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繼紅 通訊員 汪建平
0.01毫米的精準人生、毫厘之間盡顯工匠精神……從4月6日到5月11日,為期一個多月的“科技好故事,活力新衢州”征文活動,共收到49篇稿件,5月15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經初選,42篇符合評選要求。
有料有趣
一個個故事的背后,是衢州科技人的“有料”!
好比水果一樣美味的玉米,由省科技特派員帶來開化引種,一時成為消費者追捧的美味,許多市民專程自駕前去采摘,有人甚至從枝頭摘下直接送入口中。
有衢州“袁隆平”之譽的專家率領團隊,刷新我市超級稻畝產,說起攻關經歷,“餓過才知道大米的寶貴”,這樣的一句話,讓人記憶深刻、百感交集。
科技創新之路既漫長艱辛,也充滿快樂與不斷收獲之喜悅,一位草根發明家如是說,“以為天已亮,其實才蒙蒙亮。”從專利轉化為產品的短板中發現,發明之后,后續的耕耘,仍然值得努力與期待。
“越早介入越主動,越深入越要努力,越耕耘夢想越快樂。”清華大學畢業后,進廠當一名好技術員,下海當一位優秀科技工作者,其事跡從縣、市一直走到了省里,不容易;一位沒有離開過泥土的農民,摘得全國農業勞動模范,更不簡單;85后青年學子學成歸來回報家鄉,值得點贊;四十年造紙業老兵深耕一線,還情系百年老廠的啟示,更讓人感慨。
真實給力
從剛剛過完60周歲生日的巨化集團,到民企紅五環集團,到新落戶衢州的華友鈷材料公司……他們所工作的單位在業界與坊間都很有名,但是他們個人的名字,卻一直在集體榮譽與榮光的背后。
此次“科技好故事”征文,讓我們見識了許多真實給力的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科技工作者。有意思的是,從集聚區管委會到衢州華友公司的員工,兩組人的目光共同瞄準了一位代表,發生了稿件“撞車”,限于篇幅,我們不得不拿掉一篇。
昂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有人將目光投得很遠,比如,衢州籍的院士。遺憾的是,沒有真正耳聞目睹院士風范,怎寫得出風骨精髓?我們更欣喜的是,關注身邊人關注真實的力量,從中同樣深切感受到了衢州科技工作者的給力,從懷揣科創惠農夢的“銀發工程師”;到退休17年來,15年為科技民間組織服務的老人;從“浙江工匠”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車間主任再到社區主任,分工或不同,科技情懷一樣感人。
“不能拿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一位作者如是寫道;當好一名新時代的科技管理干部,既要當“生產隊長”,更要當好“科技店小二”……讓我們由衷感嘆,科技創新無止境,不因大而忽視小。
新衢州人
從北方來,從南方來,從總部來,告別舒適的熟悉的工作環境,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基地,他(她)們同樣精彩不斷,故事多多……本次征文活動,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一批新衢州人閃亮登場,粗粗統計,來稿中有十多位新“衢州人”。
活力新衢州,離不開人才,科技型人才更為關鍵。我們領略了“國千”人才風范,見識了省級特派員的風采,欣賞了鏗鏘玫瑰,體會了腳踏實地、寧靜致遠。
無問西東,讓衢州科創水平達到更高水平與境界,“科技好故事”還在行進中。
(相關人物事跡報道詳見下期工業版)
太陽高高照,天氣又熱了!夏令床品熱銷
灌南縣交通部門抓黨建工作促交通發展
慈利縣召開城市管理工作專題調研會議
市中區法院成立律師調解工作室
魏都區:扎實做好巡視“后半篇文章” 推動巡視整改工作常態長效
越辛勤耕耘 夢想越快樂從“科技好故事”體會衢州新活力
首屆海鹽文化節大連又增新城市節日
讓財政資金花得其所用得安
生態文明建設與落實以人為本
守護綠水青山 被毒蛇咬被野蜂攻擊 38年“守山人”
我市征兵體檢政考工作明日開啟
【2018】108號:阜陽精英出租車亂收費
石門雁池蘇市學校:智能機器人“小恩”將給山里留守娃作伴了
蕭縣舉行“四送一服”人才招聘會
6場萬人志愿服務活動閃耀麗水城
打擊“黑車”應與規范出租車同步
12家駐區單位與岳麓區委“結對”黨建共建
這一刻他們都是勝利者
省農委主任于強一行到永吉縣調研
日照開發區中學:共建文明城,我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