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花事正濃。循著桃花、梨花、櫻花的芬芳,人們的腳步流連在鹽城的廣袤鄉村,日迎萬名賞花游客、農副產品銷量猛增等熱鬧景象頻頻上演。美了鄉村,富了村民。花海微瀾,綻放出最美風景,也拓展著富民產業鏈。 每到梨花盛放的時候,黃河故道旁的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夾堆村就變得熱鬧不已。4月6日,“夢幻梨花?大美濱海”濱海縣第三屆鄉村旅游節開幕,蜂擁而來的游客把附近農家樂的門檻踏破。 時值中午,伴畝田生態農莊的餐廳里坐滿了游客,總經理唐發揚招呼服務員趕緊上菜。“這一中午就接待了400多人,是平時的十倍還多。”看到潮水般的賞花客,唐發揚一大早就到村里招了十來個臨時工,“要不然真忙不過來。”附近的其他十來家農家樂也是家家爆滿,每天接待游客近百桌,農戶的野生蕨菜、粉絲、涼皮、山芋干等土特產銷量也較平時大幅增加。 “上世紀五十年代,村民大面積連片種植無名梨、三水梨。現在保存下來的近60年的老梨樹有1700畝,也就是我們正著力打造的梨花雨生態休閑園。”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王雨春介紹,旅游節的舉辦,讓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市場和門路,他們有的做起了小生意,開起了農家樂,有的在果林下套種其他作物,走上了“春天賞花賣餐飲、秋天賣果賺大錢”的良性循環致富之路。 四月的荷蘭花海,300多個品種、3000萬株郁金香,鋪陳出絕美的畫卷。用“一朵花”建設最美風景,風景之外,又延展出富民的多元路徑。 大豐區新豐鎮黨委書記李實業介紹說,為建設荷蘭花海,該鎮深挖歷史淵源,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將傳統棉農轉變為現代花農,流轉700戶農民的5000畝土地,最終成功打造出“中國郁金香第一花海”,大批農村勞動力洗腳離田、田外增收。 “以前種田,一年收入也就一萬多,現在在花海打工,一年能掙兩三萬,收入翻了一番。”荷蘭花市的養護工朱翠芳今年62歲,是新豐鎮裕北村村民,家里原有7畝地,6年前流轉出4畝地,剩下的地種玉米。現在她在花海上班,拿一份工資,丈夫也在附近企業打工,兩人一年收入六七萬,這在以前她都不敢想。 花海成了當地創業富民的新支點。借助荷蘭花海的品牌影響力,郁金香農園、艾倫特農場等一批農業休閑觀光項目建成開放,花海周邊,近年新增農家樂、家常菜館30多家,8個村3000多戶農民走上花卉苗木經營致富路,戶均增收6000元。花海的輻射帶動作用和生態富民效應逐步顯現。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景點相連,產業相容,富民的效應呈幾何數放大。大豐區農委主任楊國峰介紹,在大豐,除了荷蘭花海,梅花灣、恒北梨園風光、東方桃花洲等都以景區建設為支點,輻射衍生出“賞花經濟”“采摘經濟”。周邊農戶通過土地流轉補貼、景區內再就業、商鋪攤點承租等人均年收益普遍翻一番。 看桃花,去龍岡。這個有著十里桃林的鄉鎮從3月中旬開始就熱鬧了起來,人流不斷。“以前村民賣桃賣梨賺錢,現在3到4月會有大批游客來賞花。”鹽都區龍岡鎮旅游辦副主任劉芹說,桃花游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等相關產業。“龍岡桃花節辦了6年了,游客早前來只能賞花、拍照、偶爾吃吃農家飯,隨著景區吃、住、行、游、購、娛等配套設施的逐漸完善,附近的農家樂、民宿等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花開旺季,農民增收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賞花經濟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提升和旅游意愿增強而興起,恰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由粗向精轉變的契機。”市農業委員會主任施建霞說,各種花開不僅帶火賞花經濟,更實現了農旅融合發展。今年以來,全市新增休閑觀光農業景點22個,累計接待游客達457.3萬人次,同比增長26.3%。大批游客前來賞花觀景,所帶動的餐飲、土特產交易,以及村民就近就業等效益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價值。
印臺區:群眾家門口的就業“夢工廠”
群力雨陽公園萬株荷花等你賞經9年生長已覆蓋整個湖面,本月末將迎盛花期
潘漢勝到港南區調研指導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工作
這與青少年有關的座談會 揚州作典型經驗交流發言
磁縣審計局學習貫徹落實全市審計工作會精神
多彩花田,美了鄉村富了民——關注鹽城賞花經濟系列報道之二
荷城工商所優質服務創建巾幗文明崗
楊崇明督查學校安全工作
中牟縣縣長楚惠東主持召開縣政府第19次常務會議
2017武漢全民閱讀測評報告:武漢人平均一年讀8本書
雨花區召開集體土地征拆工作務虛會
渤海路辦事處選派黨建指導員推進黨建小鎮建設
【佛光花海音樂節】樂山之美被寫成歌唱入心
孩子迷網游 都有啥理由(民生調查·網絡游戲防沉迷①)
鞏固脫貧成果 筑牢返貧防線 喻志勇率組在吉安縣調研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
旅游市場的“后暑期游”時光
東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的實施意見
黑橋社區為失業職工送上雙節慰問
我市加大對在職教師違規有償補課查處力度
一季度昆明50余家企業因環境違法被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