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東升)在靈寶,上了年紀的人都對窄口水庫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每次提起窄口水庫時總是說“想當年”……
當年,主要是說1959年到1983年之間,那是靈寶人民興修水利、改造自然的年代。前后歷經24年的艱辛努力,勤勞勇敢的靈寶人民建成了窄口水庫,一個高峽平湖和一條“引水長龍”展現在世人面前。
水利戰士在工地上手抬肩扛,修筑大壩
24年,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更牽動著幾代人的心。
冬日的早晨,記者從靈寶市區沿省道246線一路南行20多公里,來到窄口水庫,追尋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窄口水庫位于靈寶市五畝鄉與朱陽鎮交界的山峪地帶,大壩坐落在五畝鄉長橋村南。站在蜿蜒的公路邊,從水庫腳下仰望,灰色的壩體上,白色的“窄口水庫”四個大字遒勁有力,十分亮眼。大壩巍然矗立,像一座豐碑高聳于天地之間。
當了快二十年的記者,此時此刻,竟覺詞窮。該用什么來形容呢?雄偉、壯觀、磅礴、巍峨……
灌溉發電洞全線貫通,水利戰士喜笑顏開
登臨壩頂,極目四望,只見一湖清幽、萬頃碧波、山巒環抱、水天一色。經過歲月的洗禮,如今的窄口庫區山清水秀、美景如畫、湖光山色、相映生輝。看著這樣一個宏大的工程,遙想40多年前轟轟烈烈建設水庫的年代,那些苦干實干、流血流汗的場面仿佛浮現眼前……
二
靈寶地處豫西山區和黃土高原交會地帶,境內丘壑連綿,溝岔縱橫。千百年來,弘農澗河的一汪清水白白地流淌,加之旱澇災害頻發,群眾生活比較困難。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想改變靈寶的面貌,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必先解決水的問題。
水庫建設者在水中大干苦干
1958年10月,靈寶縣委決定“筑壩攔澗河,引水上西塬”“變害為利,造福社會”。11月,河南省水利勘測隊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辛勘測,首次提出“宜在窄口修建一座水庫”的方案。又經過一年的查勘和籌備,1959年11月,窄口水庫指揮部成立。縣里緊急籌措資金、物力,抽調西章(今焦村鎮)、虢鎮(今城關鎮)、澗口(今尹莊鎮)、西閻和陽平5個公社的1.5萬名精壯勞力,開赴五畝公社長橋村。
一聲令下,千軍萬馬齊集窄口。建設大軍以民兵團為建制,一個公社就是一個民兵團,一個大隊就是一個民兵營,一個生產隊就是一個民兵連。水利戰士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氣壯山河,干勁沖天,擂響大興水利的戰鼓,向窮山惡水發起進攻。
如今的窄口水庫山清水秀、美景如畫
開挖截水槽,打響了第一炮。1959年歲末,截水槽工程破土動工。北風呼嘯,滴水成冰,工地上卻是熱火朝天,镢頭舞、鐵鍬飛,水利戰士頭頂凜冽的寒風,腳踏冰冷的河水,用近乎原始的勞動工具大干不止。1960年1月1日下午4時,窄口水庫澗西大渠南村段工地“萬炮齊鳴”,炸得亂石飛天,山谷中響聲如雷。在吃菜團、喝稀湯的艱苦生活條件下,水利戰士晝夜輪流施工,搶修引水渠,大戰稀泥坑,苦戰數月,完成挖方2萬余立方米,回填1.9萬立方米,澆筑混凝土119立方米。1960年5月,全部工程挖填結束。
正當水利戰士向輸水洞進軍之時,由于我國國民經濟遇到嚴重困難,根據國家調整國民經濟、壓縮基建項目的形勢,1960年9月,窄口水庫停建,施工人員全部解散。
■三
1968年9月,根據全縣人民的強烈要求,靈寶縣革命委員會研究決定:復建窄口水庫。10月,窄口水庫指揮部再次成立。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既不能伸手向國家要錢要物,集體經濟和群眾生活又相當困難,怎么辦?只能依靠自己。靈寶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到,他們滿懷“敢叫高山低頭,定讓河水讓路”的豪情,抱定“寧掉十斤肉,也要修窄口”“寧肯不要一分錢,也要引水上西塬”的信念,決心拼死一戰,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筑壩攔洪,鎖住蛟龍。
11月10日,工程復建誓師大會召開后,焦村、虢鎮、澗口、坡頭(今函谷關鎮)、西閻、陽平、故縣7個公社5300多名水利戰士立即投入到水庫建設之中。
水利戰士開赴窄口水庫施工現場
大壩居于水庫六大工程之首,工程浩大,困難重重。水利戰士憑借車拉肩扛,在深山峽谷中筑壩,其困難和艱辛難以想象。
架子車是主要運輸工具,在工地不停地穿梭。大壩越筑越高,坡度越來越陡,運料的難度越來越大。然而,山高,沒有水利戰士的斗志高;車重,沒有水利戰士的責任重;路遠,沒有水利戰士的目標遠。他們抱著“寧叫繩拉斷,不叫車子停”“為了澗水上西塬,累斷筋骨心也甘”的想法,拉著滿載土石的架子車在大坡上一趟一趟艱難地爬行。
拉車的人站在車把中間,兩手握住車把,肩上套上攀繩,身子彎成一張弓,兩腿彎曲使勁蹬;推車的人在后面使出全身力氣往前推。無論是拉車的,還是推車的,都“呼哧”“呼哧”喘著粗氣,汗水一串串灑落在地上。
卷起褲腿,挽起袖子,冬天裹緊棉襖干,夏天光著腳丫干。手破皮、腳打泡、肩磨爛,那都是常有的事。面對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繁重的體力勞動,大家心往水庫想,勁往水庫使,血往水庫流,命往水庫獻,累死也不下火線。
1970年11月,機電連戰士因陋就簡,用拖拉機改造的爬坡器一次可以拖20輛載重架子車從壩底上到壩頂,改原來4人1輛架子車為1人1輛架子車,從而大大節約了勞力,加快了速度。
11月底,當最后一車石料封堵住弘農澗河的水流時,歡聲雷動、鞭炮齊鳴,整個工地沸騰了,人們跳躍著高呼:“大壩合龍了,我們成功了!”
桀驁不馴的弘農澗河,終于被靈寶人民攔腰斬斷。
■四
大壩合龍之后,各項施工仍在繼續。大家喜悅的心情還沒有褪去,更大的考驗已在眼前。
1971年4月初,距汛期只剩下兩個月,大壩僅有22米高,離53米的要求還差31米。如果汛期前大壩達不到53米高,洪水就有可能漫頂甚至沖垮大壩。
巾幗不讓須眉的鐵姑娘
形勢十分嚴峻。要么,炸掉千辛萬苦建起來的大壩,以防后患;要么,大壩可能被洪水沖垮,下游十幾萬人的生命財產以及隴海鐵路面臨滅頂之災。
一時間,窄口水庫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在決定水庫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深夜打來電話,關心地詢問水庫建設情況。
1971年4月5日,在聽取了省水利主管部門關于窄口水庫的情況匯報后,河南省委作出決定:窄口水庫不能停!要堅決干下去,而且一定要干好!緊接著,河南省委、洛陽地委先后派出30名水利專家和教授蹲點窄口,幫助設計和施工;隨后又派洛陽地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楊貴(原林縣縣委書記,紅旗渠總設計師)帶領20多名地級、縣級干部到窄口水庫現場督戰。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時任靈寶縣委書記的崔寬心果斷表示,組織大會戰,在汛期到來之前將大壩搶建到53米高。
周總理和省委領導的關心和支持,讓靈寶人民更加堅定了不怕艱險、排除萬難的必勝信心。面對艱巨任務和重重困難,靈寶人民迎難而上,力挽狂瀾。
“受益不受益,都來出把力!”全縣除了寺河公社之外的15個公社全部參戰,各路人馬迅速集結:陽店兵團開著手扶拖拉機過來了,大王兵團南營連隊趕著馬車過來了,五畝兵團運送砂石料的車隊過來了。解放軍部隊來了,清華大學鉆探隊、義馬礦務局、省工程隊、洛專工程隊也來了,水利部、冶金部、黃委會、省水利第一和第二工程隊、鄭州工學院、武漢水利水電學院等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外援單位多達38個。
一場聲勢浩大、驚天動地的“五三”大會戰打響了。工地上出現了一幕幕團結協作、并肩作戰的感人畫面,譜寫了一曲曲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奮斗贊歌。大家你追我趕,爭先恐后,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層出不窮。
廣播里、號子聲中到處都是“大干”“決戰”的呼聲,狹長的河谷地帶擺開了5公里長的“戰場”,上千輛架子車來來往往,施工現場緊張有序,場面蔚為壯觀。會戰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最多日上工3.8萬人,上壩工程量1.38萬立方米。1971年7月18日,大壩達到53米高,“五三”大會戰大獲全勝。
“五三”大會戰,是水庫建設者們最艱苦、最關鍵的一戰,是窄口水庫建設史上最輝煌、最壯麗的一頁。
■五
冬日暖陽下,湖面五光十色,波光粼粼。記者沿著大壩旁邊的羊腸小道,拽著野蒿小心翼翼地在崖壁上攀爬,探尋當年建設大軍的足跡。
當時缺少安全帶,性命全系一根繩。防護設施十分簡陋,水利戰士腰里綁上一根麻繩,冒著生命危險在上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上鉆石放炮。
解放軍戰士幫助水利戰士攻克難關
溢洪道是水庫六大主體工程之一,1971年動工,1973年竣工。要在堅硬的崖壁和陡坡上開挖、澆筑溢洪道絕非易事,水利戰士不怕苦、不怕險,滿身灰漿滿臉汗,夜以繼日連軸轉,提前完成了任務。
泄洪洞是水庫的又一關鍵工程。洞中巖層復雜,塌方嚴重,曾一度被稱為“老虎洞”,水利戰士無所畏懼,爭著報名進洞作業。1972年5月8日,泄洪洞豎井安全板突然坍塌,勞動模范、焦村連指導員李雙才等5人掉入9米深的豎井中,其中3人致殘。洞里還有一段28米長的古河床,結構松散,塌方漏水,施工現場險象環生。支援水庫建設的義馬礦務局老工人張三德日夜堅守在那里,細心觀察巖層變化,準確發出塌方預警,多次把水利戰士從死神手中搶救出來,被大家稱作“水利戰士的保護神”。
■六
在修建大壩的漫長歲月里,天公常常不作美,給庫區降下一場又一場大雨,使險情與災難環生——
1969年3月28日夜,弘農澗河出現春汛,河流水量突漲,泄洪洞工地一片汪洋,設備被淹;1970年7月21日,庫區及上游山洪爆發,樹木折斷,道路沖毀;1971年6月7日,庫區及上游暴雨如注,洪水泛濫,料場、設備被淹……面對肆虐的洪魔,水利戰士頂風雨、戰激流,不顧個人安危,搶救集體財產。
水利戰士在工地讀書看報
1971年6月27日,弘農澗河流域又一次降下特大暴雨,5米多高的洪峰沖進庫區,水位驟升29米,距壩頂僅剩14米,而且還在不斷上升,情況萬分危急。1500余名突擊隊員與洪魔展開了殊死搏斗,在漆黑的夜晚,在泥濘的河道,他們扛沙包、搬石頭,來往奔跑,一個個變成了泥人。次日凌晨,壩頂壘起2米多高的子堰,確保大壩安然無恙。
■七
為了早日實現“澗水上西塬”的夙愿,1974年春,大壩達到安全度汛要求后,水利戰士將工作重點轉移到開鑿隧道、架設渡槽、修建總干渠上。
在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靈寶人民憑著一腔熱血兩只手,從窄口水庫至武家山長16.34公里渠線上,架起了10座渡槽,開挖襯切了10個隧洞,建成了12座橋涵。
總干渠線長面廣,地質結構復雜,塌方、滑坡時有發生,施工難度相當大。水利戰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逢山開路,遇溝架橋,分段包干,土法上馬,千方百計保證質量,千辛萬苦搶趕進度。
隧洞里陰暗狹窄,隨時都有塌方的危險。蘇村兵團福地連戰士張新治在渠首洞中被巨石砸得血肉模糊,他的父親張貫朝對兵團領導說:“我的大兒子新治是為修窄口水庫死的,他死得有出息……我的大兒子走了,還有老二老三,需要的話,讓他倆都去修窄口……”
10座渡槽施工任務十分艱巨。窄口水庫指揮部將任務分派給縣委機關、縣商業局、縣工業局、縣財政局和縣衛生局等10個單位,各單位干部職工、解放軍官兵和水利戰士密切配合,在渡槽工地上付出了艱辛勞動和巨大代價。
窄口庫區管理局辦公室人員陳贊偉指著窯洞介紹情況,講述當年的創業故事 何東升 攝
河北省樂亭縣籍解放軍戰士谷志海在搶修商業渡槽時壯烈犧牲,獻出了年僅18歲的生命。谷志海烈士的遺體葬于商業渡槽西側的山包上,英靈永駐靈寶人民的心中。
1975年6月3日,復員退伍軍人、程村營肖泉連連長羅米發在窄口渠道二號洞進口石崖排險時,發現一塊巨石從上邊滾落下來,朝一位戰友砸去。危急時刻,他毫不猶豫地沖了上去,推開戰友,自己卻被巨石打翻,跌下50多米深的崖底,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1976年7月,時值三伏,酷熱難擋,窄口工地急需2.5238萬立方米塊石。在縣委的號召下,全縣干部、職工、教師、中學生以及醫護人員雷厲風行,投入戰斗。他們自備工具,自帶干糧,拉運石料,砸切石塊。大家虎口震裂了,皮膚蹭破了,慢慢地學會了用錘子和釬子敲打石塊,一個個鍛煉成了合格的“石匠”。
為使水能轉化為電能,造福社會,1973年,窄口水庫指揮部組織2000多名水利戰士開始修建水電站,先后鑿通了灌溉發電洞,建造了發電機房,安裝了機電設備等。水電站自1975年10月建成投入運營,最高年發電量達到1620萬度。1976年10月1日,窄口水電站至靈寶澗東變電站35千伏輸電線路建成。
■八
1982年5月15日,窄口的庫水終于上了西塬,汩汩的水流從渡槽、隧洞穿越而過,歡快地奔向干渴的麥田。人群沸騰了,歡躍了,鑼鼓聲、鞭炮聲、鼓掌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如今,清清的庫水流向靈寶10個鄉鎮的40多萬畝土地,滋潤著麥田、果樹和蔬菜。
水庫建成至今已有40多年,雖然庫區內幾乎年年有暴雨襲擊,但水庫下游沒有發生過一起洪水災害。水庫保障了下游地區的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鄭西高鐵和國道310線的安全,保護了靈寶市區及五畝、尹莊、川口、陽店和函谷關5個鄉鎮25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2014年全省發生63年一遇的特大旱災,而窄口水庫保障了下游農田的灌溉用水。
如今,除了防洪、灌溉外,窄口的庫水還成為黃金冶煉廠、火電廠等一大批廠礦企業用水,有力地支援了工業生產。窄口的庫水流向靈寶金水湖、函谷關景區等,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原先焦村是旱塬,如今清泉到田間。焦村鎮姚家城村黨支部書記姚梧林介紹,目前,村里修建了提灌站,埋設了輸水管道,全村1500畝土地都能得到窄口庫水的灌溉,群眾從中受益,種植蘋果、桃、葡萄等,收入不斷增加,日子越過越好。
■九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干部走在先,群眾干勁添;萬眾一條心,提前破險關!”在那個如火如荼的歲月里,黨員干部永遠站在第一線。他們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事事帶好頭,處處作表率。
上工走在前,下工走在后,哪里最困難,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黨員干部的身影。他們與水利戰士親密無間、志同道合,在同一個隧洞里打風鉆,在同一個工地上抬石頭,一起拉車運料,一起裝藥點炮、扶釬鑿眼……
總干渠今貌
提起窄口水庫,不能不提靈寶縣委書記崔寬心。他敢于拍板決策,堅持修建窄口水庫;他與群眾打成一片,親如一家,和群眾一起排隊就餐,和群眾吃一樣的飯菜,吃到最后還要拿饃把菜盤子擦一擦吃掉,特別節儉;有點空閑時間,他就到工地上去,和群眾一起干活,沒有一點官架子,很多群眾見了他都會很親切地叫他“老崔”,他也能叫出很多群眾的名字。
■十
為了修水庫,靈寶縣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齊上陣,老同志人老心紅不下火線,年輕人積極向上一個能頂兩個干。
在修建水庫中,水利戰士安下心、扎下根,完不成任務不回村。不少年輕人一再推遲婚期,立誓“水庫修不成,堅決不結婚”。逢年過節不停工,水利戰士顧不上回家看一眼,穿著磨得破破爛爛的衣服,堅守在雪地里、寒風中繼續干。
今年75歲的張紅滿老人是靈寶市朱陽鎮匣里村人,精神矍鑠、身體硬朗,言談間透著一股豪爽之氣。他在通往大壩的路邊開了一家小商店養家糊口。“記得那時工地上紅旗招展,歌聲嘹亮。我會泥瓦工、干箍洞的活,從21歲到28歲一干就是7年。那時候年輕,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氣,現在想起來,覺得一輩子有那樣的經歷非常值。”談起往事,他流露出喜悅和激動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代。
困難大,沒有鐵姑娘的決心大;巖石堅,沒有鐵姑娘的意志堅。在那火紅的年代里,每個兵團都有一支敢打敢拼的鐵姑娘隊,她們巾幗不讓須眉,在工地上和男勞力一樣干,不怕吃苦、不甘人后,掄錘扶釬、抬石拉車,活躍在最前線,成為工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建設大軍中,還有一批滿腹學識、技術高超的專家學者,何家濂、司馬壽龍、李琳等就是他們中間的杰出代表。他們和水利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滿身塵土滿臉灰,冒著嚴寒酷暑,認真規劃、精心設計、嚴格把關、破解難題,為窄口水庫作出了卓越貢獻。
■十一
在水庫周邊的山坡上,漫山遍野布滿了小窯洞。一架山、一道嶺、一座塬、一條溝、一面坡、一段埝,凡能落腳的地方就打有窯洞。窯口長滿荊棘,用手撥開,鉆進洞中,在灰暗的光線下,依稀可辨水利戰士當年書寫在窯壁上壯志凌云的標語口號:“挖窯當房,鋪地作床;條件艱苦,斗志昂揚。”
窄口庫區管理局辦公室人員陳贊偉講述了當年的情景:“那時五畝公社的長橋村一帶,人山人海,群情激昂。無住處就打窯洞居住,無照明就點煤油燈。水利戰士不講條件,吃苦耐勞,一心只想修成水庫。”
經過滄桑歲月的雨浸風蝕,這一孔孔窯洞有的依然完好,有的已經坍塌,仿佛輕輕地訴說當年的往事。
在那困難重重的年代,水利戰士夜以繼日,風餐露宿。白天,他們吃的是紅薯面饃、玉米面湯、咸菜和辣子。吃飯沒有桌,隨便找個地兒站著蹲著將就一下。晚上,他們拖著滿身疲憊,五六個人、七八個人擠在一孔潮濕的小窯洞里,頭枕半截磚,呼嚕聲此起彼伏。
冬天窯洞里冷颼颼,寒風從遮擋在窯口的玉米稈縫隙鉆進來,凍得人直打哆嗦,縮成一團。夏天窯里熱烘烘,蚊蟲不斷叮咬,濃濃的汗味充斥其間。每天天不亮,上工的哨音一響,他們便一骨碌爬起來,又抓起工具投入到緊張繁重的勞動中,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如今,人已離開,窯洞還在,黃土脈脈含情,青山隱隱作證。
■十二
順著大壩一旁的道路向庫區深處走不多遠,便可以來到靈寶市窄口水庫紀念館。透過一張張珍藏的老照片,記者似乎看到了那段不畏艱險、勇于挑戰的非凡歷程和那群篳路藍縷、重整河山的平民英雄,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紀念館里的圖片和文字是幾十萬名水利戰士留給后人珍貴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財富。靈寶人民修建窄口水庫的壯舉,其規模之宏大、參戰人數之眾多、路程之艱辛、歷時之久長,在當地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他們在荒山野嶺之間筑起了不朽業績,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靈寶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經過一代人的打拼和無數人的努力,如今窄口水庫在防洪、灌溉、供水、發電、養殖的同時,也成為令人向往的旅游景區,77米高、258米長的大壩巍然屹立,10余公里長的水面煙波浩淼。
■十三
窄口水庫修建時,屬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工程。由于現實條件不足和技術水平有限,水庫存在一定隱患,經過長期運行和使用,問題日趨嚴重。為此,窄口水庫先后于1975年至1981年、2008年至2010年進行兩次除險加固。雖然工程量巨大,但隨著機械化施工程度越來越高,再也不用千軍萬馬人拉肩挑了。
如今修葺和加固后的窄口大壩固若金湯,庫區面貌煥然一新。
■十四
風風火火戰窄口的火紅歲月,轉眼間已過去40多年了。喧囂的戰鼓早已平息,沸騰的工地難覓蹤影。當年那些風華正茂的水庫建設者們如今已是滿頭白發。
胸中有團火,身上有股勁,毫無私心雜念,爭著多作貢獻。水利戰士在工地上露天學習,在窯洞里燈光下學習,學習張思德,學習老愚公,學習白求恩,每天讀書看報,高唱革命歌曲。在那樣艱苦的年代,水利戰士卻如此樂觀,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那么,是什么樣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們?是人的理想信念,是干部的好作風,是群眾的自覺性;是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決心,更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
■十五
說起窄口,與記者有緣。
記者的老家在靈寶故縣,聽母親講,她懷我那年,父親隨著修水庫的大軍去了窄口,一去就是大半年,在工地上拉架子車運土石。
那年臘月,風雪正緊的一個夜晚,我出生了。幾天后,父親聞訊,請假回家看我。窄口工地距故縣有70公里的路程。雪封路,不通車,父親步行回家,深一腳淺一腳走在冰天雪地里,一路上不知滑倒了多少次。頭一天清晨起身,第二天天亮到家,走了整整一天一夜。父親一進家門,顧不上烤火,抱起我看個沒夠,久久不肯放下。3天后,假期快到了,父親返回窄口工地。
40多年過去了,父親已經去世。每次到了窄口,記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段悠悠的親情往事。
風吹野草動,心隨落葉飄。當年有多少無名的農民和我的父親一樣,在窄口默默奉獻青春和血汗,他們如同這山塬溝壑間的一草一木,如同這身邊隨處可見的一枝枝酸棗刺、一叢叢狗尾草、一朵朵野菊花一樣平凡;他們不計名利,不顧得失,只為心中的理想,在勞動中體現人活于世的價值和意義,如同這屹立不倒的大壩一樣偉大。歷史不會忘記,后人更不會忘記。他們的精神將如同水庫周圍的蒼松翠柏一樣永世常青,寫在后人心里,代代相傳。
時至今日,站在大壩上欣賞山水風光的時候,再回想那段艱苦卓絕、戰天斗地的歲月,忘不了那些用血汗凝成巍巍大壩的水利戰士。那種斗志、那種作風、那種干勁、那種奉獻、那種責任、那種擔當……無不叫人蕩氣回腸,感嘆不已。記者忽然覺得,窄口不是水庫,而是樹立在靈寶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等外地工作的女兒放假回家,我一定帶她到窄口看一看,給她講一講當年的故事。
(感謝靈寶市窄口水務管理局、靈寶市窄口庫區管理局對采訪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靈寶市窄口水務管理局、靈寶市窄口庫區管理局提供
平原:2萬冊口袋書助學十九大精神
徐州經開區江蘇創導空調專業專注定制車用空調解決方案
吉利BMA成都項目 未來工廠明年現身經開區
2021年東莞生豬定點屠宰場整合至8家
共享單車咋“爬”這么高?
千軍萬馬修窄口 戰天斗地筑豐碑
明天在東湖廣場舉行
東興市多舉措強化財政扶貧資金監管
未來三天我市晴到多云為主
上海社會科學院成立60周年大會暨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頒獎儀式舉行
送教上門暖人心
以“五星雙強”創建引領兩新組織全面發展
省高院發布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三導”志愿服務 助力文明城市
8.6億,讓黃柏河水碧岸清
沛縣人大常委會任免名單
第34屆冰雪集體婚禮舉行 全國34對佳侶情定冰城
春節期間:惠民不打烊演出不“封箱”
南安昨日發生悲劇: 母親嬰兒同時溺亡
我區整治污染機修店“迅雷”行動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