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生 記者龔婷
在武功山風景名勝區萬龍山鄉,尤其是華云一帶,種莊稼的鄉親,幾乎沒有不知道姚武華父子的。尤其是年逾古稀的姚武華,在鄉鄰們的眼中,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專家”。稻田里發現什么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請“姚技師”來看看。
姚武華今年74歲,從事農技工作30多年,2003年從華云鄉農技站站長崗位退休后,退休不退崗,仍然忙碌在山鄉的田壟間。他的兒子姚愛鋒,則師承父親,辦起農資店和農場,并成為當地的“編外農技員”。
潛心鉆研,成就“土專家”
“我小時候家里窮,經常餓肚子,只讀了半年初中就輟學了。后來學過醫,種過田,但因為當時沒有好品種,加上技術、肥料等方面的條件限制,產量一直不高。”回憶起當初走上農技這條路的經歷,姚武華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當時,最迫切的問題是怎樣填飽肚子。因此,在選種、制種方面,他特別留心學習。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先后多次到海南學習制種。在那里,他顧不上去領略海島風光,每天忙到深夜十一二點。而且他特別注重將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搞病蟲測報、病蟲防治。
每到病蟲防治關鍵期,每天晚上7時他都要把病蟲測報燈裝好,次日清晨6時準時收回。鄉親們發現稻田里有什么問題,只要帶個話,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仔細觀察、分析病蟲害情況,給出除蟲建議。而且,他把每一次的病蟲情況都記錄下來,編成當地的“病蟲檔案”保存。30多年積累下來,他對華云地區的水稻病蟲害情況了如指掌,只要一說癥狀,基本上就能判斷出是什么問題。
“我就是喜歡和農民打交道,華云94個村民小組,90%的田我都走過,哪塊田是什么土質我都清楚。退休前,經常晚上8時多才回到鄉政府。但我從來不覺得苦,聽到人家喊我‘姚技師’,叫我進屋歇歇,或攔在路上問這問那,我覺得特別開心。因為這就是大家對我的肯定,對我的信任。說明我能實實在在地為他們做點事,解決一些問題,這就是我的價值。”姚武華告訴記者,干農技,天晴打赤腳,下雨披農膜,一年四季,日曬雨淋,都不算什么,鄉親們對他的信任,就是對他最大的贊賞,也是最讓他自豪的事情。
實際上,除了鄉親們的信任,姚武華還收獲了不少榮譽,先后多次受到省、市、縣各級政府獎勵,被省農技總站評為農技推廣先進個人,獲得過省植保總站的稻瘟病抗性鑒定三等獎,還曾被評為萍鄉市十佳新人新事。前不久,他還將自己數十年從事農技工作的經驗編寫成書——《稼穡錄》,書中收錄了他多年來收集整理的武功山地區農業技法、病蟲害防治信息等內容,準備自費出版。
子承父業,成為“編外農技員”
2003年從華云鄉農技站站長崗位退休后,閑不住的姚武華仍然忙碌在農技一線。參與市有關部門組織的山區病蟲測報工作;種試驗田,搞半旱式栽培試驗;參與相關單位組織的品種鑒定等工作;教授徒弟農技,幫農戶“看禾”、解決病蟲害問題……
姚武華的徒弟就是他的小兒子姚愛鋒。這位已年逾不惑的“編外農技員”,不僅學習了父親的技術,成為一名不拿工資的農技員,還開了家農資店,經營種子、化肥、農藥,并在家門口辦起了農場。
姚愛鋒初中畢業后,在蘆溪電子電器學校念了一年書,便在本鄉的竹席廠打工。那時,他愛看書,愛鉆研,特別是農業科技方面的書更是愛不釋手。平時,父親對兒子口傳身授,兒子不懂的地方便加以點撥,父親熱愛農業科技的基因便在兒子身上得到了延續。
2003年,姚愛鋒利用自身的優勢,在華云街上開辦了一家農資專賣店。店面不大,來買雜交種谷和農藥化肥的人卻絡繹不絕,這主要是因為姚家父子講信用,非常重視農資售后的跟蹤服務。比如少數農戶不會浸種育秧,出芽率低,姚愛鋒便幫他們把芽催好,只要拿回去直播就行了。誰家的水稻發生了病蟲害,姚愛鋒隨喊隨到,而且“把脈”很準。2009年,黃江村的楊冬生家有一塊地得了矮縮病,姚愛鋒帶著農藥上門,察看病情,對癥下藥。老楊一試還真的靈驗,這一年中稻不僅沒減產,還獲得了豐收。姚愛鋒幫老楊治好了“矮縮病”,不收任何費用,連農藥錢都不要。
為啥要辦個農資店?姚愛鋒說:“當義務農技員,沒有工資,總得掙點生活費。同時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方便父老鄉親。不過,就算人家沒買我的種子化肥,稻田里有什么問題,人家叫我去也是義不容辭。因為這關系到農戶一年的收成!”對有些貧困戶,他不僅免費“看禾”,還免收雜交種谷費。
在采訪中,姚武華、姚愛鋒父子都專門向記者介紹,他們目前關注的不僅是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更多的是如何種出安全、健康的水稻。“現在種地,農藥化肥越用越多。農藥化肥的殘留量大,土地越來越貧瘠,增加了種地成本。更重要的是食品不安全,影響人體健康。所以希望農戶多用有機肥,少用化肥,尤其是少用除草劑。”
在父親指導下,姚愛鋒在牛宕村的種植基地種植了70余畝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的水稻,種植過程中用有機肥,利用自然天敵和物理除蟲的方法防蟲除蟲,有機稻畝產約300余公斤。產量雖比雜交稻低,但價錢好,效益不錯。他還養了肉豬,專吃家用綠色草料;4畝多水面的魚池里,放養了5000尾草魚,專吃青草;10余畝梨樹長勢良好,過兩年便可掛果。姚愛鋒說:“現在的農技員,要有自己的實驗基地。實驗成功了,新技術才能推廣,農業科技才能轉化成新成果。”
姚愛鋒還與父親一起,承擔了一個雜交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市級研究課題,關鍵時期,一天三五次進田里,晚上還要寫觀察日記,整理、匯編成有價值的資料。“農業技術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雖然我們基本掌握了大部分的本地區病蟲害防治情況,但還是要一邊實踐,一邊學習。”姚武華父子倆的話語里透著來自鄉土的質樸和真誠。
“吉林一號”星座再添兩顆星合作服務首次突破地域限制,在軌運行衛星數量達到10顆
中國10城入圍全球宜居100城
溫州啟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
澧縣法院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
高清圖:鮮花獻園丁
山鄉農技父子兵
《河南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草案)》立法座談會在我市舉行
我市兩個單位入選福建省全民閱讀“七進”示范點
岳陽市群策群力抗旱保民生
虞城縣衛計委開展“服務百姓健康行動”大型義診周活動
梨樹縣不斷加強招蘇臺河流域污染防治
郊區召開企業家座談會
靖州縣2018年春季開學工作會議召開
八旬老黨員連續23年開“家庭述職會”
石家莊271家“散亂污”企業完成整治
團市委召開“青年大學習”汕頭市各界青年座談會
祥符區2018年小麥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工作全面完成113.6萬元理賠款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發放到戶
福州馬尾:“千叟宴” 敬老情
前8個月寧波實際利用外資29.05億美元
黑河市交通運輸局開展全市交通運輸執法案卷評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