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租車司機廖師傅愛上了手機搶答交通法知識題,在微信上關注“武漢交警”公眾號,上面有10個交通法規選擇題,全答對得3分,可抵違章扣分。據統計,在武漢,每周至少有700名司機參與這一普法活動。這僅僅是武漢市全城開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一個縮影。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高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武漢迅速行動,開展了憲法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進校園、進軍營、進網絡”活動,形成宣傳熱潮。
千余場講座,黨政部門帶頭學法
5月10日,武漢市政法領導干部輪訓班在市委黨校開班,武漢大學副校長周葉中對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提高了政法干部對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理解和認識。
5月22日,市政府常務會議開展學法活動。邀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方世榮教授,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為主題作輔導報告。市領導強調,要嚴格落實第一責任人職責,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增強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在新洲,區政府召開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學習了憲法修正案。在硚口,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請來武漢大學江國華教授,專題講解《修憲精義》。在武漢開發區(漢南區),全國人大代表、律師蔡學恩為全區近300名副處級及以上干部作“憲法及憲法修正案”專題輔導。
截至目前,全市各區、各部門共舉辦中心組學習憲法和輔導講座1540多場次,學習人數11萬余人。
從孩子抓起,線上線下共同普法
“國家保護公民,公民保衛國家,這種精神,源于我國的憲法。”4月12日上午10時許,鄱陽街小學“微班會”上,劉承瑛老師與學生就電影《戰狼2》營救海外華人華僑的故事,展開了憲法學習討論,“憲法第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憲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在武漢市憲法宣傳活動中,組織百萬在漢大學生和百萬中小學生學習憲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對孩子的法治教育,為法治武漢、法治中國建設培養人才和梯隊,提供動力和引擎。
在全市各單位,結合自身特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憲法宣傳活動。在江夏區小朱灣,在景區原有的景觀中植入了法治元素,通過法治趣味游戲串珠、法治文化墻、法治浮雕等為整個景區營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圍。市司法局以社區律師為抓手,線上線下,貼身為小區居民普及憲法知識,送去暖心的法律服務。市中級人民法院與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的“周二之約”欄目,讓法官接聽讀者熱線,答疑解惑,普及法律知識。漢陽區設置微信照片打印機,將憲法宣傳語植入打印照片底部,使主題宣傳活動可看、可拍、可玩。
據統計,我市今年已開展憲法基層行活動1400多場次,參與群眾10萬余人;開展憲法進校園活動500多場次,參與學生17萬余人。
從學法懂法,到用法漸成風氣
開了9年的出租車,近日,廖師傅開車比以往仔細了許多,加塞、搶道、亂停車這樣的“擦邊球”,他再也不打了。廖師傅說,是網上學法改變了他。
原來,武漢市交通管理局推出網上交通法答題減分活動,司機上網學習交通法等法律知識,答題全對可得3分,用于抵扣違章所扣的分數。
“學法,懂法,自然要守法。”廖師傅說,他所在的出租車公司,不只一個人有這種感受。
學習憲法、普及憲法,讓憲法深入每一位公民的心中,更讓憲法深入每一位城市管理者的心中。
不久前,某公司在未辦理園林綠化行政許可證的情況下,私自開挖一處中心花壇,嚴重損害城市綠化,更是侵犯了公共利益。城管部門經過調查取證后,出具聽證告知書,并根據相關規定,責令停止侵害,恢復原狀,還依法處以相應的罰款。兩個月后,這處中心花壇恢復如初。
從原來對法律一知半解,到現在的大家都來主動學習宣傳法律知識,漸漸懂得法律,并身體力行。目前,在武漢,市民講法、用法漸成風氣。
新奧運紀錄!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中國晉級決賽
大數據還原鞍山人“逛吃模式”
發揮大數據引擎作用 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吉林市安委會辦公室赴蛟河市督查巡查安全生產工作
本溪市財政局開展財政系統脫貧攻堅作風建設自查活動
武漢開啟憲法宣傳“全城模式”
北京33條道路開放自動駕駛測試 無人車上路不會罰
逛天府綠道 賞紫薇田園
完成植樹造林任務嚴防發生森林火災做好防汛備汛工作
三亞舉辦專場招聘會助就業困難人員找工作
梁維東:標本兼治 確保整改工作有顯著成效
市工商部門:特價商品概不退換屬霸王條款
國網資陽供電公司開展新進員工安全心智模式培訓
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政委周海林與市新媒體聯合會負責人座談交流
市委市政府召開百億企業培育座談會營造親商重商扶商環境服務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興化市40輛氣電混合動力公交車正式投入運營
常州溧陽13個城區菜場將全面實行標準化管理
柳河縣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隆重開幕
我市組織收聽收看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創新暨表彰大會 劉曙光李寬端張小梅在濰坊分會場參加收看
關注丨我省首次發布生態文明“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