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形成脫貧攻堅合力
江門探索精準扶貧新路
我市構建社會化大扶貧格局,開展百企扶百村行動,推動企業與貧困村對接。
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結合企業自有資源和用工平臺,創新社會化精準扶貧模式,解決貧困殘疾人就業難問題,讓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保險扶貧是破解我市貧困人口因病、因殘等致貧、返貧問題的一劑“良藥”。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江門,在脫貧攻堅路上“先走一步”,在全省蹚出了一條“統籌城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我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完成建檔立卡的5097戶16659位貧困人口精準脫貧任務,持續推進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改革試點。
今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推動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改革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推進低保制度和扶貧政策有機融合,通過政府低保兜底、扶貧政策分類施策,建立常態化、全覆蓋的城鄉精準扶貧長效機制,探索具有江門特色的城鄉扶貧新路,為全省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供經驗。
文/圖 唐達(除署名外)
a 在全省率先試點“兩線合一”
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是我國反貧困工作中最主要的兩大政策工具。在以往的反貧困斗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長期以來,這兩項政策相互獨立運作,分別由不同的政府部門負責,制度上缺乏銜接,認定對象和標準也不盡相同,難以形成工作合力。
隨著扶貧開發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扶貧工作目標逐步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減緩相對貧困,扶貧開發工作方式也從原來的“攻堅戰”走向常態化和長效化。實現城鄉低保線和扶貧線“兩線合一”,推動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對接,已成為新形勢下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任務。
為爭取作為全省“兩線合一”試點市,去年4月,市扶貧辦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組建研究團隊,謀劃江門市“兩線合一”試點工作課題,探索構建常態化、全覆蓋的城鄉精準扶貧長效機制。經深入調查研究,形成了《扶貧線和低保線“兩線合一”研究報告(初稿)》和《改革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初稿)》。
今年2月26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改革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會議強調,要把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改革試點工作作為我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針對低收入人口的常態化、全覆蓋的城鄉扶貧長效機制。
目前,《關于推動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改革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已正式印發實施。記者從市扶貧辦了解到,在全省乃至全國均沒有可供參考經驗的基礎上,實施方案首次從“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合二為一”的“對象合一”,以及“低保制度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的“政策合一”兩方面,實現了“兩線合一”。
據悉,推動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改革試點,不僅是我市打贏新時期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更是“先走一步”的精準扶貧“江門模式”,逐步從消除絕對貧困的“攻堅戰”,向常態化、長效化扶貧模式轉變的重要探索。2019年,我市將對前一階段試點工作進行總結,試點經驗和成果將逐步推廣,這也將為全省推進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b 將不再區分低保戶和貧困戶
低保標準是按照當地居民衣食、水電等生活必需費用進行認定,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調整。2016年,我市在2.9萬戶低保戶中,按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600元(臺開恩三市農村低于5040元)的標準,認定有勞動能力的城鄉低保家庭作為城鄉精準扶貧幫扶對象。
這意味著,我市在認定標準上已率先實現了扶貧線與低保線合一。此外,我市精準扶貧還突出了“城鄉統籌”的特點,把城鎮有勞動能力的困難家庭也納入幫扶范圍,實現幫扶對象合一。記者從實施方案中看到,在近年低保標準持續提標的基礎上,我市今年還將進一步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達到800元/人/月。
2018年是我市開展城鄉扶貧體制改革試驗的實施階段。這一階段,我市將全面完成建檔立卡的5097戶16659位貧困人口精準脫貧任務,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繼續由低保政策兜底。而已在扶貧支持中實現脫貧的低保戶,達到退出低保條件的,則可繼續保留原有低保待遇及補差水平6個月,然后由民政部門認定并按政策規定退出低保。
實施方案提出,在今年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的基礎上,我市扶貧標準和低保標準將同步提高,城鎮低保補差水平將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75%,農村不低于50%,并將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標準和補差水平逐步提高的工作機制,實現脫貧標準與低保標準“兩線合一”,城鄉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實施方案提出,實現“兩線合一”后,將不再區分低保戶和貧困戶,統稱為低收入人口,同時探索建立一套能夠量化反映城鄉居民家庭貧困程度的指標體系,建立可進可出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管理機制,成為我市“兩線合一”試點的重要創新。
記者了解到,相比于目前“一刀切”的指標標準,該體系將綜合考慮人均收入、勞動力以及教育、醫療、住房等剛性支出情況,并建立低收入人口基礎信息數據平臺,實現信息化管理、實時動態監測,對低收入人口進行積分制管理,每半年調整一次低收入人口名單。
c 發揮社工組織“補位”作用
“2018年,全市城鄉低收入人口發生率控制在2%以內。”實施方案提出的這一目標任務,將惠及更多低收入人口,并把低收入人口控制在穩定的范圍內。而“兩線合一”,不僅要完善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機制,更要推進扶貧政策與低保制度的有機銜接,實施按需精準施策。
實施方案要求,我市要把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范圍,實行應保盡保,做到政策全覆蓋。尤其是,對于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就業幫扶的家庭要實施政策性保障兜底,針對致貧原因實施分類施保政策,包括健全大病救助機制、建立健全“精準扶貧重點幫扶對象”醫療保障扶貧制度等,完善社會救助制度。
面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主要是通過政府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以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創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手段實施幫扶,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實現增收脫貧。這其中,關鍵在于增強低收入人口的“造血”功能,如挖掘產業扶貧增收潛力、加大就業創業扶持力度、創新農村金融助農孵化器等。
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記者留意到,搭建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平臺,已成為精準扶貧“江門探索”的重要創新。除了“千(萬)義工助千戶”“百醫牽百村”“百企扶百村”等正在實施的幫扶機制外,實施方案創新性地把社工組織所發揮的“補位”作用納入其中,成為社會化大扶貧格局的重要力量。
2015年開始率先在新會區試點開展社工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去年,該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4個社工機構,對該區938戶2992位貧困人口實現社工跟蹤全覆蓋,在政府扶貧工作沒有涉及到的環節中起到了很好的“補位”作用。
同時,實施方案還提出,將繼續完善資源激勵型財政補貼政策,確保到今年底全市所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可支配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發揮基層黨建助推精準扶貧作用,加大對致富能手、合作組織的培育扶持力度,通過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低收入人口發展生產、就業增收扶貧。
改革者說
市農業局副局長、 市扶貧辦主任譚俊彥:
扶貧工作將轉入 制度化、常態化
自1986年大規模開展反貧困工作以來,消除絕對貧困一直是主要工作內容。黨的十八大確立了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仍會有相當數量的低收入人群,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將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減緩相對貧困。譬如,如何降低貧困發生率、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如何針對相對貧困人口的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扶貧開發政策,都將成為下一階段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
“兩線合一”不僅適應了扶貧工作目標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減緩相對貧困的要求,同時也適應了扶貧工作方式從運動式走向制度化、常態化的要求。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后,絕對貧困現象將會徹底消除,扶貧工作將會轉入制度化、常態化。
整合低保制度和扶貧政策,實現低保線和扶貧線“兩線合一”,是建立制度化和常態化扶貧機制的重要內容。這兩種制度的聯合施策,將讓更多的低收入群體得到實惠,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穩定解決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
“兩線合一”是確保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的重大舉措,也是做好新時期扶貧工作的必然要求。
下一步,我市將重點抓住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實,著力推動低保線和扶貧線合二為一,確保“兩線合一”改革試點工作取得實效。通過設定一個合理的低收入人口發生率(2%以內)和低保補差水平(城市為75%以上,農村50%以上),制定一個低收入人口能進能出的管理評定標準,實現低收入人口的動態管理,從而更好地發揮低保制度的兜底脫貧功能,確保徹底消除絕對貧困。
同時,整合民政、扶貧等部門的信息,建設一個大數據平臺對全部低收入人口進行精細化管理,圍繞低收入人口制定一套有針對性的幫扶政策體系,提高政策投放的精準度。通過社工和義工的介入,為政府的幫扶工作進行“補位”,以達到幫扶工作的常態化管理,最大程度減少相對貧困的發生,形成一套覆蓋城鄉的常態化扶貧機制。
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調研員肖紅軍:
托底線 重銜接 完善救助體系
注重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有利于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充分發揮民政救助托底線、救急難作用。對于低保對象中有勞動能力的家庭,按戶施策,落實幫扶措施,解決發展問題;對無勞動能力的由低保政策兜底,保障基本生活。
深化城鄉統籌扶貧機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方面,繼續提高我市低保標準和低保補差水平,實現全市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對低保中的特別困難群眾,分類施策,以全面提高低保救助水平,實現低保標準與脫貧標準相銜接。另一方面,規范救助對象經濟情況認定,結合信息化核對、入戶核查、隨機抽查、社會監督等方式,加強對象認定排查,使對象精準、政策高效。探索建立城鄉居民家庭貧困狀況量化指標體系,綜合評估貧困程度,完善動態管理機制。
落實低收入家庭救助機制,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推進扶貧政策與社會救助政策的有機銜接。完善臨時救助制度,防止貧困家庭因突發情況返貧,建立健全扶貧醫療保障制度,對重點幫扶對象100%實施醫療保障,消除因病返貧。
加強信息數據銜接,整合優化民政、扶貧、人社、殘聯等部門信息,建立低收入人口基礎信息平臺,推進幫扶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救助部門間信息共享,實現幫扶對象按需施策,科學分配扶貧資源,防止重復救助。(張華熾)
“愛本傳城”舉辦第二場公益活動 親子家庭分享繪本故事
浙江自貿試驗區兩個法庭昨授牌成立
自制酵素喝成急性腸胃炎 醫生提示自制風險高
秀洲創新黨建積分制煥發基層黨建新活力
一條“長蟲”遛進倉庫嚇壞女工 十堰消防將其捕獲野外放生
江門探索精準扶貧新路 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合力
淮北市舉辦中學生防震減災知識大賽
旌陽區孝感鎮人大對“意見建議”辦理情況“回頭看”敢于監督 善于監督
關于全市“散亂污”企業污染問題“清零行動”工作情況的通報(第十一期)
市委市直機關微黨課電視大賽決賽成功舉辦
龍華街道舉辦春季大型公益招聘會
浉河區轉隸人員到崗履職
“互聯網+支付”收費模式 創新服務新體驗
緊繃消防安全線 演繹校園平安曲——安鄉縣城東小學開展消防演練活動
寧波27家農村文化禮堂獲評省“五星級”
寧化長汀攜手共護一河清水
市聯排聯調中心開展重陽節慰問退休職工活動
清圖講堂第28期 如何閱讀一本書
把廢舊報紙變成創意畫作 長沙學生體驗環保教育課
2018年第二十二批二類醫療器械備案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