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連永升
2005年秋季的一天,我去龍口市黃山館鎮大脈村采風。大脈村位于黃山館鎮東南,地勢高峻,屬于丘陵地貌。村東南一公里處即為當地著名的黃山。大脈村東鄰楊家莊子,西鄰建新村、嶺西村,北鄰塂下劉家村。翻越南面那道嶺就是招遠地界。村子不大,印象最深的是老宅仍舊保持著舊貌,滿村都是青石鋪就的街路。攀談中,我結識了王秉鈞老人。老人亮出他保存多年的舊書信,其中一封是他的胞弟王秉盛72年前寫給全村父老鄉親的。我輕輕地攤開信,但見稍稍泛黃的信紙上,娟秀的鋼筆字工整而清晰——— 大脈村全體老少爺們:
身體健康,精神愉快。關于我從家里出來抗日以后,沒有和你們通信,不知現在村中情形如何,也不知現在村中組織的如何。千萬全村老少要攜起手來、團結一致,不要一(個)村的人民(村民)鬧的不團結,在我希望村中的青年知識進步分子快快來參加到咱們的部隊吧。我希望我家有大小問題請全體老少爺們多加照顧一步(下),我在這里抗日不是為了整個(全國)的老百姓嗎?
在(再)把我個人的好處來報告一下。我來到東北一看,這地方比(與)膠東不大相同,吃的穿的都不用提啦,就是這面(邊)老百姓對咱們認(印)象不很好,可是(那是)他們不了解咱們軍隊的情形。從前的東北(人)受小鼻子(對日本侵略者的蔑稱)十四年壓迫,老百姓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今天有咱們共產黨解放了東北,東北這地方馬上又變到(成)一個新的東北……革命敬禮祝愿你們永遠團結起來成一條心敝人 王日隆1946、2、25
王秉盛,字日隆,系王秉鈞之胞弟。1943年,年僅15歲的王秉盛在家鄉參加地方抗日武裝———黃縣(今龍口市)第七區區中隊。1945年9月,平度城(今屬青島市)戰斗勝利后,膠東軍區部隊整編,王秉盛所在區中隊升級為主力部隊,編入膠東軍區十四團。隨后,王秉盛隨部隊渡海到東北。是年底,所部編入遼東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第三團,王秉盛擔任該團部偵察通訊排班長。
1946年的2月25日,即古歷正月二十四日,王秉盛提筆寫下這封感人肺腑的信。此時,他所在的部隊抵達東北剛剛3個月。這位只上過5年小學的青年,在信中發出真誠的呼喚:愿村中的老百姓團結一心,愿知識青年早日加入參戰隊伍、保家衛國。
寫這封信時,王秉盛的父親在寶清縣(今屬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謀生,在兵荒馬亂的戰爭歲月里,闖關東的他與家鄉斷了音訊。因此,照顧祖父母的重任只能由王秉盛的哥哥王秉鈞一人承擔。1947年,即寫完這封信的一年兩個月之后,王秉盛在梅河口(屬吉林省)戰役中英勇犧牲。(注:信中所有標點符號、注釋及括號中內容,均為作者所加。)
江東控股集團舉辦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專題報告會
吉安舉行“美麗中國”少兒手繪地圖展 有近百幅作品
市農委扎實開展“五一”節日期間公路動物衛生監督檢查工作
寧遠縣十二小校本培訓:做一個有幸福感的老師
市區萬象新城發生火災幸無人員傷亡
【煙臺故事】72年前 他寫信給全村父老
巴中市紅魚洞、黃石盤大型水庫完成移民投資9.37億元
市安監局:我市加強 “兩灌”化工園區企業停產期間安全生產檢查
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寶安區稅務局掛牌成立
寶寶產檢正常出生后畸形 父母告醫院索賠130余萬
詩意蕪湖 詩意童年
馬鞍山“人保車管服務站”正式啟用
當好“城市美容師” 建設美麗三門峽
高溫帶旺青草藥銷售
“兩會”歸來忙宣講 《“章”口就來》掀熱潮
就業創業實現首季“開門紅” 近萬人走上新崗位
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事項:職業教育工作開展情況
陽江日報社:召開大會表彰先進 加快融合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
守護一湖碧水——新時代的“洪湖護衛隊”
我市旅游產業拓寬精準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