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新聞網(林頤)
《萬古江河》是一部簡明清晰的中國通史,初版于2006年。它所激起的漣漪,呈現一種綿延波蕩的趨勢。借重版之際重溫這部著作,是有必要的。
中國歷史如此悠久,如何梳理?該書副標題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許倬云抓住了幾次大的轉折,以“文化交流”為核心,重點探討“中國”之形成。全書分為八章,從目錄看關鍵詞:1—3章是“中國的中國”,4—5章是“東亞的中國”,6—8章是“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它們分別對應中國歷史上的這幾個時期:
第一,上古時代——公元2世紀。在新石器文化基礎上涌現的殷商文明,形成“群”的共同意識,表現為視別的群體為外人或敵對團體。周人伐商成功,以“天命”為己任,以“封建”構造秩序。春秋戰國,列國交伐。華夏文化圈不斷向外擴大,各國的政治體制也進一步脫離親屬血緣的桎梏,走向以王權與官僚組織為基本形態的新國家。至公元2世紀,也就是東漢末年,以忠孝節義等儒家理論所鑄造的古代社會秩序完成。
第二,公元2世紀——15世紀。東漢崩解之后,外族入侵造成南北對峙;另一方面,佛教傳入中國,與儒家理念由激蕩而至交匯,道家思想亦容納其中,構建三教融合的新的思想體系。至宋代,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界定了以倫理、道德觀念為標準的更加穩定的社會秩序。直至明末,一直支配中國人的行為與思想。這個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經歷了多次的裂解與重構,外來文化的挑戰與沖突大多被吸收或消弭于無形。
第三,15世紀——19世紀中葉,以及隨之而至的“百年蹣跚”。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代表了新的序幕的拉開。但此時的明清王朝實施海禁與閉關政策,仍以“朝貢”與“撫夷”的觀念對待域外種族。固有的社會倫理道德,無法翻舊更新順應時代變化,原有的“中央之國”的自我投射,暴露其虛弱而不能適應的缺陷,以至于在進入多國多文化的世界體系之時,中國顯得張皇失措。
古代部分的論述,許倬云主要依靠考古材料。最重要的源頭來自考古學家蘇秉琦的“滿天星斗”學說。傳統的中國文明起源地通常以仰韶文化為中心。蘇秉琦說,仰韶文化誠然重要,但“一枝花”代表不了“滿園春”,“星星火”比不得“滿天星”。蘇秉琦在1994年寫作《國家起源與民族文化傳統(提綱)》,指出古代文化區系、條、塊的觀念,建議今日中國疆域之內,至少有六個地區文化。許倬云認同蘇秉琦的觀點,并據此延展探討黃河流域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戰國時代南北文化的差異的逐漸泯滅為秦漢一統奠定了基礎。
中世與近世部分,許倬云主要運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梁啟超先生在1925年寫過《中國史敘論》,把中國史劃分為中國的中國、亞洲的中國以及世界的中國三段時期。梁啟超說,中原的中國經過秦漢一統,成為中國的中國;中國的中國經由與印度、日本等接觸,成為亞洲的中國;近世以來,中國進入世界舞臺,與歐美競爭,而成為世界的中國。梁啟超此說,顯然是許倬云這部《萬古江河》的骨架。許倬云大加發揮,寫就成書,并且做了羅馬與長安、中亞文明、印度文化圈、東亞經濟圈、中國與日本之維新等多種比較。這些不同文化在邊緣上犬牙交錯、彼此進退,以“接觸—沖突—交流—適應—融合”的模式,構成了亞歐大陸數千年歷史跌宕起伏的各種劇情。中國在這些劇情中處于核心的地位。
許倬云近年還寫了《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和《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這兩部作品,繼續探討“中國究竟是什么?我們究竟是誰?”許倬云說:“不論是作為政治性的共同體,抑或文化性的綜合體,‘中國’是不斷變化的系統,不斷發展的秩序。”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審查自己的歸屬和認同,也審查族群歸屬和認同的原則,應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很顯然,“中國”這個概念是演化的,不斷變動的,是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匯江河而成大流。
半個月連救三宗意外摔倒 開埠志愿者守護老城游客
行道樹遮擋交通指示牌 綠化部門:將盡快修剪
南山教育局“牽手”深圳大學 深大師范學院附屬后海小學揭牌
花溪區人民法院聯合公安運用大數據助力執行工作
重視鄉土人才技藝傳承 幫助基層百姓吃上“手藝飯”
何為“中國”———讀《萬古江河》
禪城小餐飲走上良性發展路
以“五美”打造美麗新臺州——美麗臺州建設紀事
唐家山堰塞湖特大橋全線貫通 預計八月底通行
修文縣教育局:“樹不怕多栽”——修文教育人的情懷
2018網民公益植樹活動 為鎮江再添新綠
2017山東省機器人大賽28日在即開賽
四川晶源硅業:立行立改見實效
龍安區委副書記、區長李可到華潤燃氣安陽分公司調研推進氣代煤工作
橋頭要建公園 種菜者竟要賠償 注意:私自開設小菜園是違規行為
肥鄉區城管局赴正定參觀學習城市管理工作
見證成都友城交往歷史 國際友城交流展受熱捧
市圖書館開展“國際盲人節”志愿者助盲培訓
楊光遠副市長赴盛大游戲公司考察
贊贊贊!28家地市黨報齊發力 ,助陣寶雞發展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