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公眾的重視。根據《河南省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要求,在進行年度綠色發展評價時“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程度”為主觀調查指標,需要通過抽樣調查來反映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程度。為了解公眾對鄭州市生態環境的滿意程度,為鄭州市年度綠色發展指標評價進行提前摸底,鄭州市統計局根據《河南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方案》,結合鄭州實際,制定了《鄭州市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全面系統反映人居環境健康的各個方面,重點關注居民反映強烈且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空氣、水、土壤以及其他生活環境等方面的滿意程度,同時調查居民對垃圾污水處理、危險廢物處置處理及噪聲、光污染、電磁輻射等其他環境問題的主觀態度。
本次調查對象為年齡在18周歲及以上,熟悉當地情況,且在本區域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調查對象按照全市十五個縣(市、區)常住人口比例,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選,共發放調查問卷2000份,最終回收問卷1913份,回收率達95.7%,其中有效問卷1822份。
一、公眾對生態環境總體滿意度較好,但少數領域仍存在薄弱環節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指標的百姓滿意率均較高,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但少數縣(市、區)和部分領域仍存在薄弱環節。
(一)七成以上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較高
根據調查問卷評分方案,2017年度鄭州市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總體分值為70.84分,其中75.2%的公眾對其所在縣(市、區)的生態環境表示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71.1%的公眾認為其所在縣(市、區)的生態環境較去年有所改善,可見全市絕大多數縣(市、區)政府均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行動也在不斷付諸實踐。
(二)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飲用水、綠化、噪音等指標滿意程度較高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飲用水質量、綠化情況和噪音污染等方面表示滿意,表明鄭州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對于飲水、綠化建設和噪音控制方面給與了高度的重視和發展。自2016年鄭州市使用南水北調工程的丹江水作為飲用水后,全市居民對飲水質量的滿意程度明顯提高。由于綠化覆蓋率高,鄭州又被稱作“綠城”, 2016年鄭州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6平方米,鄭州市在綠化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廣大人民公眾的充分肯定。近年來隨著鄭州市城區發展建設的不斷加快,噪聲問題也日益突出,對此市政府采取了嚴控夜間施工、增設隔音板、嚴查娛樂場所噪音污染等一系列手段,成效明顯。
(三)空氣質量、污水處理、企業排污、農業污染、光和電磁輻射污染等六個方面公眾滿意程度一般
首先,公眾對鄭州市的空氣質量滿意度一般,2017年鄭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01天,雖然較2016年增加了42天,但距離公眾心中十分滿意的標準還存在差距,說明政府在空氣治理方面還需要繼續下大力氣,給鄭州一個愜意的藍天白云。
其次,在企業排污和污水集中處理方面,其得分僅為4.65和4.91分(滿分7分),2016年,全市工業廢水年排放量6709.9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2693.7億立方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1585.9萬噸,工業排污量仍然較大,工業污染減排工作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污水集中處理方面,全市現有污水處理廠34座,年設計污水處理能力10.14億噸,年污水實際處理量6.78億噸,僅占污水處理能力的66.8%,下一步應加大污水集中收集能力,力求污水集中處理率最大化。
第三,農業污染指標得分4.19分,說明公眾認為化肥、農藥和農膜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壤和水污染,以及養雞、養豬等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仍大量存在,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技術方面給予指導和規范。
第四,光污染和電磁輻射污染指標得分為4.64和4.42分,城市和科技的高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便利和五彩繽紛的世界,但與此同時,過量的建筑玻璃幕墻、磁磚墻面反光和廣告燈、霓虹燈等光輻射,電子、電氣設備、高壓輸電線、廣播電視發射臺或中轉站、移動通信基站、輕軌和高鐵、電車等產生的電磁輻射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
(四)公眾對土壤質量、公共廁所衛生條件和河流湖泊受污染程度表示不太滿意
土壤孕育萬物,也事關每個人的舌尖安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壤環境問題逐漸顯現。與大氣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具隱蔽性,治理難度大、修復代價大,鄭州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其土壤質量問題也受到廣大人民公眾的關注。據計算,鄭州市土壤質量得分僅3.83分,反映了公眾對土壤問題的擔憂和不滿。
公共廁所衛生條件得分4.05分,說明目前公眾對周邊公共廁所衛生條件滿意度不高,現如今周邊免費廁所不難尋找,但找到干凈整潔的廁所卻不容易,影響了公眾如廁感受。河流湖泊受污染程度得分4.07分,說明公眾認為排入河流、湖泊的污染物是導致河水、湖水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且河流、湖泊受污染的情況仍舊存在。
二、不同人群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評價情況
(一)女性滿意率高于男性
女性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滿意率為74.6%,男性為73.8%,女性比男性高0.8 個百分點,兩者雖有區別,但并不明顯,整體滿意率都在70%以上。
(二)公眾滿意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
調查的18歲以下(停止調查)、18-40歲、41-60歲、61歲及以上4個年齡段人群中,問卷有效的后3個年齡段人群對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滿意率(選擇比較滿意及非常滿意的人群占比)分別為72%、74.1%和84.1%,18-40歲滿意率最低,61歲及以上的人群滿意率最高,兩者相差12.1個百分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滿意率不斷提升,說明年輕人群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更高,對社會熱點問題更為關切,重 點 需 要 關 注 和 解 決 年 輕 人 群 所 關 心 的 熱 點問題。
(三)滿意率隨居住年限的增長而降低
調查在當地居住年限在半年以下(停止調查)、半年到一年(含)、一至三年(含)、三年以上4個人群中,問卷有效的后3個人群對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滿意率分別為81%、75.2%和73.4%,隨著居住年限的增長,人們對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滿意率呈下降趨勢,說明百姓對居住地環境越熟悉,對其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高。
(四)農村居民生態環境滿意率高于城鎮居民
調查問卷顯示,居住地為農村的人群對生態環境滿意率為84.3%,而城鎮居民滿意率僅為68.9%,農村居民高于城鎮居民15.4個百分點,說明人們對生態環境好壞的直接感官就是周圍生活的環境,農村生態環境較城市里面的車水馬龍更能給人以愉悅和愜意,因此居住在農村的人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也會更好,但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城鎮人群對綠樹紅花的期盼,在今后的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做好綠地、公園、河道等的建設和維護。
(五)滿意率隨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而降低
2017 年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群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滿意率為68.5%,受高中、中專教育的人群滿意率為 79.5%,受初中及以下程度的人群滿意率為82.3%。百姓滿意率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群最低,受初中及以下教育的人群最高,表明高學歷人群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期望更高,要求也更高。未來高學歷人群逐步增加,比重不斷上升,生態文明建設的難度會更大、難點會更多,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更有效的手段和行動,建設更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來滿足百姓的期待。
(六)低收入(4萬元以下)和中等收入(8-15萬)家庭生態環境滿意率最高
在所有家庭收入分類中,低收入(4萬元以下)和中等收入(8-15萬)家庭生態環境滿意率最高,分別為76.3%和72.5%,低收入家庭大部分存在于農村,而農村平均生態環境滿意率都較高,因此導致低收入家庭生態環境滿意率為所有分組中最高,而中等收入家庭處于一個收入、壓力和心態都較為均衡的一個狀態,收入夠用,壓力不大,也有充足的時間去感受自然感受城市的美,因此這部分人群生態環境滿意度也不低;中低收入(4-8萬元)人群由于面臨較大的生活壓力,其主要精力會大部分放在如何滿足家庭生活需要且對周邊的環境和配套最為挑剔,因此這部分人群的生態環境滿意率是最低的,僅為70.3%;與中低收入人群類似,高收入(15萬以上)人群雖然面臨較小的生活壓力,但這部分人往往會面臨很大的工作壓力,且這部分人群往往為高學歷人群,因此其生態環境滿意率也不高,為71.6%。
三、縣(市、區)間發展不平衡,各縣(市、區)公眾滿意度得分差距較大
全市大多數縣(市、區)政府均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但也有少數縣(市、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相對滯后。整體來看得分最高的新鄭市與得分最低的二七區滿意度得分相差35.8分,具體來看,滿意度得分在70分以上的縣(市、區)有新鄭市、滎陽市、惠濟區、航空港區,得分在60分一下的縣(市、區)是管城區和二七區,中原區、中牟縣、鄭東新區、上街區、高新區、經開區、新密市、登封市和金水區等 9個縣市區得分在60到70之間,區域間差距較為突出。
四、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公眾滿意率的建議
(一)更加突出公眾需求
公眾對環境質量的需求日益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因此必須將公眾滿意率下降或較低的指標,作為當前工作的主攻方向,如空氣質量、土壤質量、公共廁所衛生條件等,這些都直接關系到公眾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必須切實解決當前公眾關切的現實難題,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
(二)更加突出分類指導
由于鄭州市十五個縣(市、區)整體發展情況與定位有所不同,環境上遇到的問題也有所不同,要針對各自的突出問題,有的放矢加以解決。如工業污染減排、擠占生態空間、黑臭河流治理等問題在有些地方表現得特別突出,要重點重抓,達到既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又優化生態環境的雙贏目標。
(三)更加強化協同配合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層層級級,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從立足本地做起,切實解決自身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同時要有大局意識、整體意識,針對難點、重點問題,如空氣污染、食品、藥品安全、土壤質量、公共廁所衛生條件等問題,加強協作配合,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為更大范圍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共同努力。
(四)更加突出全民參與
充分調動廣大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治理、生態建設中來,制定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引導公眾保護環境,監督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協助相關部門處理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形成建設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的良好局面。
邵陽縣33家社會組織獲“公益單位”榮譽匾牌
蘇州市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
市住建委組織定向捐贈50萬
固鎮縣國稅局找準著力點全面落實“放管服”
長治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長治市藥品零售企業新修訂GSP認證公示公告(2018年第5號)
2017年鄭州市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分析
東遼河福民橋至東遼河大橋段清淤工程收尾
切實抓好經濟運行調度 努力實現全年預期目標
嘉興企業用工招聘申請實現網絡化
國網南平市延平區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輸電班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
今年最強臺風“山竹”襲粵 預計明晨在廣西云南交界減弱為熱帶低壓
環保“省考”奪得雙冠的背后
【市城管局】鄒城:出租瑣事起爭執 城管相勸化干戈
依托快速檢測 強化防護之墻
省人大工作研究會一行來宜調研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工商聯十四屆二次常委會召開
關于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致市民的一封信
下半年中國經濟有望延續穩中向好態勢
市委老干部局走訪慰問副地級以上離退休干部
強力推進水環境治理 讓群眾有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