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蔣克昌,71歲,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外科黨支部書記。
蔣琦,42歲,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西院區麻醉科副主任
【人物故事】
□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興會 見習記者龔良杰 卓嘉 實習生高苑
長期以來,普通大眾對麻醉以及麻醉醫生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打一針”“讓病人睡一覺”的認識上。因此,人們習慣地稱麻醉醫生為“麻醉師”。
殊不知,從病人進入手術室的那一刻起,生死便交給了麻醉醫生——病人能否安全下手術臺、能否成功離開手術室,一切盡在麻醉醫生的掌握中……麻醉醫生的工作絕不是“打一針”那么簡單。
今日,來自我市醫療戰線的一對麻醉醫生父子兵講述他們的從醫經歷,通過他們從醫的工作環境變化,來窺探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醫療衛生變革式的發展。
麻醉醫生是干什么的
一米六左右的個頭,體形精瘦而顯得干練,一張嘴是一口濃重的四川口音……“我的老家是與重慶接壤的恩施,所以口音跟四川、重慶那邊基本一樣。”71歲的蔣克昌說。
1965年,蔣克昌參軍入伍,從衛生員做起,逐漸成長為一名醫術精湛的軍醫。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蔣克昌從部隊轉業后進入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到2007年退休,他在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醫生的崗位上干了整整21年。
蔣克昌表示,無論是最初的手控麻醉機還是后來的自動麻醉機,主導者都是麻醉醫生。而對于麻醉醫生,長期以來人們有偏見,大多數人認為麻醉醫生就是給手術病人打一針,讓病人睡一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蔣克昌說,麻醉醫生是標準的全科醫生,什么都得懂。自病人進入手術室的那一刻起,麻醉醫生便接管了病人,注射、插管、監測、停藥、拔管、安慰患者……“麻醉醫生壓力大、風險大、責任大,是手術臺上的幕后英雄。”“如果沒有麻醉醫生的密切配合與參與,外科手術根本不能安全順利地進行。”蔣琦說麻醉醫生的作用。
蔣琦是蔣克昌的兒子。作為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腳步成長起來的一名“70后”,蔣琦“子承父業”,成了一名麻醉醫生。
開始并不喜歡麻醉專業,但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他慢慢產生了興趣,并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專業。
1999年,進入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后,勤思、敢闖、善研,蔣琦很快脫穎而出,成為一名骨干麻醉醫生。
蔣琦說,臨床醫生分內外婦兒等不同科室,但麻醉醫師不分科,各科知識都得懂,這就是父親說“麻醉醫生是標準的全科醫生”的原因。
在病人的鼻子上貼棉花監測呼吸
轉業前,蔣克昌在野戰部隊,參加過抗美援越戰爭。回憶當時部隊醫院的醫療條件,他說:“如果能配齊麻醉機、手術臺和無影燈三樣設備,那就相當了不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部隊醫院沒有自動麻醉機,作為一名麻醉醫生,只能用手捏式的手工麻醉機為病人實施麻醉,“做一個手術,手術要做多長時間,麻醉醫生就要手工操控麻醉機多長時間。”
蔣克昌清楚地記得,那個時候,他們用的手控麻醉機的品牌叫“陶根記”。這是上海手工制造的我國第一代國產麻醉機,在當時也是最先進的麻醉機。“麻醉機都是手工操控的,想要對病人進行動脈、靜脈監測是不可能的。”蔣克昌說,除了麻醉機,那時用于麻醉的藥品也只有一種,而且藥效短,副作用大。現在,藥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基本每五年就要更新換代,而且一代比一代好,不但安全性強,作用時間長,而且不易產生耐藥性。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有了進口的麻醉機。蔣克昌接觸的第一臺自動麻醉機是從日本進口的木村牌麻醉機。這種麻醉機帶有自動呼吸機,能完全替代人工操作,不僅減輕了麻醉醫生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保證了病人的安全。
作為新一代的麻醉醫生,蔣琦說他完全能想像出父親那一代人的工作環境。
蔣琦說,他剛進醫院時手術室仍然很簡陋,還存在著一個手術間里放置兩張手術臺的情況。而消毒設備就是一臺紫外線燈,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當時的消毒標準都不符合手術要求;監護設備也非常簡陋,有時候,甚至用一臺立式(水銀柱式)血壓計加一個聽診器就完成了一臺全麻手術的監護。“那時候的手術監護僅靠麻醉醫生的眼睛和耳朵來完成,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那時候的手術基本上等于沒有監護手段。”蔣琦認為。
九十年代末期的工作環境尚且如此,何況更遠的年代。蔣琦說,父親那一代人的工作環境和醫療技術條件放在今天很多人是無法想像的。
比如,那時候沒有監護儀,麻醉醫生如何監測病人的呼吸狀況呢?在病人的鼻子上貼一縷棉花:病人呼吸時,棉花左右擺動,麻醉醫生就根據棉花的擺動情況來判斷病人的呼吸狀況。“這是沒有辦法時想出的土辦法。”蔣克昌笑說,放在今天,很多人覺得很可笑,但作為老一輩的麻醉醫生,都見過這種方法,很多人還使用過。
從麻醉師到麻醉醫師變的不僅僅是一個字
作為工作在醫療戰線的新生代,蔣琦認為他與父輩們工作時的環境已天壤之別。
就拿麻醉醫生的來源來說,現在的麻醉醫生都是科班出身,而且學歷和專業層次有極大提高。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麻醉醫生都是由護士兼任,慢慢發展到由醫士擔任,他們都附屬于手術室或者外科,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專業。而現在不一樣了,麻醉科和所有外科專業一樣,都屬于二級學科,而且麻醉醫生的要求比外科醫生的要求多很多。麻醉醫生不僅要掌握麻醉學所有的知識,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的知識,只有這樣,麻醉醫師在處理相關科室的手術麻醉時,才能游刃有余。
“從事麻醉工作的人,以前叫麻醉師,現在叫麻醉醫師。”蔣琦說,這絕不是僅僅多了一個字,它體現的是醫學的發展程度。麻醉師與麻醉醫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屬于技師范疇,后者歸屬醫師范疇。
在麻醉學地位不斷加強的同時,麻醉醫生們的工作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蔣琦說,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2008年新手術室投入使用,手術室改成了層流凈化系統,室內空氣24小時通過至少三層過濾系統凈化,達到符合手術要求的潔凈程度。而且可以保持室內恒溫,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都保持在23℃;從對手術病人的監控手段上講,以往靠在鼻子上貼棉花的方式早已成為歷史,現在只要在人體表面貼上電極,監護儀就可自動計算病人的多種生命體征。
“父親那時候,病人是否缺氧要靠肉眼觀察,現在早用上了全自動監護系統,病人的某項指標稍有變化,醫生就會得到提醒。”蔣琦說,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條件的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質量越來越高,而這正是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的獲得感。
警察醫生全程護送 敘永貧困戶坐免費大巴外出務工
自發性氣胸"偏愛"瘦高型男生 醫生提醒突然出現需警惕
上半年我市農村居民收入總量繼續保持蘇北第一
溫州民企“點亮”港珠澳大橋
汀州,客家祠堂“星火”傳
【弄潮四十年·改革開放襄陽說】一對醫療戰線父子兵眼中的醫療變化
杭州市·恩施州“春風助學”舉行援助金發放儀式今年恩施州1000名貧困學生獲助300萬元
真情關注民生問題積極促進完善社會治理
[道德模范候選人展示]龔承洪:奉養百歲堂祖母
在鶴壁:物業公司好不好,小區業主來打分
溫嶺市人力社保局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活動
網羅天下(2018-05-17)
奇了怪了!年貨內外包裝的日期不一樣
天津自貿區3周年 貿易便利化亮點頻現
臺州“受辦分離”改革向縱深推進
3月24日蘇州有線割接通知
強降雨天氣預警提示
定遠積極推進基層政務公開試點工作
張夏林在青陽縣調研鄉村旅游發展時強調
推進旅游產業融合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社區網格員直面食藥執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