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大運河淮安段遺產監測平臺;連續三年將各類運河遺產維修及環境整治項目列入中心城市建設重點項目;制定我省首部設區市綜合性文物保護法規……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淮安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前不久,市文物局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推進世遺保護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其中,淮安段大運河有2處遺產區、5個遺產點、1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淮安世界遺產實現零的突破。
申遺成功后,我市通過開展大運河帶文物發掘和保護工作,全面啟動野外調查,為準確摸排淮安大運河遺產資源提供依據。同時,在盤清運河遺產資源家底、建立數據庫的基礎上,建成集管理、監測等功能于一體的大運河淮安段遺產監測平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目前平臺已處于試運行階段。此外,我市還將完善運河遺產巡查制度,聘請社會監督員,實現市域范圍內運河遺產巡查全覆蓋。
加強修繕利用
我市在完成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后,全面掌握了全市的文物資源家底,將各類運河遺產維修及環境整治項目連續三年列入中心城市建設重點項目。不僅完成了馬頭鎮古運河河道岸線整治、人行步道鋪設,洪澤湖大堤周橋大塘、信壩段、高堰段石工墻展示和周邊環境提升,還實施了秦煥故居、枚亭及朱占科故居修復工程,加快景觀提升和功能完善,文化遺存重新綻放光芒。
我市加大對文物發掘力度,發現了大云山漢墓、板閘遺址、清江浦北門城墻遺址、順黃壩遺址等一批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歷史遺存,其中,大云山漢墓還被中科院和國家文物局分別評為“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通過積極爭取協調,這些新發現的重要文物遺存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和利用。
創新管理方法
為了更好地保護管理利用文物,我市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制定《淮安市文物保護條例》,經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省首部設區市綜合性文物保護法規,不僅完善了文物保護體制,確立了文物保護考核機制,規范了非國有文物所有人的權利和義務,還對破壞文物的違法行為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我市還積極推進文物安全綜合管理實驗區建設,實現對文物遺產的信息化保護。據悉,目前已完成《全市文物安全綜合管理實驗區實施方案》制定及文物安全實驗區軟件平臺招投標工作,今后將對pc端、手機app、公眾號的運行及使用狀況進行完善。37處文物安全綜合管理實驗區還將安裝文物視頻監控,確保對重點不可移動文物與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區等實施數字化監控。
營造濃厚氛圍
為了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文物、愛護文物的濃厚氛圍,我市開展了一系列高品質宣傳活動。在中央四套《國寶檔案》欄目對我市的運河遺產進行宣傳展示;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組織《江淮之子——周恩來與淮安、南京圖片史料展》、《古今輝映 名家薈萃——徐州博物館藏鄧永清捐贈書畫精品展》、“特別的愛,特別的你——與殘疾人相約紀念館”等展覽活動;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組織“千秋功業 國之大運——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巡禮”、淮安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展、淮上明珠 運河之都——大運河(淮安段)文化帶建設成果展等宣傳活動。這些宣傳推介縮短了文化遺產和普通百姓的距離,使文物遺存更好地活在當下。
■記者 楊丹丹 通訊員 嚴定忠
“云雀”周五在浙江象山到江蘇啟東一帶沿海登陸
結合人大工作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
退休教師繪臉譜惟妙惟肖傳國粹
九龍坡:走馬鎮保持高壓態勢 狠抓市容環境整治
市委書記康志文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議
我市扎實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市園林局冬季植物修剪技能比賽圓滿結束
全市啟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教育活動
高校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如何落地
寧德市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4元
廈蓉高速擴建工程A6標段建設加快推進
“愛心便民車”亮相嘉興市第一醫院
光榮街道光榮社區社區學習氛圍濃孩子作業有人教
徐州市公安局科學施策精準扶貧助發展
劉慶進調研前進街水環境治理工作
噴泉“水篦子” 變成傷人利器?
家庭點心師之南瓜包子與發糕
走在沈陽街頭就是一場旅行
證照當天拿不到 政府掏錢寄快遞北碚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出實招見實效
省實地核查組來樂開展質量工作考核實地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