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新聞網6月28日訊(ymg記者 慕溯 實習生 方策通訊員 李清哲 柳孟琦 攝影報道)他的一生都在“前線”:戰爭年代,他在前線奮勇殺敵,身體里留下歷史的痕跡;和平年代,他帶領村民走在致富“前線”,土地上留下為民的光輝。昨日,記者走進棲霞市唐家泊鎮肖家夼村,探訪90歲老黨員史均高奮斗的一生。
????身負重傷不忘救傷員
????史均高老人出生在貧苦家庭,生活的艱辛與戰爭的殘酷磨煉著他的堅強意志。17歲那年,史均高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自愿參軍入伍,成為解放高密、濰坊、平度等戰役中的一員。“我所在的部隊是許世友將軍的膠東軍區部隊,當時我們人數遠少于敵軍,許將軍的跳躍戰術用得厲害,我們是以少勝多啊。”說起往事,史均高老人的自豪感洋溢臉龐。1946年到1947年,史均高擔任所在部隊的步兵班長。據老人回憶,在1947年平度戰役時,國民黨軍躲在河岸邊,架有重機槍,且有巖體保護,我軍卻“一覽無余”,明顯處于劣勢,久攻不下。作為班長,史均高分析地形,利用河岸隱蔽,從國民黨軍側面帶領小部隊進攻。他不懼危險沖鋒在前,槍林彈雨中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左耳不幸被炮彈震聾。此時,國民黨軍陣地被攻破,史均高所帶領的二班、三班共24人都沒有受傷,圓滿完成了任務。
????1947年2月,史均高被推薦加入中國共產黨。問及入黨時自己的想法,老人滿含熱淚:“我當時雖然年輕,但對黨的認識是深刻的,我從不考慮自己的得失,我知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未來,沒有希望。舊社會時期,窮苦人民無法翻身,終于有人站出來反抗舊社會了,我們要跟著干,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正是因為親眼目睹了戰爭的血腥和殘酷,史均高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而這個想法一直持續到現在,從未動搖過。
????1948年,史均高加入子弟兵團,參與過百萬雄師過大江,跟隨解放軍去過杭州、蘇州、嘉興、紹興、錢塘江等多地,一直在部隊后方協助解放軍作戰,身體中彈負傷,腿上殘留炮彈皮,仍不忘救治前線傷員,期間去往前線搶救回傷員達10余人。
????全心為百姓謀福利
????返鄉,是一場新的“戰斗”。
????在史均高看來,在哪里都可以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后,史均高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改造和新農村建設中。1949年,史均高回鄉擔任青年書記,1952年,農業合作化時期,在18戶的初級合作社里,史均高帶頭苦干,深受百姓擁護。
????1960年,史均高任肖家夼村黨支部書記,在任的30多年時間里,帶領黨員、群眾逐步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上任初期,為改善落后生產條件,他帶領黨員、群眾連續奮戰,整改土地600多畝,建設大小水塘16個,在唐家泊鎮最早發展蘋果種植,既樹立了典型,也讓群眾嘗到了甜頭。為轉移多余勞動力,又發起成立磚瓦廠,在建廠、調試設備等關鍵時期,史均高90多個日夜吃住在廠,手指頭被砸掉3個仍堅持在崗,磚瓦廠產生效益后,村集體收入大幅提升。“我要為老百姓著想,光吃上飯還不行,老百姓也要過上好日子,要發展經濟讓家家戶戶都富起來,這是我當書記時的追求。”老人眼神堅定而執著。當談到這一生做過最滿意的事時,老人笑著說:“最滿意的,就是讓老百姓富起來了。從最開始的每戶每年只能吃200斤口糧,到后來的每戶每年500斤口糧,老百姓不愁吃了。而且我帶領的磚瓦廠工資比木匠瓦匠還高,老百姓不缺錢,1975年大評比時,我們村村民的收入位于全縣前列。”老人記憶清晰。據了解,在當時,只要提到肖家夼村,棲霞的老百姓無一不伸出大拇指。如今,已近鮐背之年的史均高,仍然一如既往關心村里的工作,積極發揮余熱,經常帶領村里的老人義務勞動,充分彰顯出了一名老黨員、老書記的黨性光輝。
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主任會議召開
“清閑促建” 讓2000余畝土地不再“沉睡”
淇縣縣委、縣政府領導春節前夕看望慰問公安民警
全市脫貧攻堅暨實施鄉村 振興戰略協調推進會召開
關于柳東新區投資投訴平臺的公告
90歲老黨員史均高在戰爭年代奮勇殺敵 如今帶領村民致富
快訊:老小區業主私自加裝電梯 今天被拆除
玉米“保險+期貨”助力我市農業產業發展
義烏繞城高速 將對ETC客車免費
婁底市林業局開展警示專題教育
濟寧書城文化綜合體購置建設項目簽約
南溪南:“動靜結合”謀振興
睢縣潮莊鎮郭莊村:蘆筍種植引來電商聚集
楓亭鎮開展鐵路沿線綜合環境系列整治工作
“小康路上,一廁也不能少” 常山:到農村困難戶中搞廁改
方成同志逝世
市政協調研督辦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案
市總工會獲全國“書香三八”讀書活動優秀組織獎
強化監管 規范房地產廣告市場秩序
【精準脫貧】瀘溪:強化特色品牌營銷助推發展生產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