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蒼穹浩瀚,綠水青山為證,當歷史翻開嶄新一頁,黃山注定將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大文章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直以來,黃山人堅持可持續發展,矢志不渝以科學保護生態資源和環境為首要目標,全力激活旅游把生態優勢催化為發展優勢,探索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之路,成為當之無愧的綠色生態名山、旅游目的地標桿。
“保護第一”理念貫穿始終
1月1日起,《黃山市實施辦法》施行。《辦法》對1989年頒布、2014年新修訂的《黃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相關規定進一步細化,并從立法上對重要景點輪休制和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保護等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進行明確、固化。
在黃山,《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環境保護法》《文物保護法》《森林法》《風景名勝區條例》《地質遺跡保護條例》《黃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搭建的框架下,一草一木的保護都是有法可依的。
回望過去,黃山的改革發展歷程,就是生態環境保護創新之路。1987年10月,黃山天海管理區率先嘗試對始信峰景點進行封閉輪休。
彼時情境下,黃山旅游事業蓬勃興起,游客接踵而至,對黃山美景充滿期待,是否要實行這“破天荒”的舉措?黃山人傳承延續“保護第一”理念,堅定守護好綠水青山信仰,決定還始信峰以寧靜,向慕名而來的游客做好解釋工作,推薦大家游玩景區內其他經典景點。1989年4月,始信峰重新對游人開放,景點內植物覆蓋率明顯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重現勃勃生機,充分展示出黃山大美。當年,景點封閉輪休制度被寫入省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的《黃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
取舍之間,生態效益至上是黃山人義不容辭的抉擇。此后,天都峰、蓮花峰、丹霞峰、獅子峰等熱門景點陸續封閉輪休,每個輪休期為3年至5年。以景點輪休制為基點,黃山人對山岳型景區生態休養修復有了更深刻認識。2013年9月,黃山發布景區游客日最大承載量為5萬人、惡劣天氣為3.5萬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超載”發展旅游。
一滴水足以折射太陽的光輝。迎客松等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保護,建成防治松材線蟲生物隔離帶,植物進山嚴格檢疫;建設高山防火水網,實行全山防火、全年防火、全員防火,推行全山禁煙、禁燃、禁放;凈菜、凈物上山,洗滌、垃圾下山,污水統管統治;落實環保“一票否決制”;建設景區生態環境觀測體系,定期開展大氣質量、空氣負氧離子、飲用水源、地表水質等常規監測,實時掌握生態環境變化……
黃山生態文明建設的路越走越寬闊、越科學系統,最大限度保持了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目前,黃山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56%提高到為98.29%,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常年穩定在每立方厘米2萬個。復旦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的黃山生物資源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與1983年相比,黃山有野生脊椎動物344種,增加了44種;高等植物2385種,增加580種。
堅持國際視野爭當典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的舉行,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黃山為保護生態環境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
“黃山以國際化的視野系統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重視與保育、文明多樣性的尊重與交流、游客滿意度提升與教育、社區幸福度增強與公平’,是全球科學合作和可持續發展典范。”在首屆黃山對話會上,世界遺產中心、人與生物圈計劃、世界地質公園和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以及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經過討論后達成共識,充分肯定黃山可持續發展實踐探索。
黃山是中國名山,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回望過去,黃山的改革發展歷程,就是走上世界舞臺、贏得國際話語權的開放之路。
199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4屆會議上,黃山風景區成為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第17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從此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汲取生態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向世界貢獻黃山智慧。
2004年,黃山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加入全球可持續旅游委員會,成為該組織中的亞洲首個旅游景區暨中國首個旅游目的地;2011年,加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成為該組織中的中國首個世界遺產地、首個中國旅游景區;2012年,作為全球首個景區類試點目的地,入選“全球可持續旅游目的地實驗區”;2013年底,成為全球第一家獲得世界優秀目的地稱號的旅游景區;2014年10月,與全球環境基金合作的“黃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正式實施……
2002年,黃山與瑞士少女峰結為“姊妹山”,開創我國締結國際友好景區先河。此后,黃山與美國約瑟米蒂、希臘萊斯沃斯、加拿大班芙、新西蘭凱庫拉等結為國際友好公園,均為中外國家公園首次雙邊合作。
多年來,黃山從申報國際獎項到加入國際組織,從開展國際交流到加強國際合作,不斷向國際社會傳播黃山聲音、展示中國形象,應邀參與起草《全球可持續旅游目的地標準》《全球酒店業與旅游經營商可持續發展指南》《世界優秀目的地(景區)評價指標體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中國標準》等國際標準,為進一步擴大中國旅游業在區域合作中的影響力和提升中國旅游業的國際地位作出了積極貢獻。黃山在實踐中提煉的“環境影響最小化、經濟產出最大化、社會影響最優化、游覽體驗最佳化”理念備受國際旅游業界推崇。
生態自信引領發展自信
剛過去的元旦小長假,黃山風景區接待游客30759人、增長22.9%,門票收入426萬元、增長21.2%。2017年,景區共接待游客336.87萬人。初步統計,集團公司實現經營收入28億元,上繳稅收2.9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增長。
這是綠水青山的吸引力。黃山人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生態環境,正通過旅游轉化為源源不斷的財富,回饋更多的人。回望過去,黃山的改革發展歷程,就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之路。
黃山腳下的湯口鎮,是登頂黃山的熱門路徑,約八成游客經此上山。隨著游客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當地人通過開辦企業、開設飯館酒店、從事導游服務等參與到旅游交通、餐飲、住宿、游覽的各環節。截至目前,湯口地區有7個景區景點、34家旅行社及其門市部、470余家餐飲住宿單位、1300余戶超市商店、7處星級農家樂,帶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這里發展旅游是好地方”“黃山就是你們發財的地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30多年來,在小平同志“黃山談話”指引下,黃山人孜孜以求,加快“走下山、走出去”步伐,與志同道合者一道投身旅游產業發展大潮中,不斷拓展產業發展廣度與深度,實現“二次創業”。
前不久,2017年“中國旅游集團20強”榜單發布,黃山旅游集團列15位,這是黃山旅游集團連續9年登榜并位次前移。同時,黃山旅游集團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a+上調為最高評級aaa,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黃山旅游集團著力推動實施花山謎窟休閑度假項目規劃與太平湖項目、宏村項目,一山、一水、一村、一窟的戰略布局顯現,穩妥推進旅游與資本、金融、智力等要素融合,成立黃山旅游智庫委員會、黃山全域旅游研究院以及黃山賽富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勾勒出黃山旅游“走下山、走出去”的路徑。更令人期待的是東黃山國際小鎮建設推進,定位建成“一生之城、國際慢城、多彩之城”,為黃山旅游加快山上山下聯動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統計數據顯示,黃山旅游集團山下單位營收比重逐漸提升,達到57%,走下山走出去成效逐漸凸顯。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黃山將一如既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精心呵護好這一山美麗,守望好精神家園,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黃山風景區雪后初晴,出現大面積云海霧凇奇觀,宛如仙境。給到黃山旅游的中外游客帶來驚喜。
全國多地氣溫將“大跳水”局地最高溫或下降20℃
王成在市城區調研城建重點工程
萊城區人民法院依法搜查促執結
欽州市2018年漁業違法捕撈案件通報
商城辦理首起惡勢力犯罪集團案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見證黃山擔當
前郭縣前郭爾羅斯稻米協會成立
29歲孕婦:無時無刻不關注胎動 24歲產婦:感覺時時被“監視”
已出讓未建用地土地用途變更深圳有新規 6月15日前請你提意見
明天植樹節大家來種樹 海口將安排7場義務植樹活動
淇縣高標準實施趙家渠水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網傳楊梅注膠不能食用?這個實驗還原真相
茶人葉漢鐘致力于潮州茶文化傳承發展 讓潮州工夫茶閃耀世界
西華門百余老人免費體檢
3月最后一周天氣:多云、陰、陣雨演主角
遠程教育“活課堂” 暢通學習“快車道”
榕城區強化水污染整治 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沙市區領導督辦2018"荊馬"沙市區賽段工作進展情況
綿陽市2017年四季度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分析
市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主席團舉行第四次會議