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出來的脫貧激情
——昭化區教育局駐村扶貧紀實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黨的十九大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繪了鄉村振興藍圖。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一環,如何讓農民袋里有錢、居住安逸、精神富有?昭化區教育局在駐村扶貧工作中,以“比”為主題詞,持續激發農民脫貧奔康內生動力。
產業發展比收入
“今天一大早,我跟家人就來摘茄子,80多斤,賣了60塊錢。這會兒天氣還不熱,來給茄苗打芽子。”臨近晌午,年近七旬的香溪鄉傲盤村村民魏元陳還在自家門前的產業園勞動。一說起自家的產業園,一向拘謹少言的他就打開了話匣子,“芽子要不及時打掉,就會白白耗費掉營養,茄子就長不好。今年我種植千兩茄子1.2畝,平均每次能采摘茄子120多斤,有80多塊錢的收入。千兩茄子采摘期長,6月至9月都能采摘,種一季能采摘45次左右,算下來一年能收入3600多塊錢。”
產業前景一片美好,魏元陳喜笑顏開。誰曾想到他曾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2013年,他24歲的兒子重病離世。加之近年來他又因雙膝關節壞死、肩膀錯位等,相繼做了膝關節、肩關節置換等3次大手術,妻子也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不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十幾萬的外債。
“那個時候眼前都一片黑,我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魏元陳講道,“幸運的是我趕上了精準扶貧,在區教育局駐村干部的幫助下,種植了1.2畝千兩茄子,養了16只羊,還養了100多只雞。這幾年收入不錯,我的外債不多了。到明年,就可以還清了。”
一提起區教育局的駐村扶貧工作,魏元陳就來勁:“他們送雞苗、送茄苗,還想辦法調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哪家的產業發展好了,收入提高了,他們還給評比獎勵,一包肥料,300塊錢,不多,但實實在在起到了激勵作用。現在,我想的最多的是,明年一定要多種茄子多養羊。脫貧奔康,我有的是信心。”
像魏元陳這樣受益于“產業發展比收入”活動的貧困群眾還不少。元林村社員邢子倫,在區教育局幫助下,建起了6畝紅豆杉基地,近年來獲利2萬余元,他產業增收致富的腳步邁得更加堅實……據統計,香溪鄉元林、椿陽、傲盤105戶建卡貧困戶“家家有庭院,戶戶有產業”,實現了年人均純收入3900元,他們的口袋逐步鼓了起來。
“產業發展是打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昭化區教育局駐村扶貧負責人馮燕春說,“脫貧攻堅工程實施以來,我們堅持‘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策略,走‘造血式’扶貧的路子,著力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形成產業助推精準扶貧的局面。開展產業發展比收入活動,就是要釋放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我們激勵農戶發展個體產業,更注重培育集體支柱產業。”
為促進集體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昭化區還在幫扶村之間、幫扶社之間開展產業發展評比活動。為讓幫扶村社站在同一競爭起跑線上,昭化區教育局聚焦基礎設施改善,打通斷頭路200余米,硬化產業路500余米,修建排水溝渠1000余米……如今,在昭化區教育局幫扶下的香溪鄉元林、椿陽、傲盤三個村的桃苗培育園、桑果園、千兩茄子種植園、耙耙柑果園、藤椒園共510余畝,生豬、牛、羊、雞養殖場15個,集體支柱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環境衛生比風貌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一個人人向往的人居環境。
見到傲盤村二社的梁培林時,他正在院壩邊修剪一棵桂花樹。“每年我都修剪它,剪成一個圓球,有型,就是好看。”梁培林雖是建卡貧困戶,但他熱愛環境美化是出了名的。當別的建卡貧困戶選擇住房新建時,梁培林果斷地選擇了土坯房維修。“我家的土坯房基礎好,室內設計合理,推倒重建,可惜。我花了3萬元,為房屋‘穿衣戴帽’,屋內貼了地磚,還把火塘改成了壁爐。嘿,冬天烤火暖和,還一點灰塵都沒有,安逸!”
顯然,梁培林的妻子王素華對自家的居住環境很滿意。“每天勞作回來,在這明亮的客廳里休息、喝茶,感覺自己就是城里人,甚至比城里人過得巴適。”回想起以前糟糕的居住環境時,王素華直搖頭,“周圍鄰居的雞鴨亂放,糞便亂排,出門都不知往哪放腳,遇到臭水溝不得不捂著鼻子走。”
退休在家的教師梁宗全說:“移風易俗,從改變觀念入手。區教育局的駐村干部意識到,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脫貧奔康的必要條件,他們帶領村民美化人居環境。”區教育局著眼農村民居環境臟、亂、差問題,編寫了《脫貧奔康三字歌》,并組織社員誦讀;組織全區美術教師在村民住房外墻畫畫,核心內容就是感恩勵志、培育新風。“改變觀念只是第一步,形成習慣才是關鍵。我們搞環境衛生評比活動,每月一次,不僅給優勝家庭頒發證書分發物資,也曝光表現差的。人都有面子思想,這樣堅持了一年多,表現差的也成了優美環境衛生的創造者。”傲盤村第一書記仲明兵頗有感慨。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保護環境衛生,都成了我們的一種行動自覺。”梁培林的妻子說,“鄰居們相互影響,環境衛生打造‘比’著進行。今年,我家獲得了兩次獎勵。還有一次本來是被評選上的,但被我拒絕了,具體原因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優秀。”
區教育局主導的“環境衛生比風貌”與“村民道德積分”活動相結合。每次被評選為優勝家庭的,可以積累相應的分數。當分數達到一定額度,就可以到“道德超市”兌換相應的生活用品。自2017年活動開展以來,共舉辦環境衛生評選活動3次,150個家庭先后受到表彰,發放獎勵物資150件套。
“青山綠水間,參差幾院落。路上無雜草,檐溝無落葉。自家門前清,全村面貌美。”這是人們對如今傲盤村的評價。
“變化實在太大,有時還不敢相信。”傲盤村主任魏元中說,“村民在搞好自家環境衛生的同時,也主動關心全社乃至全村的衛生情況。有時會看到,村民拿著掃帚打掃通村路通社路。這不是他們的責任,但他們愿意去做。村民的思想境界、生活境界提高了一個層次,這是我們最樂意看到的。”
孝老愛親比風氣
“百善孝為先”。孝,為美德之本。為培育村民美德,豐盈村民精神世界,區教育局駐村工作隊以“孝老愛親比風氣”活動開展為切入點,通過典型示范,帶動全村良好風氣形成。
“都是兒子兒媳護理得好,要不然的話,我墳頭上的草都長了好幾茬了。”一談起自家的兒子兒媳,74歲的香溪鄉傲盤村村民夏開秀就十分動情,眼淚簌簌下落。11年前,她摔傷了頸椎,神經受損,下肢不聽使喚,半癱在床。老人家的大媳婦敦秀華孝順老人在本鄉是出了名的。“聽到母親摔傷的消息后,我和妻子立馬放棄在新疆的工作,回到老家專心照顧母親。一日三餐,妻子都送飯到床邊,大小便都由她伺候。我沒有想到的,她都想到了。”老人的大兒子梁宗生對妻子敦秀華贊嘆不已。為了安心照顧老人家,梁宗生夫妻自學廚師,在老家開起了農家樂。長哥長嫂的示范作用影響深遠,梁宗生的三個弟弟三個弟媳也主動對老人家噓寒問暖。因為老人,一家四兄弟四妯娌異常團結。
“過年過節,一大家人好幾桌,就在我家吃飯。都說兄弟長大是仇人,但是我家的這幾位,親熱得不能再親熱了,這么多年來紅臉的話都沒說過一句。在照顧老人上,都各盡其力,要是哪個沒時間沒那個經濟能力,其余的就補上,從沒哪個抱怨,沒哪個要算經濟賬的。”敦秀華說。
梁宗生夫妻不僅僅孝敬自己的父母,就連對自己姑姑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姑姑是苦命人,自己面前沒有兒女,抱養了一個,加上神經出了問題。姑父去世早,姑姑就成了孤寡老人。去年過年后,我們幾兄弟就把她接來養老。老人家94歲了,精神很好,我看她活到一百歲沒有問題。她活多少歲,我養她多少年。”梁宗生說。
梁宗生夫妻孝老愛親的事跡被區教育局駐村工作隊敏銳地捕捉到。他們走村入戶講,集中村民在夜校講,把孝老愛親的種子播撒到村民心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僅傲盤村5個社,就有27人放棄在外務工的機會,回鄉照顧老人。“孝老愛親比風氣”活動開展以來,共樹立梁宗生等典型5名,尊敬長輩、關愛親人、和睦鄰里成為風尚。
抓住了關鍵點,就把住了打通村民精神領域的金鑰匙。為了引導村民學知識學文化,摒棄迷信、賭博等不良風氣,區教育局駐村工作隊還籌資3萬元,在元林、椿陽、傲盤三個村建立了農民書屋,用科學知識、先進文化搶占村民的精神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實施脫貧攻堅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昭化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永璽說,“只有群眾個體精神世界豐盈了,一個地方的良好家風、村風、鄉風才能形成,脫貧攻堅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羅光永)
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江西贛州“合家歡”活動
嫩江縣16家單位獲得“誠信維權單位”榮譽稱號
江陵警方夜間開展突擊反恐演練
周口廣播電視臺到扶貧村開展“聯幫聯建”送清涼活動
市區公交線網第二批出爐!新增5條優化46條
“比”出來的脫貧激情——昭化區教育局駐村扶貧紀實
致全市衛生與健康工作者的慰問信
游家鎮部署2018年度全員人口信息清理工作
盧正大參加市委統戰部機關黨支部作風建設專題組織生活會
汛前備戰一絲不茍 蕪湖防汛備戰工作掃描
《榮耀20年 造夢再啟航》(3)原創家具設計綻放繽紛生活方式
日照市紀委監委召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監督執紀監察工作推進會
凌源兩大電商平臺同日上線
市政府召開工作會議 推進市政協專題調研有關事項落實
端州區對城市出入口進行綠化整治
東星社區丨攜幼共學消防知識 防火防災娃娃抓起
第三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微電影征集啟動
5月起我省將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標準
市十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共收到建議等124件
一論打贏打好脫貧“百日攻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