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是北京地區氣象部門的開放日,我去中國氣象局大院參觀,看到人們踴躍參觀學習氣象知識的場景,勾起了我對首都氣象部門第一次向社會開放活動的記憶。
時光倒回到1997年。隨著改革開放大門的敞開,外賓來氣象部門參觀、氣象人出國已經不是啥新鮮事,但是氣象局對全社會公眾開放,打開大門讓各界群眾來參觀、了解氣象工作、學習氣象知識,這在當時全國氣象部門還是頭一回。
記得那年年初,北京市氣象局開會研討氣象科普宣傳工作。來掛職工作的一位同志提到他在國外氣象部門訪問時,看到有當地民眾來氣象局參觀,所以提議能不能也搞個氣象開放日,讓公眾來看看預報服務工作。
議題擺了出來,這在當時可是一件大事。群眾不來怎么辦?社會上的壞人混進來怎么辦?出現意外情況如何應對?大家在討論中確實有一些擔心和顧慮。但請廣大市民來參觀天氣預報如何制作,這可是群眾了解氣象工作、增進理解和支持的一個很好途徑,經大家討論研究后由市氣象局領導拍板,決定先試驗一次,日期就定在了3月23日世界氣象日這天。
當時媒體都提前刊登了開放通知,市公安部門批準了安保方案。開放前一天,局領導帶隊檢查了局大院咨詢臺和氣象臺、專業氣象臺等開放場地,提前做足了準備。
氣象日這天恰逢星期天,一大早兒,人們就從四面八方趕了過來,其中有成群結隊的學生、有家長領著牙牙學語的孩子、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解放軍官兵等,就像是來趕“集市”。不大的院里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在氣象員的引導下,有序乘坐電梯來到氣象臺工作大廳,第一次近距離參觀他們心中神秘的氣象預報工作。氣象員們有的身著白大褂,有的穿上了新衣裳,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當起了解說員,耐心解答公眾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面對面講解和傳授氣象知識。精心布置的專家咨詢臺和天氣預報、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氣象科技工作平臺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人們懷著驚奇而來,通過學習交流帶著收獲滿意離去。開放日拉近了公眾和氣象工作的距離,據統計,那天來了3000多市民。
首次開放成功了,每一位參與者都充滿了喜悅,受到了鼓舞。市氣象局對開放日工作進行了總結,堅定了開門舉辦氣象科普宣傳活動的信心,局黨組研究決定繼續在世界氣象日期間敞開大門迎接公眾。
那年過后,市氣象局年年在世界氣象日期間的雙休日挑選一天安排開放活動,使其成為公眾和氣象人一起過節的日子。這一舉措得到中國氣象局的肯定和鼓勵,后來逐漸被推廣到了全國氣象部門。
進入21世紀,首都氣象部門開放日進入常態化。2006年3月,中國氣象局建成的氣象科技展廳向社會開放,市民參與氣象活動的熱情更加高漲。市氣象局由于場地較小,于是把開放地點移到了南郊觀象臺。各種氣象儀器觀云測天、防災減災展板、氣象影視、氣象問卷調查、專家坐臺答疑解惑、招收氣象志愿者等內容,讓公眾直接感受和體驗參與活動,學習氣象知識,成為市民的開心事。
如今,每年在世界氣象日到來之前,首都氣象部門都會發布開放告示,提前通知開放時間和相關事宜;開放日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展覽項目和內容不斷擴充、參觀登記、安保等措施也更加規范。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來年趁著氣象日開放這天去中國氣象局大院和北京市觀象臺瞧瞧,男女老少,各種口音,川流不息,熱鬧非凡。既有全家都出動的,也有三三兩兩的同學和朋友相約相伴來的,有各個大中小學師生集體來的,還有連續多年堅持簽到的氣象發燒友……
這不就是改革開放時代里氣象事業改革開放的一個見證,是公眾關心氣象熱愛氣象、學習和應用氣象科學的真實寫照嗎?
本文作者1952年9月出生,原北京市氣象局記者站主任記者,2012年10月退休。從1989年起一直在中國氣象報北京記者站從事氣象科普宣傳、氣象史志編寫等工作。
麻辣小龍蝦
會碎的玻璃橋成假期爆款,沂蒙山龜蒙景區黃金周圓滿收官!
市經開區強化舉措抓好夏季安全生產工作
安鄉職專:總結反思催人進 風勁揚帆正當時
中國共產黨昆明市第十一屆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首個氣象開放日出爐記
廣東潮州推行“六亂整治”——美了村貌 淳了鄉風
我市部署春夏火災防控工作
用科技提升第一產業競爭力
沿山河公園樹木擋道涼亭也有多處破損 管理部門:已申請修剪維修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市斬獲2018年安徽省旅游商品研發大賽1金2銀3銅
這個重陽 老人們過得熱熱鬧鬧
姜堰30多名志愿者學雷鋒 各種服務攤點擺成一條街
被什么動物咬傷要打狂犬病疫苗?附廣州123家犬傷門診表
市人大常委會黨組開展“對標滬蘇浙 爭當排頭兵”學習討論
【美麗中國長江行】“五美”仙橋村:打造美麗鄉村之上海范本
鏟車出動!棚戶區內解救疏散群眾近百人
大墅服務區北側臨時關停的公告
五河縣召開春季植樹造林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