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漳州新聞網訊(記者羅培新 朱秀敏 通訊員黃建和 文/圖)3月17日上午9時,當臺灣的楊氏三兄弟走進華安縣華豐鎮羅溪村,早已等候在村口的三姐妹快步迎上前。“三個姐姐和父親像極了,我們一眼就能認出!”幾位白發老人一見面就熱淚盈眶,雙手緊握不愿分開。兩岸分隔七十載的六姐弟,終于大團圓。
楊氏姐弟的父親楊太和1907年出生于羅溪村。1924年,楊太和從龍溪師范學校畢業后,在南靖和華安兩地教書。1938年5月,廈門淪陷,抗日將領楊逢年組織兵民,抵御日寇向漳州進犯。為了保家衛國,楊太和毅然棄筆從戎,任楊逢年的秘書。1945年,楊太和隨軍赴臺,落腳高雄。1947年,楊太和的哥哥楊永安曾帶著母親到臺灣找到楊太和。后來,因為海峽阻隔,楊太和與華安的親人斷了聯系。
而楊太和在華安羅溪村的妻子春羅,始終相信丈夫總有一天會回來,獨自將三個女兒拉扯大。1988年,看到兩岸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春羅和女兒將心中的思念寄托信紙中。在回家探親同鄉的幫助下,這些書信終于輾轉送到楊太和的手中。當時,楊太和與家人已四十年音訊全無,見信喜極而泣,第一念頭就是回歸故土與家人團聚。那時他80歲了,身體欠安。“見像如見人,想你一定能喜悅。”他在回信里寄了幾張照片,約定“等開春氣候溫暖再回故鄉”。誰知,楊太和的身體每況愈下。1993年,春羅沒能等來丈夫就走了。一年后,86歲的楊太和辭世。
“我們戶口簿上的祖籍地一欄始終填寫華安。”大哥楊國光說,從小知道老家是華安,但是因為父親沒有交代,并不知道具體在華安哪里。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17年年底。楊太和的侄孫楊智明見長輩尋親心切,決心找到叔公在臺灣的子女。去年底,在一個“尋找戰爭失蹤者”組織的幫助下,他聯系上臺灣紅十字會,并提供楊太和的文字資料。據此臺灣方面確定了楊太和的信息。原來,老人到臺灣后改名為楊熙平。一看到信件的復印件,臺灣的楊家姐弟確定是父親的親筆信。
割斷了70年的親情終于連接上了。楊氏現有9個同父異母兄弟姐妹,最大的姐姐楊素蘭85歲,最小的60來歲。“不能再等了!”臺灣的兄弟思鄉心切,動身前往漳州華安尋親認祖。
“我們在臺灣的弟弟回家了,一家人終于團圓了!”在楊氏開基祖三公廟和楊太和家,在楊素蘭帶領下,楊國光三兄弟一起燒香跪拜,告慰父親他們終于找到自己的根。
有生之年還能找到姐姐,還能踏上父親生活過的故土,以及聽到鄉音,楊家三兄弟感到分外的親切和溫馨。他們說,回到臺灣后,要將尋根的故事講給后人聽,續寫“兩岸一家親”的同胞情誼。
“瑪莉亞”對廈門影響不大 氣溫回升最高達到33-34℃仍有雨水
獲批市級以上領軍人才30項 蘇州高新區不斷加大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力度
出租車司機從業資格考試啟用新規
聯合執法,重拳整治城市管理頑疾
墨脫:昔日 “隱秘蓮花” 今朝向陽綻放
望眼欲穿七十載 跨越海峽一日來 六姐弟華安大團圓
郊區霍樹頭至韓莊路段半封閉施工
積極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 加強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
團市委“情滿旅途”工作獲國家五部委表彰
高新區開展動物疫苗和獸藥專項整治行動,扣押沒收不合格藥品33盒
中考不再有“體育特長生”了
車輛通行費年票如何補繳? 市公路管理局—— 全市共七個繳費服務點
“聯”出友誼 “演”出互信
如何讓社區圖書館煥發生機
河源建成115個消費維權服務站
更便于消費者就近維權
本溪供電公司嚴防山火保電網安全
海豐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
臨沂開展路面執法集中檢查 保障道路運輸安全暢通
眉山市黨政代表團來宜學習考察
寶鋼德盛一期二期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