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聚力園區整合發展。按照自治區、銀川市“一區多園、一園一個主導產業”發展思路,結合《靈武市園區整合發展實施方案》,加快現有園區和產業整合發展,依托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政策和產業集聚優勢,從知識創造、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結構優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打造綠色發展示范區、創新驅動引領區和轉型發展示范區,推進羊絨紡織、有色金屬、廢舊資源綜合利用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車、煤化工下游產品等新興產業,全力打造“一區三園”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二是聚力推進項目建設。牢牢把握經濟工作項目化要領,全力抓好總投資76.2億元、22個項目建設。力促35萬件針織服裝等9個項目2月底前開工,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等6個項目3月底前開工,浩谷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等7個項目6月底前開工,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以上,年產5000噸雪尼爾紗線等15個項目建成投產。
三是聚力推進產業升級。加強與大企業合作嫁接,完成中銀絨業并購重組,通過兼并整合、股權置換等方式,破解羊絨產業轉型發展的瓶頸問題,重振靈武羊絨產業雄風。加快推進寧夏浙商服裝產業園建設,力爭服裝服飾花邊設計、高檔服裝包裝設計等14個項目年內建成投產。啟動建設中國羊絨時尚小鎮和文化創意園,完成智慧園區一期建設,實現與智慧城市互聯互通,“靈武精品羊絨”電商平臺上網交易。盤活全民創業園閑置廠房,加快“騰籠換鳥”“筑巢引鳳”,建設臺商產業園,力爭引進酵素生產、臺灣巨皇都市農業等項目落地。加快臨港產業顯效發力,力促泓源新能源汽車、浩谷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超高倍反射聚光光伏發電裝備落地開工,爭取新引進項目3個以上。
四是聚力創新驅動發展。深度研究自治區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意見,研究制定高新區五年行動計劃,實施科技企業培育、科研人才聚集、創新平臺建設、知識產權創造、科技合作提升等“五項工程”。強化國家羊絨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功能,組織參與制定羊絨行業標準,奪取羊絨行業話語權。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集成創新,拓展與天津高新區、蘇州高新區合作領域,探索共建“科技企業離岸孵化器”。深化與西安工程大學、中科院納米研究所等知名院所產學研合作,組織開展“院士行”活動,力爭培育區級科技型中小企業7家、小巨人企業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自治區級創新平臺1—2家。
五是聚力解難題提效能。深化“六個一批”精準幫扶,積極對接“引金入寧”計劃,依托融資擔保公司、金超助貸基金等平臺,拓寬寧夏現代紡織產業投資公司投融資業務,破解企業要素制約瓶頸。加快推進“區域評”試點工作,試點開展臨港產業園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事項“區域評”,降低企業投資成本,優化園區投資環境。縱深推進涉企行政職權工作規程試點,全面推行“不見面、馬上辦”審批服務模式,實現園區企業及職工辦事不出園區、不出廠。
搬走的家,遷不走的記憶
男子犯了酒癮,多次在超市內偷酒喝
商丘市供銷社開展端午節“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
井美村為優秀學子發放獎學金和教育基金
長安區阜康街道開展“國際家庭日”系列宣傳活動
銀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五個聚力 推動園區轉型跨越發展
常德洋女婿申請“中國綠卡”
我省200名教師將赴喀什開展“組團式”教育援疆
孟津縣教育系統: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開展冬至主題教育
撞死人逃逸負隅頑抗 零口供逮捕鐵證如山
從廈門到約堡,淬煉第二個“金色十年”
全省“智慧民政”年底投用
落駕坪社區召開黨建五級管理暨創文測評迎檢動員會
白鷺立牌保護古樹建了圍欄
民革泰安市委組織祭掃馮玉祥墓
文化館送戲下鄉到峪山
桐城法院案件回訪助推廉潔司法
醫療器械銷售有門檻相關部門:已詳細答疑
“1+24”部門合力監管保安全
屯溪區:讓市民吃上放心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