文旅產品。
……
紅色旅游助推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揮重大的教育價值。我市編制了《革命領袖與三明》《三明紅軍故事》等一批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讀本,把紅色的種子種在青少年的心中。
沙縣組織編寫“沙縣紅色土地地方教材”等,創作“紅色少年故事讀本”,推動紅色文化進學校,進課堂;將樂縣把紅色文化教育與學生素質教育緊密融合,在每年清明節之際,廣泛開展祭掃烈士陵園活動。
沙縣、將樂縣的做法只是我市傳承紅色文化的一個縮影,我市積極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讓全市人民在自覺感悟中傳承蘇區精神,努力把紅色基因注入血脈,化為行動,為新時期的新發展注入力量。
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市各地的紅色經典革命傳承猶如星星之火,正呈燎原之勢展開。
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智能化
鹽田區開展電動自行車火災隱患排查 嚴查違規充電
南國正芳春 忙煞看花人
泉州多措并舉 防范金融風險
今起224路公交車恢復原線路運行
我市大力加強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側記
市國資委召開2017年度市屬國企財務負責人述職會議
名山區傳達學習省委書記王東明來雅調研重要指示精神
龍泉市新增一批省級森林特色小鎮和森林人家
哈市推出54項“科普快餐”2018黑龍江·哈爾濱全國科普日活動舉行
關于舉辦“霍亂弧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檢測技術培訓班”的通知
江濱堤路綠化亮化工程基本完工城市顏值不斷提升
婁底市委組織部到漣源市調研離退休工作
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市交警支隊推進“放管服”改革新舉措
彭紅到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開展專題調研
龍巖市政協黨組召開擴大會議
我省開展“世界氣象日”系列科普宣傳活動
市委巡察組對源城開展扶貧領域專項巡察
審批“并聯” 網上“一窗通” 企業辦事環節越來越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