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仔在巡山。
大洋網訊 30年來,他每日巡山15公里,繞著獨自守護的4000多畝林區,走出了繞赤道3圈多的路,在他看護下的林場沒發生過一起火災或偷盜案。他是張來仔,廣東省龍眼洞林場的一名護林員,1981年參加工作以來,始終堅守在護林防火、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第一線,先后獲“廣州好人”、“全國優秀護林員”、“全國綠化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土綠化突出貢獻人物”等稱號,近日當選“廣東好人”。他掛在嘴邊總是那番話:“自己愿意一輩子守住山林。”
每日飛檐走壁 30多年無火災
張來仔的父母都是林場工人,作為“林二代”,仗著一身好力氣,張來仔小學畢業后就在家鄉伐樹、挖樹根、扛木頭,對自然環境有種發自內心的喜歡。23歲那年,他成功應聘護林員,后調入到龍眼洞林場,開始了孤獨的山林人生。
每天,張來仔的工作從清晨8點鐘開啟,傍晚6點多回來。他將“護林三件套”穿戴整齊,便精神奕奕出發。這三件套其實有點“土”——砍柴刀、長衣長褲、防蚊帽。砍柴刀用于撩撥草叢,趕走毒蟲毒蛇,破壞非法架設的捕鳥捕獸的羅網;剩下的兩件寶貝是對付蚊蟲。張來仔沒有防蚊液或花露水,干脆一身長衣長褲,熱得汗流浹背也是如此。
“堅持行走的力量,保持‘山人’的精神!”作為座右銘,張來仔把這句激勵的話寫在了隨身攜帶的砍柴刀刀把上。
如果你有機會看到張來仔在山林間巡查,一定會羨慕他飛檐走壁、如履平地的功夫。三四米高、傾斜接近九十度的陡坡,他踩幾個小支點,一蹬腿的功夫就能爬上去。哪座山最高,哪條溝道最深,哪片林鳥最多等等,張來仔了然于心,發現問題及時向場領導匯報。夏季或節假日進山“驢友”多的時候,張來仔幾乎整個白天都穿梭于山林之中。
這條孤獨的山路沒人監督,能印證張來仔真是一步一個腳印踏出軌跡的,唯有一本本巡查日志。2016年8月2日,臺風“妮妲”襲擊廣州,張來仔用力寫下幾個大字:“我在護林站守望,風雨同路。”他發現護林站后面擋土墻有水浸,趕忙把情況匯報給了上級。他無悔的付出換來的是4000畝林地,30多年間從未發生過火警火災,也從未發生過林木偷盜行為。張來仔多次被林場評為“模范員工”,還獲得“天河好人”、“廣州好人”、“全國優秀護林員”稱號,獲得“全國綠化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獎勵。
“孤山野嶺我最美”
廣東省龍眼洞林場目前有9名護林員,但張來仔是唯一一個住在山上的。責任心讓他每個月在護林點獨居約25天。在長達二十多年來的時間里,山里沒水沒電,這些情況,在張來仔調入林場的第一天就早已有所了解,也有了心理準備。他下山買一次菜分幾天吃,一天做一頓飯分三餐吃。
每當夜深人靜孤單寂寞時,他就以練字集中精力,寫到完全忘神,在平和心境中修身養性。
翻開一摞摞習作,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就是寂寞之類。“字是我拒絕寂寞的感覺,欣賞是我忘記自己的孤獨”,這句話是貼在房子最中央的位置。他對孤獨有各種各樣的表達,但是寫到了最后,變成了看護山林看護到極致的一份驕傲。
2012年,張來仔是這么寫的:“傻傻陶醉在林區,傾聽樹林好又靜。聽聽鳥語勝我聲,感悟一生吾雖丑,孤山野嶺我最美。”字里行間,作為護林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張來仔的妻子梁全娣是林場的臨時工,兩人的家就安在山下。張來仔一般每半個月下山回家吃一次晚飯。妻子梁全娣以前也抱怨丈夫不在家,現在倒對他表示理解,說他工作很負責,為人很老實。每次回家都搶著干家務活,買菜做飯、洗碗拖地,盡量讓她多休息。
每年春節,張來仔只在除夕回去和家人吃一頓團圓飯,正月初一一早便又迎著晨曦上去。雖然每月工資只有2000多元,但張來仔覺得挺滿足,他的生活已經和山林融為一體,無論多苦,他不會出山。
30年來,張來仔只進過市區寥寥幾次,其中一次是去接受表彰。
“我愿一生守山林”
同事們都很敬佩這位老護林員,既然他堅持在山上生活,那就幫助他改善生活條件。多年前,林間小屋拉了水電,漸漸添置了收音機、電視機、冰箱等一批家用電器,張來仔終于從“刀耕火種”中走出,過上了現代社會的生活。
張來仔很高興,但這并沒有讓他更渴望什么。每逢有其他人探望他時,問他需要些什么,木訥的張來仔總是搖搖頭。只有一次,他想了又想,很謹慎地對領導說,來訪的人很多,一次性塑料杯和茶葉用得很快。從此,人們上山都會自覺帶上水壺,有時還給他捎點肉菜。去年,為了保障林區職工的生活,張來仔的居住條件有利更大的變化。林間小屋簡陋搭建的棚屋全部拆了,在旁邊建起了一棟嶄新的護林站。2016年1月,張來仔搬了家,他用上了煤氣,再也不用邊巡山邊撿柴火;他還裝了空調,冬天的夜里有暖氣用了。他很感謝這一切,2014年他鄭重申請入黨并已經轉正。
轉眼間,張來仔守山30年,當有人問他工作苦不苦時,他說:“不苦不累那是假的,但我干的就是這份職業,爬山鉆林是我的工作,當看到我負責的林區山青了,草綠了,樹高了,野生動物也多起來了,我就覺得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他掛在嘴邊的依然是以前那番話:“自己愿意一輩子守住山林。”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 通訊員穗文明
石花尖精準發放水庫移民資金
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會議召開
“六條禁令”向“升學宴”敲響警鐘
內江20家醫院開通省內異地就醫住院聯網結算
讓精品力作閃亮湖南的文化星空
4000畝林區“守護神” 護林路繞赤道三圈多
雨湖區7個“留守兒童之家”獲贈新書
日照“三支一扶”計劃招募工作啟動
村里人今年親戚格外多
方便了!2年后江蘇全省將新增超10萬個停車位
宜春學院少數民族大學生與留守兒童共度佳節
對口支援昌都行:天津新村里的新生活
海口:種桑養蠶 鞏固脫貧
最新消息!江蘇路-寧海路北段道路整治將在6月完工!
為展示巴蜀美景 南充“才女軍團”返鄉曬畫
再造營商環境 實現發展共贏
三明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十次會議
市領導赴市委黨校 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威坪:一座正在“復活”的千年古鎮
市體育局2018駐村扶貧工作隊召開第一次碰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