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百年歷史的黃臺路幾經變遷,道路兩側老樓與原先有很大變化,而一名從小在黃臺路長大的老青島,依靠幼時對老黃臺路的記憶,歷時4個月用鋼筆手繪了一幅黃臺路老建筑的長卷。昨日,記者在65歲的李青家看到,這幅長卷記錄了老青島人記憶里黃臺路的近50座老建筑,半個多世紀前的老街重現紙上。
手繪長卷還原兒時記憶
“城市變化太快,一些歲月精心雕琢的細節逐漸消失,我就用手繪的形式,把我腦海中的城市記憶復原出來。”昨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李青家中,他正在整理剛完成不久的黃臺路手繪長卷。這幅長40米、寬0.3米的黃臺路手繪長卷,描繪了西起遼寧路,沿黃臺路1號一直延伸到黃臺路72號的老建筑,青島醫學院、紅領巾劇場、大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地標性建筑躍然紙上。李青告訴記者,手繪長卷中所涉及的老建筑,絕大部分都是依靠老照片和他的兒時記憶描繪。鋼筆畫如黑白照片帶給人的感受一樣,古樸、簡潔、有歷史韻味。
一草一木都印在腦子里
“我是老市北,從出生到30多歲,我都是在黃臺路度過的,黃臺路對我來說,就是家的概念。”65歲的李青告訴記者,他退休前在單位做過機械制圖,這是他僅有的與繪畫沾點邊的經歷。創作這個長卷之前,他甚至從未正式畫過一張畫。李青說,他的童年時期一直隨父母生活在黃臺路33號的銀行職工宿舍里。“這條路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印在我腦子里。”一直到1994年,父親喬遷新居,黃臺路33號老房交還給單位,自此他回去的機會越來越少。
邀請發小一同回憶老街
“可能是上了年紀,我經常回憶起童年時光,總會想起黃臺路,于是產生了一個想法,把黃臺路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李青說,現在黃臺路的建筑物和風貌,已經和他小時候的記憶不一樣了。于是,李青找到從小一起在黃臺路長大的發小,一同回黃臺路,沿街一棟樓一棟樓地看、一個路口一個路口地回憶。半世紀前黃臺路的輪廓,逐漸在李青眼前清晰起來。為了讓繪畫能更真實復原黃臺路原貌,李青還到圖書館、檔案館查找老照片,憑借老照片和自己的記憶,才著手動筆繪制這幅手繪長卷。李青在作畫的4個月期間,幾乎進入“閉關”狀態,基本不外出,晚上畫到凌晨一點多,早上四五點鐘又爬起來接著畫。
老黃臺路上有故事
“黃臺路這條百年老街,有許多故事,路兩側的老建筑也見證了島城的歷史滄桑。”為籌備手繪黃臺路長卷,李青查閱了不少檔案書籍。指著自己手繪的黃臺路長卷,李青對黃臺路上的每棟建筑都如數家珍。解放前,黃臺路上除了昭和海運公司、大信公司、謙和洋行、岡野建筑事務所等少數機構以外,80%是日本人住宅。黃臺路45號是一棟二層小樓,這棟小樓已有近百年的歷史,70多年前,這里曾作為中共青島情報聯絡的秘密站點,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青島市委地下黨電臺的存放地。當年為配合即將到來的青島解放,中共華東局城工部、華東軍區等部門,相繼選拔骨干打入青島,實行單線領導,設立工作站、情報網和秘密交通線。
老路列為歷史文化街區
黃臺路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它東連登州路、長陽路、大連路,沿著貯水山的邊緣自東向西北一路而下,與華陽路、熱河路相接,街道全長724米。黃臺路兩側的建筑,與青島主城區的歐陸風格小樓不同,大都是日本風格的單體小樓。據1940年當時的記載,黃臺路上有日本人私宅46座。而現在日式建筑約有30棟,德式建筑6棟,這些代表日式建筑風格的小樓,記載著一段城市的歷史,由此,黃臺路被市政府列為“舊城風貌保護區日式建筑一條街”,是我市13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記者 趙健鵬 通訊員 馮浩 攝影報道)
婁底“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舉行 多形式展示中醫藥健康文化
女兒在身后考場高考 交警父親學校門口堅守執勤
余功斌主持召開市政府黨組(擴大)會議
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年度考評結果桂林兩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獲一優一良
全國環境資源司法理論研究基地與實踐基地聯席會暨環境訴訟程序專門化研討會在漳召開
65歲老青島人憑幼時記憶 歷時4個月手繪百年黃臺路
江南華南等地局部有暴雨 華北等地將現強對流天氣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系列報道之四】姓農為農不脫農 重慶農業擔保助力鄉村振興
通道:開展油菜菌核病“飛防”技術防治示范
“我的假期我成長”成長夏令營結營 孩子們收獲滿滿
安鄉唐家鋪中心幼兒園:工作學無涯 生活詩茶花
市委宣傳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宜君縣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暑期專項督查
市農委組織機關干部赴峒山教育基地學習
貴州省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招商推介會舉行
截止28日20時長春市降雪基本結束 平均降雪量7.1毫米
熱播劇《如懿傳》曾在余姚取景
廣州市水務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提速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聯合志愿者到龍門石蓮村慰問貧困戶
市領導會見港澳委員和特邀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