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
上周,筆者的一篇《糾結的烤地瓜》一文刊發后,一位好友看見此文后,便和筆者聊起此事。
我們的聊天從文章說起,以番薯為中心,最后以吃收尾。看來,在吃貨大行其道的今天,說起吃,就會與n多的人有共同語言,就有n多個,說也說不完的話題。
的確是這樣的。不要說別的什么,就單說番薯這一樣,就有太多太多的話題可以聊。不過,這回在說番薯之前,要先從一樣老物件說起。這樣老物件,有明顯的季節性,天氣越冷,大家越喜歡它——火熜。
火熜是個通稱。按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為篾竹火熜、銅火熜、洋鐵皮火熜,其中使用竹子編制的火熜最為普遍。竹火熜外部是篾匠用竹篾編制而成,編制時既需要經緯分明,精致好看,又要紋路緊密,整體平整,結實耐用。
火熜上部有個拎手的把子,中間鏤空,里面可放置白鐵盆。過去,農村里都燒柴火。在冬季,從灶塘里用火鏟先鏟出爐灰墊底,再把木炭火鏟進爐灰里,上面覆上一層爐灰,便成了一個現代版的“暖寶寶”。
度娘上說,火熜,是舊時江浙一帶人們在冬天時取暖的一種器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火熜的使用相當普遍。火熜在臨安昌北、昌西農村地區是重要的取暖用具,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形成了悠久的火熜文化。在我看來,一種東西上升到了文化的層面,這其中一定是歷史悠久的。據說,在臨安市昌北農村婚嫁也少不了火熜作為嫁妝。
如今,取暖神器無數,但是,論起綜合功能,都不能和火熜相提并論。火熜小巧輕便,走家串戶,大家都喜歡拎一個火熜,既可以烤手,又可暖身。當然,也是可以用于烤腳的。火熜上面有個篩子,為了防止小孩子的手腳伸入。于是乎,人們利用火熜一邊取暖,一邊烘烤番薯干、烘年糕,讓火熜發揮無限功能。
說到在火熜上烘烤番薯干,我和朋友都覺得,在火熜里煨番薯是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她說,她小的時候,不像現在,家里使用天然氣。那時,家里是燒柴火的。冬季,從灶塘里用火鏟先鏟出爐灰墊底,再把木炭火鏟進爐灰里,接著拿一兩個小番薯放進去,上面覆上一層爐灰,便開啟了煨番薯模式。
煨番薯的時間挺長,等待的時刻便是心焦的時刻。至于一個番薯要煨多少時間才能熟,我們現在已經不記得了,就是知道,在等待的那段時間里,時常忍不住拿一根小棍子,一次又一次地從炭里撥出番薯看一看,用食指按一下,外面滿是爐灰的番薯,有沒有軟,有多軟了。至于什么時候番薯煨熟了,可以吃了,這個完全憑自己的經驗。
煨熟的番薯,會有一股香氣從火熜里冒上來。這時的我們,會循著香氣用手上的小木棍把“香源”——番薯撥出來,再拿兩根小木棍,像筷子一樣把番薯夾出來。有些小男孩,則先用小木棍把番薯從爐灰里撥出,讓番薯露出來,然后直接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煨好的番薯從火熜里拎出來。很多時候,因為煨好的番薯太燙,還沒來得及拿離火熜,手指已經被燙得不行,扔下了番薯。有動作快的人,則已經把番薯扔在火熜邊的地上。這時,推著煨好的番薯在地上翻滾幾遍,甩掉番薯外殼上的爐灰,順帶著讓番薯自然降溫,就準備動手品嘗煨好的番薯。
如今,數九寒天來臨之際,人們取暖的方式千變萬化,從早期的熱水袋到如今的充電暖寶寶,還有空調、暖風機等等。但是,無論哪種取暖神器,都不像火熜這般,帶給我們那么多美好的記憶和與吃有關的話題。
我嘗試我成長(王遠卓)
近3個月查處超限超載運輸案件226宗
我國奶業加快轉型升級邁進全面振興新時代
雷歌雷劇進校園
青川縣“六雙”戰略布局全面推進項目大突破
火熜里煨番薯
武陵源區部署2019年部門預算編制工作
靳磊參加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二聯組討論
賈汪區獲評“中國生態魅力區”榮譽稱號
市城管辦第七次曝光庭院環境問題
楊浦區民族宗教工作創新發展再上新臺階
廈航烏魯木齊至濟南航班因故障返航 旅客已登調換飛機
丹江口庫區投放12萬尾魚苗增殖放流 漢江增添新活力
市委農村工作暨全市總河長會議召開
92號汽油零售價今起每升降0.15元
2018年山西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啟動
紅安“4.19”重大森林火災案件偵破紀實
我市太極拳愛好者給全市人民拜年
強化生態考核 立足生態資源 用活生態優勢 永新巧妙做好山水文章
世園足球場主體完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